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筋经

 jtmail8 2022-04-05

目前,全世界收集、珍藏的《易筋经》,从早期的抄本,到民国时期的刻本,总共二十几种,其中,手抄本可信的有六种。还有一些只闻其名,不见其踪的。比如一些靠教学《易筋经》为业的武师,大多声称自己手中藏有某种稀世珍本的《易筋经》,但是又不肯拿出来示人,本人未见其实,故不敢乱评定。但是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所谓各个门派古籍秘本,如果没有师父深入讲解,指点要津,单靠几张图片或者几段古文,是很难真正一窥其中内涵的。不信读读《黄帝内经》、《耕余剩技》等书就明白了。盖中国古文言简意赅,用典深涩,非专门学者,很难探其匮要。如果你拿到一本一看就懂的武术秘籍,那八成是现代人伪造的。所以,以我看来,对于所谓古籍秘本,没必要藏着掖着,拿出来示人也断不了本门传承。 目前可信的古抄本分别是: 1、西谛本《易筋经义》(明末誊抄,藏于国家图书馆); 2、沈校版《易筋经》 (约抄于顺治年间,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3、述古堂本《易筋经》(约抄于清初,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 4、河南陈氏抄本《秘传神勇易筋仙经》 (誊抄于清乾隆三十八年,藏于河南民间) 5、浙图本《易筋经》 (约抄于乾隆至嘉庆之间,藏于浙江图书馆) 6、谢藏祝文澜本《易筋经》 (个人收藏,道光五年); 这六种抄本,散见于中、台、日,既有官方藏本,也有民间收藏。官方藏版一般都有图片制成的电子版为佐证,河南私人所藏陈氏抄本,虽无完整的图片,但是有著名武术史学大家周伟良先生考证,应该是可信的。总体来说,这六种手抄本,其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缺少海岱游人的序,有的增加了紫凝道人的跋,有的多了一两则如《用战》等内容,有的多了一些外壮功夫的练法。可以从不同版本看出,在一次次誊抄的过程中,其内容是有一些变化的。后抄的版本,大多会增加一些内容,可能是抄写者自己的心得,或者补充进一些新的、借鉴于其他武学门派的内容。 目前可信的手抄本都没有发现图谱,也没有贾力运力势法、搓膀腕法等后来刻本中出现的内容。当然更没有后出的《洗髓经》的内容。也许十二图势锻炼法是后来的编辑者从其他武术秘籍中得来,或者是因为手抄本绘图不便所导致。总之,现代广为流传的十二式易筋经,是道光以后的刻本中才出现的。 目前发现的木刻本约十二种,刻板则很多,有的不同书局所刻同一个版本,也有些许刻板上的出入。 1、祝文澜本《易筋经义》(嘉靖十年,公认第一刻本,无实物;玖秋山房收藏的道光五年); 2、傅金铨本《易筋经》(唐豪收藏,道光三年); 3、来章氏辑本《易筋经》(道光年间,第一个出现图十二势,常图、浙图、玖秋山房收藏) 4、潘蔚《卫生要术》(咸丰三年,玖秋山房收藏,所有理论内容从此消失); 5、宋光祚《卫生易筋经》(同治十三年,玖秋山房收藏的光绪元年); 6、王祖源《内功图说》(光绪七年,玖秋山房收藏的光绪八年); 7、《服气图说》(光绪十年,扫叶山房再版,《易筋经义》两卷,附《服气图说》一卷) 8、梁世昌《易筋经外经图说》(光绪年间,玖秋山房收藏,其内容已经发展成为易筋经十二大劲,成为以后《易筋经》二十二势、二十四势的第一套内容); 9、郑观应《中外卫生要旨》(光绪十六年,《易筋经》二十二势)玖秋山房收藏; 10、周述官《增演易经洗髓内功图说》(光绪二十一年)习练内容丰富,作为一个主要流派流传; 11、穆耀枢《易筋经》(清宣统,《易筋经》二十四势) 12、《少林拳术精义》(1917年大声出版社出版)是个集合本,将《服气图说》和祝本《易筋经义》两本书内容和在一起。 玖秋山房是北京玖秋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旗下部门,负责收集、整理、研究《易筋经》各个时期版本文献,虽然是一家商业机构,但是治学严谨,其整理出来的书目,当是可信赖的。 从上述古本流传誊录来看,来章氏版《易筋经》可谓是其中集大成者。即保存了古抄本《易筋经》的内容,又增加了后来流传影响甚广的十二图势内容,也辑录《洗髓经》的内容。其后的版本,要么是只辑录了图版的十二式,要么是十二式的增演,或者干脆抛开原本的《易筋经》,完全走入丹道气功的领域里去了,完全违背了易筋经的精神。 来章氏辑本《易筋经》,按我个人的推测,是由三本当时流传的武术、气功秘籍辑成而来。这三本秘籍分别是: 与此前手抄版本大致相同的《易筋经》。包括唐李靖序、宋牛皋序、易筋经总论、膜论、内壮论、揉法、方药等内容。虽有文字上衍出,但整体上没有变化。这部《易筋经》是通过揉、捣、敲打等方式,循序渐进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使内气达到筋膜,而达到内壮外刚的目的,这套方法与武术中的硬气功由颇多相似之处,与传统武术中的金钟罩、铁布衫的锻炼目的和手法,基本一样。