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意款款,养只蚕

 郜永华 2022-04-06

小时候,我住陕南农村,隔壁的邻居到时节就养蚕。男人去田野里采摘桑叶,桑树也不是特意去种,田野的到处都是,女人就在家里养蚕。到蚕吐丝结茧的时候,就把丝收拾好,然后把那些丝变成线再染成花花绿绿的一根根的,到冬天就在家里绣花,绣的都是戏衣。我知道的大概就这么多。我记忆深刻的是,每年都能吃一回油炸蚕蛹,那也是记忆中的美味。后来家里修了新房子,搬离了村中心,也就少了蚕蛹吃。不过那味道是一直没放下,就记在心上。

这几年流行吃知了,我也是一回没吃过,虽然有几年在安徽工作,知了也很多,但是的确一次没吃过,我倒想着尝试也没机会,我只记得在安徽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景区里常驻的日子里,知了很大也很多,夏天的院子里,走廊上到处都是知了的影子。据安徽人说,这是美味但是我身边的安徽同事却从来没有张罗过去油炸一次,我也就只能听闻。

我贸然的提到知了,也是觉得那蚕蛹和知了好像也差不到哪里去,味道也应该接近。

我小时候也养过蚕,只养过一年。那会我已经住进了新房子,房子外面就田野和庄稼,春天的时候有各种花草,一片片一朵朵,煞是好看。我还记得油菜花,都是农民们随意种下的,有时候也未必成片,但是开花的时节,那黄色特别有感觉,不像今天,春天时节欣赏油菜花貌似成了固定节目,而且还有提前规划,那会的人们,都是随意的状态,一年到头的田地里劳作。广东打工,也是90年后以后的事情,尤其是95年。

有一次周末放牛看牛吃桑叶,就凑近了看,结果在桑树上看到一只蚕,就小心翼翼的弄回家,我到现在都记得,那天下着春雨,不是很大。记忆中陕西南部的春雨总不是不紧不慢,呈雾状吸一口鼻孔里口腔里都有被滋润的感觉。我就那样把一只蚕带回了家。桑叶多的是,放学后去外面随便都能摘一大堆,而蚕就放在医生注射药用完的纸质盒子里,很是随意,不过那蚕从春天开始到油菜和小麦收割的时候,终于吐丝了,我是用麦秆随意放着的,它就把丝吐在麦秆上,所以,我就记得很清楚。

一转眼,那个小孩成了父亲。当三年级的儿子带回了蚕,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他的小爱好,仅仅只是觉得好奇,或者看同学在养,然后自己也想养几只,后来在物业群里看,有业主在问,小区周围哪里又桑叶可以采或者卖的,我甚至在朋友圈里也看到有人在问桑叶的事情,我才想到,这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小爱好了。这或许就是孩子们的科学作业。

这让我总感慨,很早之前养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至少我邻居是这样,他们靠着养蚕,成就了自家的孩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供养出了两个大学生,我小时候养蚕,纯粹是好玩,因为从桑树上捉到一只就直接带回了家,里面也有好奇,更多是随手偶得,而现在的孩子养蚕,成了一门科学记录。

至于他们记录与否,甚至是有没有细心照顾我不清楚,但我清楚,我带过儿子去小区外面的田野里是摘过桑叶,一路走一路摘,摘好的桑叶收拾好放在冰箱里,后来爷爷奶奶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也会带一把桑叶,那蚕宝宝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宠物,放在餐桌上,我们吃饭的时候,都会先给蚕宝宝换完桑叶再吃饭。如果有空,我还会放在我自己的卧室里,去给他们晒晒太阳,有时候我都在想,蚕到底能不能晒太阳、按说,只要打开搜索,搜搜就好了,但就是这么多天,我一直这么做,却一次没去查询过。
春光美好,在清明假期,带着孩子去外面采摘桑叶,去位于小区外面的菜园子里转一圈,也无非是想让孩子知道,蒜苗和小葱,还是有区别的,至少我让他从菜地里拔几根小葱,他踅摸了很久,也没动手,然后问我,小葱是哪种?发现,现在的小孩是真的离土地太远了。《论语 子路从而后》中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一课,迟早还得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