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阶段俄乌战争关键在哪里?基辅地区的俄军全面撤离,意味着什么

 007xm 2022-04-05

航天君2022-04-05 14:09

  



最近一周以来,俄乌战场上所发生的最大的变化,便是围攻基辅的俄军全面撤退,对基辅的包围已经彻底解除。三月二十九日,俄罗斯副国防部长亚历山大·福明大将宣布要“大幅度减少对基辅和切尔尼戈夫的军事行动”,随着福明的一声令下,围攻基辅的俄军开始了迅速撤退。三月三十一日,在安东诺夫国际机场坚守足足一个月有余的俄罗斯空降军撤退,同日,俄军全面退出切尔诺贝利地区。四月一日,基辅州布罗瓦里市市长在社交媒体上称,俄军已将完全撤出了该市辖区。而乌军在趁机夺回了一些被俄军占领的居民点,并开始在西方媒体的配合下疯狂宣传己方“大捷”。那么俄军是否真的遭到了重大打击呢?战争的下一阶段又会怎样发展呢?笔者在这里结合目前的公开报道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乌军所公布的“捷报”的可信度是非常低的,从公开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乌军的这轮“反攻”基本上只夺回了那些俄军主动放弃的居民点,在整个“反攻”的过程中都未和俄军主力部队接触,就更遑论给俄军主力部队造成重大打击了。虽然乌军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不少被击毁的坦克、装甲车和其他军车作为“战果”,但是我们知道俄军和乌军师出同门,大量技术装备均为同款,再加上过去一个月俄军和乌军在这些区域反复交战,留下了大量武器残骸。而现在这些武器的残骸不管是不是俄军留下的,都被乌军视为己方“战果”上传到互联网上,再经过西方媒体的帮助,就形成了乌军重创俄军主力部队的假象。甚至美国国防部也表示,俄军的后退行动是重新部署,而非撤离。

那么俄军为什么要匆匆解除对基辅的包围呢?这应当和俄罗斯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战略规划有关系。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俄罗斯空降军精锐部队直扑安东诺夫国际机场,显然是想要效仿当年苏军镇压布拉格之春的军事行动,通过精锐伞兵控制目标国家首都,从而迅速结束战争。但是乌克兰对俄空降军的突击行动早有防备,虽然俄军迅速占领了机场,但是乌军却破坏了机场跑道,致使俄军在短期内通过机降的方式空运大批部队占领基辅的计划彻底破产。可以说,俄罗斯空降军的突击行动失败以后,俄军迅速占领基辅的可能性就破灭了。意识到短期内占领基辅并不现实,俄军便改变了部署,派出多个旅的装甲部队向基辅靠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被困机场的伞兵解围,另一方面则是牵制乌军的主力部队。这也是俄军连续多日未对基辅发动大规模攻势的原因。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基辅地区的俄军确实圆满完成了牵制乌军主力、吸引乌克兰政府注意力的作用。自战争爆发以来,乌军在基辅囤积了数个旅的精锐部队,以防备俄军可能的攻击。然而就在数万名乌军精锐在基辅枕戈待旦之际,俄军和东乌亲俄武装却在南线、东线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南线俄军完全占领了赫尔松州;而在东线,“卢甘斯克人民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卢甘斯克州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顿涅茨克人民军”的进展速度较慢,但也占领了整个顿涅茨克州六成的土地,两个“共和国”的控制范围较战争爆发前扩大了两倍有余。乌克兰武装力量中战斗意志最强、最极端的“亚速营”的中枢指挥人员也被俄军和亲俄武装团团包围,压缩在马里乌波尔市仅存的几块小型阵地中。

总而言之,在俄军和亲俄武装在南线和东线高歌猛进之际,被乌克兰国防部视作总预备队的乌军基辅集群却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目前俄军和亲俄武装已经占领了马里乌波尔市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活跃在东乌克兰地区的多支乌军精锐部队,如第五十七、五十三摩托化步兵旅、第二十五空降旅、第九十五空中突击旅,要么被全歼,要么被重创。北线俄军牵制乌军预备队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自然可以回撤了。

那么战争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俄罗斯国防部已经明确指出,“特别军事行动”的下一阶段目标是“解放顿巴斯”。北线俄军解除对基辅的包围,这就意味着足足九个师或旅的俄军兵力被解放出来。而且随着马里乌波尔战役的结束,还将会有更多的俄军和亲俄武装的兵力可以腾出手来,共同对顿巴斯地区发动攻势。此前俄军进展速度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如今用于围困基辅的部队投入到顿巴斯前线,自然会大大增强该方向上的攻势。美国方面预测乌军基辅集群可能会在休整三到六周后立马奔赴顿巴斯地区与俄军展开决战,但是也有军事专家认为乌克兰国防部不会让基辅集群的乌军休整这么久的时间,而是会让其赶在顿巴斯地区的乌军被彻底消灭、从基辅地区撤走的俄军还未来得及重新部署之前立马奔赴顿巴斯地区。

总而言之,未来一至两个月内,俄军将会和乌军在顿巴斯地区展开一场主力决战,而这场战争将会决定两国的命运和未来世界的局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