但是其以意引气、以气生力、鼓荡筋膜的思想,非常值得武术家们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体育运动,运动损伤的避免与修复,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过这套功法需要的条件比较复杂,比如要静室焚香,需要少男或者少女协助运功等等,一般人则难以练习。 第二个所辑录的版本,应该是以十二图势为内容的《易筋经》,或者在当时这本秘籍并不叫《易筋经》,但是由来章氏给辑到这个《易筋经》版本中来也是可能的。与这十二张图同时第一次出现在《易筋经》中的新内容,还有很多,综其目录,分别是: 贾力运力势法:一种与十二图势相似的练功法的文字说明; 搓膀腕法:练完十二图势之后揉搓手臂的方法; 挞练手足法:打沙袋的方法; 炼指法:练手指力量的两个方法; 玉环穴说:讲玉环穴的重要性,其内容大多辑自天录识馀等医书; 附录经验药方:记载了四种强身强筋骨的方剂; 木杵、木椎图:增加了古本易筋经所载练功方法用到的木杵和木椎的示意图; 任督二脉之图:增加了任脉和督脉的图及穴位介绍; 骨数:讲人体骨骼构造; 筋络:讲人体十二经络走势; 气血说:关于人体气血及内外、运行的学说。 以上所列的目录,除了木椎、木杵图应该是与旧版《易筋经》直接相关外,其余的部分,据我推测应该是来源于另外的一本以十二图势为主要内容的武功秘籍。或者也叫做《易筋经》,或者另有称谓。因为见不到更早的载有这部分内容的版本,目前尚无法考证。总得来看,这部分内容整体上说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后世影响深远的十二图势,第二个方面是辅助的打沙袋、练习抓力和指力的功夫,第三个方面是针对讲经络、骨骼、气血,很可能是对十二图势与十二经络一一对应的解说。此外还有一些经验药方,算作是附录吧。如果将这些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十二图势与人体经络的关系,也就呼之欲出了。 来章氏辑本所辑的第三个本子,是传说中早已失传的《洗髓经》,这部分主要讲的是静坐之法,八极拳中也有与之相同的静坐法,不知道是得之于此,还是另有传承。至少作为借鉴参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 来章氏辑本后续的各版本易筋经,大多是在来章氏基础上,或者增演十二图势,或者专攻丹道服气,就不一一介绍了。目前社会上广泛教学的易筋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周述官版《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这个版本在十二图势基础上,增加、细化了很多动作,但是总体上还是围绕着十二图势,思想内容上也与十二图势很接近。只是练习起来要复杂些。事实上,任何一种中国古代健身法,都不是只通过一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引导、气功的方式能够达到内壮和外刚两种效果的。就拿《易筋经》来说,内功完成后,也需要排打、打沙袋等现代体育科学的训练方式进行锻炼,才能达到由内壮到外刚的目的。 中华武术是由内而外进行训练,避免了西方武术运动诸如只重蛮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弊病,增强了身体的韧性和薄弱环节抗拉性。但是,一味强调内力而不遵循身体素质、身体抗击打能力、灵活性以及格斗技巧的训练,则又失于偏颇。这个道理,古人明白,但今天的人却糊涂的多。 目前流传较广的另一个版本,是八十年代体育总局曾经组织全国二十多名专家研究出了一套总局版本的《易筋经》,这个版本的易筋经去除了经络学说等很多重要的内容,完全在动作流畅性、观赏性和整体性上下功夫,抛弃了易筋经锻炼筋膜、经络的思想,健身价值大打折扣,更像一套广播体操而已。包括目前大多数少林僧人所传的易筋经,大致也是这个版本,只是伪托少林二字而已。 此外还有一些打着易筋经的名义,但是专攻房中术的教学,本人极不推荐。本来房战百胜、多生男嗣、泥水探珠这些只不过是易筋经锻炼中的几大功效之一,或者说是附带功效之一,而非本质。一个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心态乐观、气血充足的人一定是性生活美满的,经常去健身房健身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本不言而喻。如果连身体健康这一环节都没有达到,反而去追求房战百胜之类的房中之术,基本上就是缘木求鱼、抽刀断流之举。想想历史上从秦始皇到顺治同治,要么死于丹药、要么死于天花,与健康长寿完全背道而驰了。 本人所学练的易筋经所本的原本,应该是与来章氏辑本《易筋经》比较相似,故此后来开始研究《易筋经》的版本和思想内涵,也以来章氏辑本为蓝本。

