分享

莫给人讲“这家的祖坟是绝后的”,这才是清明一定去割坟祭扫的根本原因

 夫子303 2022-04-05

    又是一年清明日,家家祭祀上坟忙。

    清明到了,微信、抖音、视频号等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又出现很多求祖宗保佑这、保佑那的,或者因疫情、因没钱请求祖宗原谅自已不去拜祖宗的视频。看着这些视频,让人觉得似乎人们做清明,都只是求祖宗保佑升官发财;而自已不发达,则是祖宗不保佑。

    在世人看来,似乎这做清明也如同求神拜佛一般,祖宗也应如同神灵一样,有求必应才是。有的甚至在视频扬言,今年不保佑,明年不祭拜。虽然明知这些视频内容,大多是为了娱乐、搞笑,或博取流量,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真实地反映了现今人们对做清明目的的迷失或偏移。

    那么,到底我们做清明的目的是什么呢?

    《增广贤文》说“爱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祭墓的目的是为纪念先人,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同时告诫世人“祭之丰,不如养之薄

   清明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的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则是冬至。而这两个双节,在时间节点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学琼林》曾这样概括了这两个双节的日期关系:“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即是说冬至过后106天便是清明日,而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

   清明节,古时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细考清明祭祖的起源,一般认为与寒食节有关。而寒食节又与跟“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关。据史料记载,晋公子重耳之亡时,有一位名叫介之推的大臣因“割股奉君”壮举,让公子重耳倍受感动。十九年流氓生活结束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史称晋文公。后因介之推不肯受封而与老母逃到了绵山。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让他放火烧山以逼其出山。火烧了三天三夜之后,人并未出来。进山寻找的结果,却发现介之推母子俩被烧死在山中一株枯柳树下。据说在树洞中藏有一片题诗的衣襟,衣襟上题有一血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因诗中两处提到清,有人据此认为清明起源于此,这实在是一种以讹传讹的盲目跟风,因为这显然是后人的假托伪作之诗。稍微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这首血诗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春秋时期的诗歌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而七言诗当起源于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所创作的《楚辞》。屈原生活的时代距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公元前636年的春秋时期,已经过去300多年了。《楚辞》中的七言诗往往多了一个衬音词“兮”,而完整的七言言则以三国时期曹丕《燕歌行》为代表,这时距晋文公火烧绵山时,已是800多年后的事了。

  不过寒食节倒是跟晋文公为烧绵山有关。因晋文公火烧绵山,本意是想逼介之推出山为官,没承想却烧死了介之推。为感念忠臣之志,晋文公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祭祀,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全国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由此产生了"寒食节"。

  一般认为,从春秋时期起,寒食节祭祖便已成一种习俗,因为清明与寒食节本来就相差一两天,到了南北朝时期,便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

    相传,先秦时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被确定了下来。因为寒食之后便是清明,因此这也成为了清明节扫墓原因。

    到了晚唐,人们已经完全把祭墓当作清明的习俗了,这从杜牧的《清明》一诗中可以看出。从《清明》诗中描述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情景来看,人们上坟祭扫,正是寄托自已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所以才有“欲断魂”之情态。

    上个世纪,生产队时,曾经有几年,县里不给公开做清明,只是组织革命群众去祭扫烈士墓。记得那几年的清明,我父亲总是出完生产队工时,利用收工吃晌午的时间,分几天偷偷割光了家里的十几挂祖坟上的杂草,铲光坟前的拜台(当时还没人称墓前坟手围着的地方为拜台)。所以那时做清明,都叫割坟,清明时节,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招呼就是:“你屋去割坟了没有?”

     但我们荔浦农村,对做清明最普遍的讲法是“挂纸”。因为一些人家习惯买些棉纸剪成长条状,用竹枝或木枝挑着插在坟头上。或者将火纸做成的纸钱,用未点燃的香插在坟头、坟手上。这也是一种借代的说法,以坟头上插着的棉纸或钱纸,借指做清明这件事。

    所以从这些做清明的习惯讲法“割坟”、“挂纸”和“扫墓”这些名称来看,做清明的目的,主要是为祭祀先人坟墓,一年一度也让祖坟有个除杂去尘的清明时候。

    小时候跟大人去做清明,我也曾问过我父亲:为什么要做清明?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回答依然回响耳旁。

    我父亲说:“做清明是让后人记住自已的祖先。如果清明时都没人来割坟和培块草皮,人们会认为这家祖坟是绝后、没有后人的。”

    正是为了表明自家的祖坟是有后人的,所以我们年年不论政府给不给,自家有没有空,都要在清明时节的某一两天,抽空去割光祖坟及其周边的杂草,再给坟头、坟尾和两边坟手加块草皮(我家做清明没有插挂棉纸的习惯)。

    正因为如此,以前的清明,家家总是老人带着小孩去的,并且在每一挂祖坟前,老人都要给小孩讲讲死者的是男是女,有着怎样的故事经历。因为以前家里穷,有钱刻碑的祖坟不多,如果不声口相传,年长日久,后人便不知坟里埋葬的死者是男是女了。

     从前老辈传来下的清明祭拜习惯用语,通常分为三句话:

    一是告知。割光坟前坟后,铲光拜台,摆上丰俭依家境而定的祭品,燃上香烛,祭拜的第一句话是告知先人今天是清明日,后辈来给先人上坟做清明了,以示不忘祖德。

    二是告慰。告知先人哪些人来给他们做清明之后,便要将家中后人有值得告慰先人的好事、喜事分享给先人,以请先人放心,后辈已有出息。

    三是祷告。祈祷先人估护后人日后平安顺意顺心。

    从这些传统的祭拜习惯用语来看,人们一年一度做清明的主要目的便是告知和告慰,这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而今天,一些人拿清明祭祀来做搞笔视频的由头,多多少少有点是对祖先的不敬。

     当然,又回到“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上来。对于有些人来说,既不能做到薄养父母,无论他是祭之丰,还是恶搞薄祭,谴责他对先人的不敬都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想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且数千年文明从没中断过,中华民族是个有根的民族,清明时节,缅怀先人,不忘祖德,是我们民族的的优秀传统。愿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能不忘所来,慎终追远。

    如果你错过了清明日,也不要紧,清明是一个时期,而不是限定在某一天。习惯的说法是“清明做到谷雨止”,在这期间上坟祭扫都是适宜的。如果确实因疫情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回家祭祖,祖宗也会理解。

    如果你有空,也有条件去上坟,那就不要让自家的祖坟成为无人打理的荒坟,不要让人误认为自家的祖坟是没有后人的。正是:

    清明处处上坟忙,祭祀追思敬烛香。

    先烈铭心怀祖德,告知告慰永流芳。

    关注荔浦,关注夫子,敬请锁定夫子303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