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

 小马叨 2022-04-05

孔子雕像

编者按

这篇文章,作者是大学生家长张淑娟老师。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张老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孩子性格的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

张淑娟

张老师的女儿战胜打针恐惧,主动义务献血获得的礼品。

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

学校里有专门的国学课,各种国学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却发现孩子学了很多传统文化,把一些语句背得滚瓜烂熟,遇到问题却不能运用起来。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生活中起到引领作用?

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正在读大学的孩子性格呢?

这两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

闺女是大三学生,背诵的古诗词比我还多,让她看书可能不会接受;和孩子直接讨论一些语句,目的性又太强,会反感。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通过聊天与做事相结合,逐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孩子性格。

一、让孝顺作为性格的“领头羊”

闺女很孝顺,这是非常好的性格基础,把孝顺的品质培养扎实了,那么其他性格优化起来就更简单一些。平常和闺女电话聊天时,就着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去强化她孝顺的品质。

比如,闺女经常打电话问候外婆,和她聊天的时候就夸她能够陪外婆聊天、逗外婆开心,是孝顺的好孩子,告诉她外婆接到她电话可开心了,夸她孝顺。

周围朋友家的孩子出现顶撞父母的行为,我会和她讨论,夸她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不会这样做,因为她是孝顺的孩子。有时候她给我买礼物了,我就感谢她节约自己的生活费给妈妈买东西,这样孝顺的孩子大家都羡慕我,顺便发个朋友圈晒晒我的幸福。就这样在闲聊中不断强化她孝顺的品质,闺女真是变得越来越孝顺。

去年快开学时,发生一件事情,下面是我和闺女的电话聊天:

闺女:妈妈,我觉得有件事,你应该夸夸我。

我:啥事啊,和我分享一下。

闺女:9月9日在北京有个某某活动,我朋友通过熟人要到两张票,现在一张票炒到五千元还买不到,她想和我一起去,但是我拒绝了。其实我非常想去,机会太难得了。

我:那你为啥拒绝呢?

闺女:一是七号我们开始上网课了。二是我估计你不放心我和朋友一起去参加这样的活动,怕你不高兴。

我:我不仅要夸夸你,简直是太佩服你了,虽然自己想去,但时机不对,你能首先考虑自己学习的主业,主动放弃娱乐,战胜自己的欲望,太自律了。你知道妈妈会担心你,考虑到妈妈的感受,真是孝顺的好孩子。

闺女:要是以前我执意要去,你最后也能同意,但我们肯定会吵架,现在我不想让您生气。

我:你现在长大了,是懂事孝顺的孩子,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妈妈为你成为一个战胜自己的强者感到自豪。

去年还发生一件事情,闺女的一个朋友,22岁,当兵退伍回家找了一份工作,收入不高但开支很大,每月都会找妈妈要钱。入冬的时候找他妈妈要钱举办漫展,妈妈没给,孩子和妈妈大吵一架,声称要和妈妈断绝关系。

闺女知道这件事以后,把她朋友狠狠批一顿,让朋友给妈妈道歉。闺女说,这个孩子不仅不能独立,还要家长出钱养他,他哪里来的底气和妈妈吵架,他妈妈该多伤心,感觉他太不孝顺了。

我说是啊,孔子曾说过“色难”,孝敬父母最难的地方,就是能够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要是你这样对我,我得伤心死了。

闺女立即表示她不会这样,她说现在自己也成年了,要我供她上大学都感觉不好意思,不会乱花钱的。经她这么一说,还真发现闺女自从大三以后除了生活费基本没再和我要过钱。

孝顺品质的不断强化,让闺女越来越在乎爸妈的感受。

为了爸妈高兴,她能主动克服自己不合理的欲望,主动改变自己的缺点,这样的变化让我始料未及。

如果孩子都能把孝顺的品质培养到足够好,那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因为心疼父母去克服很多困难,孩子在乎父母,那么一般不会去自杀、也不会犯罪,他会为了父母去拼搏、去奋斗,其它的很多品质我们不去培养,可能慢慢也会自己养成,正所谓“孝悌,是人之本与”。

二、用君子气度为性格打基础

闺女以前属于情绪易激惹、得理不饶人的孩子。

记得几年前,我和她说“被狗咬了,咱就离它远远的,你总不能咬回去吧”,闺女却说“狗咬我一口,我就要把狗打死”,这样的想法太偏激。

如何能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个知识给孩子运行起来?