百度一下三焦答案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学中医不练气功所以只会玩文字游戏。因为周版易筋经经常写上焦,中焦,下焦。这些和手的摆放位置有很大关系。一般初学者都很难把书方方面面掌握。其实最后坐身图说会详细写每个动作气的走向。所以看上面所谓权威解释很容易让人迷惘。

真正的三焦可以参考张剑鸣老前辈的虚实静功文章。网上可以找到下载。文中谈到打通三焦的记录。

三焦通——我练功一年半,到了1957年秋,练通了三焦。

三焦位在人体中段、肋内、膜外。上焦在天突和膻中之间,中焦在膻中和神阙之间,下焦在神阙和会阴之间。命门穴能通三焦,是三焦的主穴。

关于三焦的位置,还另有一说,即擅中之上为上焦,包括头部与上肢;神阙之下为下焦,包括下肢。因为人体是个整体,气过天突,便会上行到面部,气过印堂,便 会上行到头部,气行如闪电,目前条件尚难捉摸,所以对此似亦不可过执。不过,在我通三焦时,却很明显感觉到是循下述三个循环圈(由下而上)进行的。

①气自神阙出,分左右二线,各经会阴绕一圈又回到神阙,这便是下焦。这二线就是丹田气的阴阳二线;

②上述左右二线回到神阙,并在神阙相交叉,左变右,右变左,向上各绕半圈而达于膻中,略停, 这便是中焦。

③二线达于膻中后,与上述相同,也是交叉易向,各绕半圈而达于天突,略停,这便是上焦。

过了三焦,就是八脉十二经络了,从此便能步步康泰。

可以看出这位置和我们图说位置完全吻合。

可以想象现在学院派中医师怎么能读透中医书。

个人觉得周述官版缺内功心法。很多硬气功都只留下形所以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

金刚体内功据传来自少林寺。但名气不大知道人也不多。网上资料极少。

金刚体,1987年上海工程学院的王斌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金刚体内功》,篇首提到:“笔者在十年动乱中,拜友人之父为师,得《金刚体内功》珍本。此功法据说是达摩祖师所传,我师自幼体质较差,16岁开始练功,七八个月后体质增强,未再得什么疾病。数年后,在硬气功方面获得较高造诣,在上海政法学院(打浦路附近)求学时,应同学们再三要求,表演了钉上碎石、颈绕钢筋、臂缠铁板、手弯钢钉等十多个节目,轰动全校。著名硬气功师广东邓桂芳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时,曾想邀其同台表演。解放后,还为本单位做过表演。现年74岁,身体康健,今遵其嘱,隐其姓名”。王先生遵师之命,隐其姓名,当我见到这段描述后,十有八九地断定,这位老先生就是林泳裳。查阅《上海法政同学会同学录》,果然有所发现,林泳裳先生是上海法政学院政治经济学的学士。由此可以断定,金刚体内功的传承,就是林泳裳先生,金刚体内功就是1928年由宜兴庄欣荣先生发起的“中国内功研究社”所传的“中国内功”。

中国内功的有过几次演变,先是以“金刚体”为目的,其后是以“大力士”为目的,进而是以“不死”为目的。所有这些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金刚体是取自于《易筋经》的,所以整个中国内功,是十分罕见的完整版易筋经,实用价值高,完整有效。“大力士”,是当时对搏击者的称谓。中国内功说是以培养“大力士”为目的,则是以月宫酒店中外拳斗为契机的。月宫酒店的那场中外拳斗,中方全军覆没,在场日人以“亡国奴”称呼中国拳师,这无疑刺激了积弱已久的中国,虽然其后有传说朱国福先生去道馆以一人之力,击败当时令中国拳师惨败的五名外国拳者,但从公开的资料中,只能看到当时拳斗中,中国拳师的不堪。而这场拳斗,可以看到两种版本。其一是官方的,说是势均力敌,其二是观众的记述,惨不忍睹!耻辱至极!从朱国福的复仇之战和华翔九的叙述中,无疑第二个版本更可信。华翔九先生在国术界有颇高声望,担负中国内功社的教学工作。他极力提倡中国国术必须以内功为基础。“不死”则是庄欣荣对仙道的仰慕,和孙抱慈交流的结果。

