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读筑梦,知农爱农;跨百年时空,听先贤自述

 lj0279 2022-04-05

耕读筑梦,知农爱农;

跨百年时空,听先贤自述。

图片

悠悠农业,人类之本;

巍巍华夏,以农立国。

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自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起,南京农业大学在120年的悠悠岁月中,涌现出一大批心系苍生、怀远天下的栋梁之材,更有一代代杰出的校史人物璀璨如星。

为示纪念,后人陆续在校园里为先贤敬立塑像,截至2022年4月,南农校园里共有17尊校史人物塑像,有汲学术之精华的耕耘者和播种人,有振民族之睿智的教育家和科学家,还有学高身正、恒于师道的杰出师者,更有兼苞新旧、会通中西的探路先驱

在他们披荆斩棘、一路求索的人生之旅中遇到过哪些别样的风景?经历过哪些磨砺和曲折?又是如何把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的使命结合起来兴农报国的?站在塑像面前,通过塑像上的一刀一凿纹理,你可以想像曾经的时代,“听”它诉说往事和历史。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念成仁立为农之志,

以强农兴农为己之任。

图片

邹秉文(1893-1985)

同学们好,我是邹秉文,江苏吴县人,大家到综合楼上课时于一楼大厅看到的塑像面孔就是鄙人。余1893年生于广州,1910年起便远渡重洋求学。在康乃尔大学就读期间,余由机械工程转入农学院专修植物病理学,以期改进因严重病虫灾害而日趋衰退的中国农业。

1916年,余归国任金陵大学教授,诸君皆称吾“中国讲授植物病理学第一人”,后周恩来总理把1921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茅以升、杨杏佛和我共称“东南三杰”,实乃荣幸至极。民国时期,为促进化肥事业发展,协助在南京建成我国第一个硫酸亚铵化肥厂。后积极推动了影响较大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江苏农科院前身)的建立,也算是鄙人为中国近代农业科教兴国所作的浅浅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我在美滞留受困,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终于1956年得以冲破封锁返回祖国,继续为新中国农业近蚊蚁之力。

“余以一介书生,凭其个人所处地位,千方设法,就可能者作最大努力。此之蚊蚁负山,就蚊蚁言,所致力者实已尽其在我 ……”。(此言出自邹秉文先生自白)

图片
图片

邹秉文先生塑像于2020年10月16日起敬立于综合楼一楼大厅,他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教育家,更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奠基人、中国植物病理教育先驱、近代农业科教事业先行者,中华农学会创始人之一。此番“蚊蚁之力”,吾辈不可忘怀。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农业科教呕心沥血,

功勋显著之学习楷模。

图片

金善宝(1895-1997)

同学们好,我是金善宝,如果你们经常出入图书馆二楼的话,那对我一定不陌生。我于189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仿佛从年轻时起便与小麦结下不解之缘,1917年就读的便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农学专修科,并于1927年6月在东南大学完成了农学专业的本科学习。

1930年,我赴美学习研究育种,并在1933年回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1961年有幸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也算是给国内作物栽培科学专著的后续出版踏出了第一步

其后令我最光荣的便是于1956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江苏省最先入党的老一辈科学家,实乃荣幸之至。从事农业教育三十余载,“爱国”是一直贯穿我人生的信仰,也期待各位同学能再接再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农业科教事业中。

图片

金善宝院士塑像现敬立于卫岗校区图书馆二楼,他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奠基人,为我国小麦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誉为“农学泰斗”,是中国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上的一座丰碑。

据了解,金善宝作为南京农学院首任院长,对母校充满了无限深情,1979年南农从扬州复校卫岗等,都有他的建言和努力,如今设立的金善宝奖学金、金善宝书院、金善宝实验班、金善宝农业现代化高端智库等,均是对金善宝先贤的精神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承以万氏国鼎为创始,

首开农史教育之先河。

图片

万国鼎(1897—1963)

同学们好,我是万国鼎,被后人称为中国农史研究创始人之一。我于1897年12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16到1920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也参加过许多学生组织,曾任金陵大学农林学会会长。

