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江湖中的“春秋笔法”,“万人迷”最多,马三立令人动容

 思明居士 2022-04-05

金文声说相声“这行没好人”,郭德纲奉之为金科玉律。其实这话不怎么地道,常宝堃、马三立、赵佩茹等人都是公认的德艺双馨。

相声行确实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好往脸上贴金,掉书袋的说法就是善使春秋笔法。

始作俑者,就是相声的开山祖师朱绍文。在徒子徒孙眼里朱绍文是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所谓“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科举,所以撂地说了相声。

这种说法很美好,朱绍文的形象瞬间高大上,连人格也异常令人钦佩。但是很可惜,逻辑上讲不通。

首先来说朱绍文应该没读过几年书,认几个字没问题但也不会太多。朱绍文的从艺经历很清晰,自幼学京剧,成年后专攻大花脸。旧社会但凡有点出路不会让孩子学戏,这行太苦,还不易成才,练一辈子都可能只能跑个龙套。实在穷得没办法了才把孩子送戏院,所以朱绍文很可能是穷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学。

文章图片2

朱绍文极为有限的文化很可能是在戏班里学的。京剧的唱词有不少打油诗,合辙押韵古风古色,这些东西被相声艺人照搬过来,形成了艺人常说的“定场诗”。这么一梳理逻辑立刻就通了。

其次,朱绍文不唱京剧改撂地,后辈给出的原因是同治年间连年国丧,北京城禁止唱戏。这也说不过去,朱绍文要真那么有文化,秀才都能考,随便找个活都比说相声赚得多,刮风减半下雨全无,何苦来的?

朱绍文的真实经历很可能是这样的:穷苦出身,为混口饭吃学了京剧,天赋又不行成不了角儿,只能“捞偏门”撂地作艺。

文章图片3

“春秋笔法”的集大成者,当属我们的“万人迷”李德钖。他的故事实在太传奇,以致于假到真时真亦假,真假难辨了。

比如说收入。按照田立禾先生的说法,李德钖同时用3个捧哏的,每个月每人给100现大洋。

文章图片4

这种说法假了。李德钖最先跟张德全合作,张德全就是张麻子,是跟李德钖合作最好的。张麻子1918年病逝,李德钖启用了马德禄+周德山,这二位就差了点。所以“万人迷”不是“同时”用三个捧哏的,有个先后顺序。

每月100现大洋就更假了,用天津话说“介话到头了”。按照这种说法,马德禄、周德山干5个月就能在北京买套四合院,俩人跟李德钖合作了4年,何至于后来穷困潦倒揭不开锅。所以李德钖厉害归厉害,挣不了那么多。

文章图片5

说相声得罪袁世凯。

这个故事假破天际了。1910年禁演令解除李德钖回京迅速走红,受袁世凯邀约去总统府表演,因表演的《吃元宵》谐音“袁消”而被袁世凯毒打一顿,赶出京城。

在这个故事里,一代枭雄袁世凯被描述成了一个二愣子,吃饱就睡,见人就打,比古惑仔强不了多少。编造出这么一个故事一来是给老祖宗贴金,二来是为张麻子重病后李德钖在北京混不下去所做的曲笔

李德钖提携张寿臣的说法,也很有可能是后人强行“挽尊”。寿字辈崛起后,李德钖为捧后人给张寿臣量活,所谓提携后辈。据本人反复斟酌,这种说法假了。

文章图片6

提携后辈应当提倡,但搭进自己的事业和真金白银就太离谱了,李德钖还有个赌博的嗜好,所以故事很可能是假的。

真相是什么呢?重新梳理一下李德钖的艺术生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实际情况是李德钖确实火了10来年,张麻子病重后就开始走下坡了,时间应该是1915—1918年。搭档周德山马德禄后又因为抽大烟身体垮了,说不了长篇大段只能散伙,三个人合作了4年。此时的李德钖彻底没落,为糊口只能给晚辈量活,就这么回事。

李德钖闯荡上海失败,据陈涌泉说是因为“误会”,上海人一听“万人迷”以为是个大美女,一看是个糟老头子就都不乐意了。

文章图片7

实际情况是南方人没有听相声的传统,李德钖当时的状态也早就不行了,两方面结合导致闯荡上海失败。

1926年李德钖赴东北演出,因住不起旅店冻死在沈阳的臭水沟里,一代滑稽大王就此“香消玉殒”。

类似的春秋笔法很多,李德钖的最多,马三立先生的最令人动容。60年代马先生重返舞台,诸多老相声迷蜂拥而至为他捧场,媒体形容马三立的回归堪称“原子弹爆炸”。

文章图片8

马老被观众的热情所感动,竟长达好几分钟开不了口。现场平静后马先生终于张嘴说话了:老没见了吧,我,病了.....

马老这个“病了”意有所指,区区两个字写进了人生的凄凉与沉重。每每回想这一幕,总能让人感动不已,泪流满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