中国内功,目前流传的是四期的版本,存于上海体育学院,但并不完整。不过对于初步的运气、揉功、槌功、下部功夫等都有了记述。有意思的是唐章顺用自己的实验证明并没有什么用处,而林泳裳先生的实践却是效果卓然。区别是唐章顺是函授者,林泳裳则是实实在在的面授者。可见书传,哪怕是详尽的叙述,其结果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内功走的是易筋经路数,起手行咽气法。黄氏易筋经有并立式,也类似于咽气法,但各家的巧妙不同。黄氏注重呼吸吐呐,以求炼气入骨。庄氏注重吞气入腹,行揉槌之功。这两家的都是较完整的体系。目前流传易筋十二式、大力功等只是截取易筋经中的一段。我见到四个版本的运气法、揉功、槌功,姑且称为庄版、江版、林版、王版。

运气

  • 庄版

毎日淸晨起身,择空气淸洁之处,端正立定,胸腔略挺,两手插腰头不可过仰,仰则须防内火上升,亦不可过俯,俯则必致气郁不宣畅,均非所宜,必也不俯不仰,方为合法,然后徐徐由鼻吸入新鲜空气,吸时脚踵须缓缓随之提起(注此庄子吸气法也)吸至合度然后以口张大,将浊气徐徐吐出,吐时踵亦徐徐落下着地,如此三吸三吐,至第四吸,吸至适度时,然后咽下,如饮茶水状,要汨汨有声,以意送下,觉气已入气海,是为一次,至第二次,鼻中徐徐吸入,吸时中踵徐徐提起,吸至合度时,不用口吐,只须鼻中徐徐呼出浊气,同时足踵亦徐徐落地,如此三吸三呼,至笫四吸,吸至合度时,然后咽下,仍宜汨汨有声,如饮茶水状,以意送下,觉气已入丹田,然后接行笫三次,其法与第二次同,如此共做十五次,即四十五呼吸,咽气十五口是也。

  • 江版

1.时间 早晚两次。早间天色黎明即起身,净面,漱口,然后行功,晚间在睡觉前行之。

2.地位 择空气新鲜或旷寂幽静之处行之,晚间宜在庭户外练习,切不可紧闭一室中。又风雨雷电交加时,可拣高爽明净洁室中行之,切忌污秽不洁场地。

3.呼吸 起身后,面东而立,行深呼吸三十次,将肺内浊气完全换新。

4.咽气 深呼吸行毕,即行咽气,其法双足并立,全身挺直,胸腔略挺,两手插腰,首正直,目平视,(与呼吸法之姿式同)然后将新鲜空气,由鼻徐徐吸入口中,俟口中气满时,然后咽下,使入气海,(即丹田)如饮茶水状,须汨汨有声,以意送下,然后再将腹内浊气,从口内缓缓吐出,是为一次,如此十次,(此是天气严寒的次数,如天气和暖时必行三十次)然后再入手练功,方为合法。

5.面东而立,先将腰肢束紧,头平视,不可上仰或下俯,两手叉腰,足尖拢齐,用鼻将空气徐徐吸入,同时两踵亦提起送之,上半身微前倾,如啄木鸟啄树状。俟肺内气满不能再吸时,口方微开若吹箫,将浊气缓缓嘘出,(每次以吸多吐少为合法)踵亦随下。次数初习时经验太差,宜在十次以内,越数日方可酌加一次或数次,不可躁进。

  • 林版

咽气法——即鼻吸入新鲜空气,顺势咽下,似饮茶状。清晨在空气清洁处立正,挺胸,插腰,头平,由鼻吸入空气。吸时脚跟需提起。吸至合度时,然后以口将浊气尽量吐出。如此三吸三吐(注意此三吸三吐并不咽下。)到第四吸至适度时,然后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在脐上一寸处,)再用口呼出,是为一次,共咽气二十次(在冬天可减少至十五口或少至十口也可。)

  • 王版

清晨起身,漱口洗面后,择空气新鲜处,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手插腰,头正直目平视,然后鼻徐徐吸入空气,脚跟随之缓缓提起,吸至适度,把浊气从口中吐出,脚跟随之徐徐下落,三吸三吐后至第四次吸气,将气咽下如饮水状,汩汩有声,以意送入下丹田,这是第一次咽气,以后均用鼻作呼吸,按上法共作咽气十五次,咽气时宜意导至下丹田,切勿用力下挣。

