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与清明共断魂

 汐钰文艺范 2022-04-05

  想过没有,一个节气号令整个国家民众有统一的动作;想过没有,这个动作能持续两三千年之久;想过没有,就是这个日子的一首诗,让万千人口诵之,心念之,且践行之。

  这就是杜牧的《清明》,此诗把酒与清明节给“绑架”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人早就说过“诗无达诂”,一首诗从来没有单一的最准确的解读,诗的高境界是无意,好诗多是无意间吟成的。比如杜牧这诗,就是清明节这天下雨了,诗人行走在山西汾阳,北方的春雨少,又在清明节下,恰恰又是喝酒的日子,于是问哪里有酒家,牧童一指:杏花村。

  顾随先生曾这样说:“读书与创作是两回事,有人尽管书读得多,而创作未必好。而且古时书很少,屈原读过几本书?他所用的典故,并非得之于书,而是民间传说。”

  杜牧这首诗完全是无意之作,很像清明节清清亮亮清清明明地一眼望穿。虽很清明但“欲断魂”三字却不清不明,让人们误解了千年,当然也误导了千年。

  此诗在流传的千余年中出现过两个公案:一是杏花村在哪里?二是“欲断魂”是什么情绪?

  因这首诗太有名了,杏花村成为好酒的代名词,成为酒坊酒家的代言。山西汾阳有杏花村,别的地方也有。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各地各执一词,这里暂且放下,先说说“欲断魂”三字。

  现在的课文都把“欲断魂”解释为清明节思念亲人愁苦伤悲,甚至理解成失魂落魄,是这样吗?

  首先分析清明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是民间四大节,既然是节,必定玩作主题。春节不必说,端午本身是粽子节、龙舟节,中秋赏月吃月饼也是玩,清明节扫墓像是个题目,内容却是踏青打秋千放纸鸢笙歌宴饮等,并非哭哭啼啼而是乐乐和和,有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越俗扫墓》为证。

  张岱对清明扫墓“厚人薄鬼”的变化作了详细描述,他讽刺说这些人坐在船上“必鼓吹,必欢呼鬯饮”,下午必去附近的庵堂寺院或士大夫花园玩乐,喝醉了酒“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此风到了民国时期仍有余绪,丰子恺先生写过清明文章,扫墓后孩子大人也是放松地踏青吃酒。

  酒是世界级的魔水,让人销魂让人断魂,何以解忧唯杜康。杜牧诗中寻找酒家,是借酒浇愁借酒解忧吗?如从整诗字面看,似应这样理解:诗人与小雨纷纷的清明相遇,旅羁在北方的诗人不禁被春雨春色感动了,酒助情兴,诗兴大发,于是“欲断魂”三个字信手拈来。

  诗人何其芳也有诗:“凛然大义何明灿,令我无言欲断魂。”因怕有歧义,何其芳自注道,“断魂,旧诗词中有一往情深之意,此处指异常感动。”从杜牧诗中后两句可以看出,没有一丝愁苦,故逗引出牧童、杏花村两个连续的轻松音符,随即是被感动得以酒遣兴。

  清明是春天独有的气象,一年中唯有这个节气满眼嫩绿满眼新,人来到郊外,清新扑面明净盈怀,此时若不持杯捧尊与天地豪饮,岂不辜负了清明的春色?宋人吴惟信用诗记录了杭州苏堤清明当日盛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字面虽无酒,可为有酒读。

  宋人高翥直接把酒作诗的主题,题目为《清明日对酒》。诗人上坟扫墓感慨万千,坟前未喝酒回家之后准备大醉酩酊,因为诗人面对坟墓突生感悟:“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多深刻啊,活着不喝醉,死了一滴酒都没的喝了。

  杜牧的《清明》诗揭开清明节饮酒的帘栊,让人一窥清明节游春宴饮的酒文化,所以说:谁道此日多悲泣,酒与清明共断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