我对于农史资料的汇集和整理,缘于1920年留在金陵大学任教后1932年11月起,我兼任金陵大学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正式开启了农业古籍资料整理和农业历史研究教育工作。在金善宝教授的关怀下,我于1954年从河南农学院调回南京农学院,继续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终于次年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研究中,我既关注综合性研究、也着眼于专题式研究,除了发表一系列诸如《中国田制史》《古农书概论》《农桑撮要考略》等论著外,尤以对《齐民要术》一书的校释令鄙人引以为豪,当然,通过多方努力搜集的资料确实冗余,但对《齐民要术》的研究着实至关重要。祈愿同学们也能将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中,辛勤耕耘,努力创造。

图片
图片

万国鼎先生铜像现敬立于逸夫楼六楼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厅。他作为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近代索引研究的先驱,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的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探索与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业历史资料,对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开农业微生物学研究之先,

走科学报国之路。

图片

樊庆笙(1911—1998)

同学们好,我是樊庆笙,1911年出生于江苏常熟,自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后,便留校从事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教学。

赴美留学后,我于1944年带着3支盘尼西林菌种沙土管乘美国运输船、跨越驼峰航线艰难回国,期间诸多困难,交通受阻,辗转归国,但此事的结果总是好的,使正值战乱中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率先制造盘尼西林的国家之一

到达昆明后,我便与同仁们开展青霉素的研制工作,为其定名、生产,这也为我国揭开了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大家称我为“中国青霉素之父”,承蒙谬赞。此外,我对共生固氮菌的生理生化研究,紫云英及其北移、花生、大豆根瘤菌的应用研究等方面也颇有志趣,皆为我一生研究的重点。

1979年,南京农学院复校,余古稀之年临危受命担任院长,复校重建、整顿教学、振兴科研、百废待兴。后筹建金陵研究院,也算是完成了金陵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陈裕光的遗愿。

同学们,“科学报国”之路永不过时,唯有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真理、不畏困难、勤奋工作,才能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片

樊庆笙先生塑像敬立于2004年,现立于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一楼大厅,他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微生物学奠基人,为我国培养了几代农业微生物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鞠躬尽瘁,科学报国,贡献突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拓作物遗传大豆改良之先河,

以爱国热忱求实创新励后人。

图片

马育华(1912-1996)

同学生好(粤语语气),我系马育华,广东海丰人。1912年出生,1930年春来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主修农艺,辅修植物病理,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在1945年到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修硕士与博士学位,1950年为响应祖国召唤,冲破阻力艰难归国,之后便开始了我在南农大豆研究所的研究

在生物统计学和田间试验技术方面,国外对于数量遗传学的研究相较当时的国内而言确实更加系统,于是我试图将这些研究系统地介绍到国内,有幸主编出版全国农学专业统编教材《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并结合大豆种质资源与育种进行应用研究,选育出了一批丰产、稳产的大豆新品种。在研究的道路上,长辈、同辈、后辈的力量都十分重要,也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尊敬长辈、团结同辈、提携后辈

“看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怎样,既要看他是否有爱国主义精神,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也要看他对前辈的劳动成果是否尊重,对同辈是否团结,对后辈是否肯帮助。”这是马育华先生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正如盖钧镒院士所言,先生的爱国热忱、治学态度、人格风范将永远激励后人。

图片
图片

马育华先生塑像敬立于2002年5月,现立于理科楼一楼大厅。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大豆科学家,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农业教育家,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大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大豆科研领域中潜心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不仅结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学人才。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农兽医人的一代宗师,

攻坚克难的后世楷模。

图片

罗清生(1898—1974)

同学生好(粤语语气),我系罗清生,广东南海人。1911年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后,先到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学习了几年,后于1919年到美国留学兽医,成为中国最早去美国学习兽医科学的学生之一

在我从事现代兽医教育与科研的50多年中,于成都中央大学时给大熊猫治疗疾病或许是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了,我也很庆幸能在牛瘟、猪瘟、猪气喘病、鸭瘟等一系列传染病防治上取得特别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兽医生物药品的研究生涯中,重视医疗实践,诊治家畜疾病是我的主要任务,当兽医人才的稀缺也是当时中国有待提高之处,尤其是兽医的临床诊治能力,因此我对临床、师资、教材这三者十分重视

忆当年负笈求学,此刻早已今非昔比,愿南农学子能继续沿着先辈们的脚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图片