咽气法作为中国内功的初步,细节上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为随后的揉法做基础。从庄版的“气海”、江版的“丹田”、王版的“下丹田”看,这三个名称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林版言明是“脐上一寸”,这个部位,恰是揉功所在。可见林版的价值高于其他三个版本。林泳裳先生的亲身实践更是效果卓然。按王斌先生的说法,1987年时,林泳裳为74岁,若健在,当在104岁左右。王斌先生按其文章的叙述,当下估计也在70多岁。虽然请好友帮忙查找下落,但恐怕无缘这一脉了。不过,有我,黄氏的、庄氏的,总得出来闪亮一下。

揉功

  • 庄版

天初亮时候,穿衣起身,洗面漱口毕,向空气清洁之处行呼吸咽气法(其法已详见于前)咽气毕,回至室中,坐在椅上,调匀鼻息,闭目冥心(不必盘膝随意端坐便合)以一掌按于大腹上(注脐之上面曰大腹,脐之下面曰小腹)手掌邉约距离脐半寸许,是即初步功第一掌所揉之部位也,行揉功时,掌与腹之皮肉,粘着同时顺转,掌与腹皮粘着,起于右,推向上,转往左,转向下,仍回至右起处,是为一转,惟初练时,掌按宜转,揉转宜慢,徐徐揉转,调匀勿乱,方为合法,当揉之时,右手疲倦,可换左手,左手疲倦,仍换右手,两手更换,便可不乏力,惟揉时,务要持志坚定,守中纯一,専心存想所揉之处,觉腹中之气,随掌旋转,如循环之无端,则精气神,自然汇聚于一掌之下,功之进步,必然迅速,初功二十日内,以揉十分钟为度,揉毕叩齿三十六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如饮茶水状,以意送入丹田,间五呼吸,、再咽一口,又停五呼吸,再咽一口。觉所咽之津液,已送到丹田时,接行法轮自转,转毕,静坐片刻,数二十呼吸,早功毕,或操作,或饮食,均可随意矣,至于晚功,一切动作及时间,均与早功同,惟不必咽气叩齿为稍异耳。

  • 江版

由咽气毕,将腰带略紧,(裤带)闭口凝神,将胸内一切杂念,完全排除,先以右掌心贴胸腹丹田处;再以左掌,贴背上,前后掌心相隔对,循环摩擦三十下,掌勿离皮,再将右掌心移贴背上,左掌心移贴胸腹丹田处,仍照旧相隔对循环,摩擦三十下,如此两掌循环互换,至力尽时即止,惟摩擦时两掌心均宜紧贴腹背,轻轻揉擦,徐徐往来,切勿用力太猛,或掌心离皮,往来太速,均非所宜。如上法每日练习,久之,自觉摩擦处,有一团精气凝聚于胸腹,用气努之,凸起有如皮球式者,是其效验也

  • 林版

天初亮时,即起身洗面,漱口,行呼吸咽气法。咽毕回至室中端坐,以一掌按于脐上(左右掌不论,)此为初部功。第一,掌所揉之部位。揉时掌与脐上之皮肉同时粘着。顺转起于右,推向上,转往左而向下,成一小圆圈。回至原起处为一转。在初练时,掌按宜轻,而慢,更不可有快慢不均的动作(注意)。揉时勿忘「守中」。专心思想所揉之处,日子一久,则觉所揉之处的气随掌旋转。则功之进步更速矣。每天早晚功各揉十分钟为度。揉毕叩齿三十六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再接行法轮自转。做毕静坐片刻,早功完。而晚功一切均与早功同。所差的不必咽气叩齿,便是晚功。行早功时,不能在早饭后,需在早饭前。炼后即可操作进食。晚功最好也在饭前行之。如不能则在晚上九时举行。不过食后一小时内,任何功夫都不能炼。请切切注意!