首先,用闲聊的方式给孩子埋伏知识。

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我是如何心平气和处理的。遇到对我不好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过我的人,我是如何做到客气相处的。

其次,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在电话里怼我的领导。闺女说:“你让我对待有不同意见的人要心平气和,你自己都做不到”,她的话警醒了我,如何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领导处于他的立场安排工作,都是从大局出发,我有时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和领导有冲突,闺女提醒的非常对,及时改正才好。并且自己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孩子如何会信服呢?

于是立即改变和领导沟通的态度和方式。一段时间后闺女问为啥最近没看到我和领导“吵架”。

我对闺女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他理解我工作的难处,首先做到去换位思考,理解领导的难处,既然工作必须做,还不如高高兴兴的沟通,这样双方都开心”。经过几次这样的事情,闺女在处理人际方面变得平和了许多。

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她的改变。

前面提起她那个和妈妈闹矛盾的朋友,朋友的妈妈找到闺女,希望闺女能劝劝她家孩子。

闺女说:这个阿姨刚开始说话加枪带的,不是那么好听,要是在以前,我早就对她不客气了,可是现在我脾气变好了,不和她计较,我还耐心的和她交流,让她不要着急,最后阿姨对我连连感谢。想想她也不容易,要是我像某某一样,你可能比阿姨还崩溃,我也就理解她的做法了。

听了闺女的话,我对她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现在有君子风度了,特别能包容人,还能换位思考,阿姨开始对你有点无礼,但是你不卑不亢,用你的智慧去征服她,让她感激你。这样的阿姨你都能搞定,以后你和啥样的人相处都没问题了。”

三、润物无声,实现自我成长

闺女是一个从小就特别恐惧扎针的孩子。

小时候,她每次需要打吊瓶都让我抓狂,哄、骗、威胁都不好使,最后都需要采用武力,几个人逮住她强行扎针,能哭得惊天动地,一次挣扎中还把一位护士直接踢倒在地。高三了打防疫针还哇哇大哭想逃跑,最后被老师和同学押过去的。

但是今年寒假竟然自己主动去献血,还表示妈妈身体不好以后不需再献血了,接力棒传给她,她每年都献一次。献血之后,我问她不怕扎针了吗?

她说:还是怕,但人总要学会去战胜自己,有一些责任和担当。

她的这次献血让我非常激动,这绝不是孩子一时的心血来潮,是她战胜恐惧、自我成长的一个转折点,这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

在和她日常的互动中,抓住机会给她埋伏知识。

比如带孩子去爬山,累了继续坚持,就是克服困难;

她朋友为了自己的目标,克服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坚持送外卖,特别能吃苦,让人佩服;

她高中时带着焦虑坚持上学,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是一种坚强;

她外婆年轻时吃苦能干是一种担当。

经过这些知识的不断埋伏,她心中有对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形象体验,也有为别人、有大爱、有大义的审美。有了大量优秀知识的铺垫,孩子的成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和孩子互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关系是前提

亲子关系和谐,家长说话孩子爱听,这是一切操作的前提。

2情绪是条件

双方情绪好时,才能埋伏知识,而且别期望说一次孩子就能做到,知识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

3说教是大忌

家长和孩子沟通目的性不能太强,大孩子比较敏感,家长目的性太强孩子一下子就会识破,以后再说就不好使了。

4适度是原则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中千万不能焦虑,看到孩子不认可我们的话非要说服他,这样的说教会让孩子反感,无论孩子是否认可,我们表达了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行,一次不行就两次,用不同的方式去说,留下和孩子沟通的积极情绪,让孩子下一次还想和我们聊天。

经过两年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在一点一点成长,让家长越来越省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人幸福的文化,是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有它保驾护航,相信孩子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敞。

作者简介

张淑娟,女,江苏省连云港市,大连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研修班第六期研修生、所外副导师。

以往文章

我是如何“身教”的?

都是妈,差距咋这么大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