“罗清生教授铜像”由金善宝于1993年题字,于1994年10月21日敬立,现安放于逸夫楼三楼动物医学院中厅。作为我国现代兽医教育和兽医学科奠基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创建人,他的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学术交流与现代兽医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推进了我国现代兽医科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鼎力促进农业机械学科发展,

为中国农业工程事业奉献终身。

图片

吴相淦(1915—2005)

同学们好,我是吴相淦,弗(湖)兰(南)常德人(湖南语气),1933年秋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跟随美籍教授林查理(C. H. Riggs)修读农具学专业,毕业后也算是国家最早的农具学专业的3个本科毕业生之一,为我以后研究农业工程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进入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继续深造,1948年归国,至金陵大学从事农业工程教学工作。

在农业工程科研和教育一线工作久了,对于前沿技术的认知也会更敏感,这也是我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个专利、研究之余翻译编写农业著作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前期跟随恩师林查理(C·H·Riggs)先生学习的原因,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也是我工作后所加强的一方面。

工科科研相较于理科科研,更专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也更加需要动手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研究理论性知识技能,所以同学们在研究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图片
图片

吴相淦先生铜像是2012年10月20日,为庆祝建校110周年暨原工学院在浦口办学60周年落成,现安放于浦口校区展览馆。先生作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农村能源学科的奠基人,献身中国农业工程,促进了中国农业机械学科的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动创新农经教育,

理论联系实践之榜样。

图片

刘崧生(1920-1994)

同学们好,我是刘崧生,江苏无锡人。1939年就读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45年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此后转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1950年归国,回国初始,立足国内农经教育理论之匮乏,遂首开国民经济计划等一系列课程1958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便在于为国家培养农经人才,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研究

经年累月的研究使我深感实地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因我国农业的特殊规律与国情现实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变通性实践变得十分重要。此外,编写切合我国国情的教材也必不可少,于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应运而生,这也是我有幸负责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等农业经济专业的通用教材

听闻顾焕章教授称赞鄙人“爱国者,火凤凰,教育家,开拓者”,吾德薄能鲜,承蒙夸奖。师者,既为师,也为友,我们要做青年学者的良师益友,对后辈也要竭力奖掖和扶持,以事业为重,不必计较个人得失,严谨治学,方能成功。

图片

刘崧生先生塑像于1997年落成,同时设立了刘崧生农经教育发展基金。塑像现敬立于南京农业大学第三实验楼经济管理学院报告厅。先生作为中国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农业经济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学科评议组组长。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其长者、智者的风范,永远是我们的表率。

图片
图片

图片

恒以土壤科学事业为使命,

实乃吾辈厚德修身之楷模。

图片

黄瑞采(1907—1998)

同学们好,我是黄瑞采,1907年出生在江苏南京,1924年进入金陵大学林科攻读水土保持学科,后来离开金大转入东南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习。1930年因金大森林系缺少教师,机缘巧合下应邀回去担任助教,负责气象、测量、水土保持、森林伦理学课程教学任务。自1935年赴美留学后,便开始专攻土壤学,后来也在国内带队进行了许多考察项目,有幸于1958年参加并指导了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

鄙人一生虽跌宕起伏,先后经历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甚至在晚年受到“文革”的冲击,但我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以发展土壤科学事业为使命,后虽不幸右眼完全失明,也坚持在1989年通过口授的方法编写了《土壤微形态学》,好在也算是为中国的现代土壤科学尽了绵薄之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坚持使命、坚定信念,“厚德修身,永远进取”

图片
图片

黄瑞采先生塑像敬立于2012年10月20日,现立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一楼大厅。作为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土壤微形态和农田生态特别是变性土等领域进行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图片
图片

正如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所言:“今天透过铜像,先生深邃的目光,跨越百年的时空,穿透校园的轴线,从历史最深处把我们的过去与未来紧紧相连。”

栉风沐雨,诚朴勤仁,

矢志创新,号角激昂。

在先贤们的引领下,在全面开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征程上,我们南农学子更当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展现出时代担当,承载光荣与梦想,扬帆起航!


文字 |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胡臻钰

责任编辑 | 夏慧华

指导老师 | 朱世桂 胡以涛

审核 | 张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