  • 王版

每日清晨,于空气清新处行呼吸咽气。咽气毕,回至室内.坐在椅子上,闭目冥心,调匀呼吸,以一掌按大腹上(脐上为大腹,脐下为小腹),手掌边离脐约半寸(图一)。行揉功时,手掌顺转,自右起,向上推,转往左,转向下,仍回至原起处为一转,即顺时针方向。初练时,宜轻宜慢,调匀勿乱,方为合法。右手疲劳后可换左手,两手更换,可不致乏力。揉时意念专注所揉处,觉腹中之气,随掌旋转,则精气神自然汇聚掌下,功力进步必然迅速。初练二十日内,揉 10 分钟为度。揉毕,叩齿 36 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呼吸 5 次后,再咽一口;觉津液入丹田后,接行法轮自转,即顺时针旋转,每 3 转后,逐渐放大半径,共放大 7 次,最后范围是上近锁骨,下近脐处,全部摩毕共 36 转,静坐片刻,呼吸 20 次,早上练功毕。晚上练功唯不必咽气、叩齿为异,其余练法均与之相同。

如果说《参同契》是丹经之祖,那么《易筋经》就是当下我们可见的各家内功之祖。对《易筋经》的认识,都还刚起步呢!

摘自项杨慧的达摩洗髓易筋经

目前主要流传的是崔女士的视频但据说她也是自学,有些动作不一定正确。

此视频年代看上去在80年代左右。想必老者应该有传承如果按照书自学应该都是踮脚。

《易筋经》云:“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之变化 ,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

目前已经知道的有两个师承。一个是四川的项杨慧。据说是师承悟空大师。此人著有 达摩洗髓易筋经 ,和周述官一书完全一样。只是后面多了当时气功辅导的内容。项不仅继承易筋经同时他还继承王礼堂的四川余门五禽图。但是项85岁病逝。所以我不得不怀疑到底是练的人有问题,还是功法并没有传说那么神。

另一个公开师承的何欣委,据他说跟僧人学得此易筋经。有著书易筋洗髓经内功铨真。就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没有自己的任何见解。在公众号收徒。网上有其接受抗打的照片。稍微有点质疑。

希望有人也来谈谈心得体悟。

个人觉得周述官版缺内功心法。很多硬气功都只留下形所以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

金刚体内功据传来自少林寺。但名气不大知道人也不多。网上资料极少。

金刚体,1987年上海工程学院的王斌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金刚体内功》,篇首提到:“笔者在十年动乱中,拜友人之父为师,得《金刚体内功》珍本。此功法据说是达摩祖师所传,我师自幼体质较差,16岁开始练功,七八个月后体质增强,未再得什么疾病。数年后,在硬气功方面获得较高造诣,在上海政法学院(打浦路附近)求学时,应同学们再三要求,表演了钉上碎石、颈绕钢筋、臂缠铁板、手弯钢钉等十多个节目,轰动全校。著名硬气功师广东邓桂芳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时,曾想邀其同台表演。解放后,还为本单位做过表演。现年74岁,身体康健,今遵其嘱,隐其姓名”。王先生遵师之命,隐其姓名,当我见到这段描述后,十有八九地断定,这位老先生就是林泳裳。查阅《上海法政同学会同学录》,果然有所发现,林泳裳先生是上海法政学院政治经济学的学士。由此可以断定,金刚体内功的传承,就是林泳裳先生,金刚体内功就是1928年由宜兴庄欣荣先生发起的“中国内功研究社”所传的“中国内功”。

中国内功的有过几次演变,先是以“金刚体”为目的,其后是以“大力士”为目的,进而是以“不死”为目的。所有这些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金刚体是取自于《易筋经》的,所以整个中国内功,是十分罕见的完整版易筋经,实用价值高,完整有效。“大力士”,是当时对搏击者的称谓。中国内功说是以培养“大力士”为目的,则是以月宫酒店中外拳斗为契机的。月宫酒店的那场中外拳斗,中方全军覆没,在场日人以“亡国奴”称呼中国拳师,这无疑刺激了积弱已久的中国,虽然其后有传说朱国福先生去道馆以一人之力,击败当时令中国拳师惨败的五名外国拳者,但从公开的资料中,只能看到当时拳斗中,中国拳师的不堪。而这场拳斗,可以看到两种版本。其一是官方的,说是势均力敌,其二是观众的记述,惨不忍睹!耻辱至极!从朱国福的复仇之战和华翔九的叙述中,无疑第二个版本更可信。华翔九先生在国术界有颇高声望,担负中国内功社的教学工作。他极力提倡中国国术必须以内功为基础。“不死”则是庄欣荣对仙道的仰慕,和孙抱慈交流的结果。

中国内功,目前流传的是四期的版本,存于上海体育学院,但并不完整。不过对于初步的运气、揉功、槌功、下部功夫等都有了记述。有意思的是唐章顺用自己的实验证明并没有什么用处,而林泳裳先生的实践却是效果卓然。区别是唐章顺是函授者,林泳裳则是实实在在的面授者。可见书传,哪怕是详尽的叙述,其结果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内功走的是易筋经路数,起手行咽气法。黄氏易筋经有并立式,也类似于咽气法,但各家的巧妙不同。黄氏注重呼吸吐呐,以求炼气入骨。庄氏注重吞气入腹,行揉槌之功。这两家的都是较完整的体系。目前流传易筋十二式、大力功等只是截取易筋经中的一段。我见到四个版本的运气法、揉功、槌功,姑且称为庄版、江版、林版、王版。

运气

  • 庄版

毎日淸晨起身,择空气淸洁之处,端正立定,胸腔略挺,两手插腰头不可过仰,仰则须防内火上升,亦不可过俯,俯则必致气郁不宣畅,均非所宜,必也不俯不仰,方为合法,然后徐徐由鼻吸入新鲜空气,吸时脚踵须缓缓随之提起(注此庄子吸气法也)吸至合度然后以口张大,将浊气徐徐吐出,吐时踵亦徐徐落下着地,如此三吸三吐,至第四吸,吸至适度时,然后咽下,如饮茶水状,要汨汨有声,以意送下,觉气已入气海,是为一次,至第二次,鼻中徐徐吸入,吸时中踵徐徐提起,吸至合度时,不用口吐,只须鼻中徐徐呼出浊气,同时足踵亦徐徐落地,如此三吸三呼,至笫四吸,吸至合度时,然后咽下,仍宜汨汨有声,如饮茶水状,以意送下,觉气已入丹田,然后接行笫三次,其法与第二次同,如此共做十五次,即四十五呼吸,咽气十五口是也。

  • 江版

1.时间 早晚两次。早间天色黎明即起身,净面,漱口,然后行功,晚间在睡觉前行之。

2.地位 择空气新鲜或旷寂幽静之处行之,晚间宜在庭户外练习,切不可紧闭一室中。又风雨雷电交加时,可拣高爽明净洁室中行之,切忌污秽不洁场地。

3.呼吸 起身后,面东而立,行深呼吸三十次,将肺内浊气完全换新。

4.咽气 深呼吸行毕,即行咽气,其法双足并立,全身挺直,胸腔略挺,两手插腰,首正直,目平视,(与呼吸法之姿式同)然后将新鲜空气,由鼻徐徐吸入口中,俟口中气满时,然后咽下,使入气海,(即丹田)如饮茶水状,须汨汨有声,以意送下,然后再将腹内浊气,从口内缓缓吐出,是为一次,如此十次,(此是天气严寒的次数,如天气和暖时必行三十次)然后再入手练功,方为合法。

5.面东而立,先将腰肢束紧,头平视,不可上仰或下俯,两手叉腰,足尖拢齐,用鼻将空气徐徐吸入,同时两踵亦提起送之,上半身微前倾,如啄木鸟啄树状。俟肺内气满不能再吸时,口方微开若吹箫,将浊气缓缓嘘出,(每次以吸多吐少为合法)踵亦随下。次数初习时经验太差,宜在十次以内,越数日方可酌加一次或数次,不可躁进。

  • 林版

咽气法——即鼻吸入新鲜空气,顺势咽下,似饮茶状。清晨在空气清洁处立正,挺胸,插腰,头平,由鼻吸入空气。吸时脚跟需提起。吸至合度时,然后以口将浊气尽量吐出。如此三吸三吐(注意此三吸三吐并不咽下。)到第四吸至适度时,然后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在脐上一寸处,)再用口呼出,是为一次,共咽气二十次(在冬天可减少至十五口或少至十口也可。)

  • 王版

清晨起身,漱口洗面后,择空气新鲜处,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手插腰,头正直目平视,然后鼻徐徐吸入空气,脚跟随之缓缓提起,吸至适度,把浊气从口中吐出,脚跟随之徐徐下落,三吸三吐后至第四次吸气,将气咽下如饮水状,汩汩有声,以意送入下丹田,这是第一次咽气,以后均用鼻作呼吸,按上法共作咽气十五次,咽气时宜意导至下丹田,切勿用力下挣。

咽气法作为中国内功的初步,细节上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为随后的揉法做基础。从庄版的“气海”、江版的“丹田”、王版的“下丹田”看,这三个名称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林版言明是“脐上一寸”,这个部位,恰是揉功所在。可见林版的价值高于其他三个版本。林泳裳先生的亲身实践更是效果卓然。按王斌先生的说法,1987年时,林泳裳为74岁,若健在,当在104岁左右。王斌先生按其文章的叙述,当下估计也在70多岁。虽然请好友帮忙查找下落,但恐怕无缘这一脉了。不过,有我,黄氏的、庄氏的,总得出来闪亮一下。

揉功

  • 庄版

天初亮时候,穿衣起身,洗面漱口毕,向空气清洁之处行呼吸咽气法(其法已详见于前)咽气毕,回至室中,坐在椅上,调匀鼻息,闭目冥心(不必盘膝随意端坐便合)以一掌按于大腹上(注脐之上面曰大腹,脐之下面曰小腹)手掌邉约距离脐半寸许,是即初步功第一掌所揉之部位也,行揉功时,掌与腹之皮肉,粘着同时顺转,掌与腹皮粘着,起于右,推向上,转往左,转向下,仍回至右起处,是为一转,惟初练时,掌按宜转,揉转宜慢,徐徐揉转,调匀勿乱,方为合法,当揉之时,右手疲倦,可换左手,左手疲倦,仍换右手,两手更换,便可不乏力,惟揉时,务要持志坚定,守中纯一,専心存想所揉之处,觉腹中之气,随掌旋转,如循环之无端,则精气神,自然汇聚于一掌之下,功之进步,必然迅速,初功二十日内,以揉十分钟为度,揉毕叩齿三十六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如饮茶水状,以意送入丹田,间五呼吸,、再咽一口,又停五呼吸,再咽一口。觉所咽之津液,已送到丹田时,接行法轮自转,转毕,静坐片刻,数二十呼吸,早功毕,或操作,或饮食,均可随意矣,至于晚功,一切动作及时间,均与早功同,惟不必咽气叩齿为稍异耳。

  • 江版

由咽气毕,将腰带略紧,(裤带)闭口凝神,将胸内一切杂念,完全排除,先以右掌心贴胸腹丹田处;再以左掌,贴背上,前后掌心相隔对,循环摩擦三十下,掌勿离皮,再将右掌心移贴背上,左掌心移贴胸腹丹田处,仍照旧相隔对循环,摩擦三十下,如此两掌循环互换,至力尽时即止,惟摩擦时两掌心均宜紧贴腹背,轻轻揉擦,徐徐往来,切勿用力太猛,或掌心离皮,往来太速,均非所宜。如上法每日练习,久之,自觉摩擦处,有一团精气凝聚于胸腹,用气努之,凸起有如皮球式者,是其效验也

  • 林版

天初亮时,即起身洗面,漱口,行呼吸咽气法。咽毕回至室中端坐,以一掌按于脐上(左右掌不论,)此为初部功。第一,掌所揉之部位。揉时掌与脐上之皮肉同时粘着。顺转起于右,推向上,转往左而向下,成一小圆圈。回至原起处为一转。在初练时,掌按宜轻,而慢,更不可有快慢不均的动作(注意)。揉时勿忘「守中」。专心思想所揉之处,日子一久,则觉所揉之处的气随掌旋转。则功之进步更速矣。每天早晚功各揉十分钟为度。揉毕叩齿三十六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再接行法轮自转。做毕静坐片刻,早功完。而晚功一切均与早功同。所差的不必咽气叩齿,便是晚功。行早功时,不能在早饭后,需在早饭前。炼后即可操作进食。晚功最好也在饭前行之。如不能则在晚上九时举行。不过食后一小时内,任何功夫都不能炼。请切切注意!

  • 王版

每日清晨,于空气清新处行呼吸咽气。咽气毕,回至室内.坐在椅子上,闭目冥心,调匀呼吸,以一掌按大腹上(脐上为大腹,脐下为小腹),手掌边离脐约半寸(图一)。行揉功时,手掌顺转,自右起,向上推,转往左,转向下,仍回至原起处为一转,即顺时针方向。初练时,宜轻宜慢,调匀勿乱,方为合法。右手疲劳后可换左手,两手更换,可不致乏力。揉时意念专注所揉处,觉腹中之气,随掌旋转,则精气神自然汇聚掌下,功力进步必然迅速。初练二十日内,揉 10 分钟为度。揉毕,叩齿 36 通。然后将口中津液用力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呼吸 5 次后,再咽一口;觉津液入丹田后,接行法轮自转,即顺时针旋转,每 3 转后,逐渐放大半径,共放大 7 次,最后范围是上近锁骨,下近脐处,全部摩毕共 36 转,静坐片刻,呼吸 20 次,早上练功毕。晚上练功唯不必咽气、叩齿为异,其余练法均与之相同。

如果说《参同契》是丹经之祖,那么《易筋经》就是当下我们可见的各家内功之祖。对《易筋经》的认识,都还刚起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