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方治水思想的比较,谈中国式集体主义的来源

 渐华 2022-04-06

我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易导致降水量变率较大。因此我二三千年来各地的灾荒,史不绝书,而最多的灾荒是旱灾和水灾。

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在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给当地人民带去了肥沃的土地与充足的水源,但是暴躁的底格里斯河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性的洪水。即便是温和的尼罗河,也会偶尔因为降雨等因素暴发洪水。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治水都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国家治理政策的核心。

文章图片1

大禹治水

水患问题与各地的地势、地形、生态条件等多种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治水必定因地而异。东西方在其发展进程中都有各自的治水历史,但治水的形式不尽相同。中国治水形式多样,而西方较为单一。

我国复杂的地势、地形与生态条件,导致气候变化万千。由于地形地态气候的复杂性,导致了中国古代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

主要具有影响力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漳水十二渠与郑国渠;东汉时期修建的鉴湖,是古代长江以南最大的跛湖蓄水灌溉工程;还有唐代浙江宁波的它山堰;宋代在福建莆田兴建的木兰陂;以及吐鲁番地区出现的坎儿井,用于汇集雪山融水进行引水灌溉。

文章图片2

建设红旗渠

早期西方国家的人民在面临洪水时,主要是迁居高地以避开洪水,如果洪水危害过大,便采用修建堤坝的方式堵住洪水或修建水库蓄积洪水。

早在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便开始修建大量的堤坝防御洪水。约公元前3400年,埃及人修建了尼罗河左岸大堤以保护都城和农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修建了右岸大堤。公元前2300年,埃及人也在尼罗河畔修建了美尼斯水库。

此外,意大利的波河河谷、法国的低洼地、英国的沼泽地也都有许多古老的防洪堤防,大多简单易行,效益明显。

文章图片3

荷兰水网

地处亚欧大陆东方的中华民族,在东亚温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形成了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东亚大陆虽然相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但夏季多雨。春秋苦旱,雨阳分布极为不均。

作为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出现了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古代先民们开始种植五谷。夏、商、周时期,华夏民族也主要通过农耕来获得生产资料。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长久之道。

东汉魏晋时期,因为战争因素和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农业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彰显出蓬勃的发展势头,这些成就都得益于水利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畜牧业只存在于中国的小部分地区,并且是小规模发展的,农业才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孕育的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随着农耕区域的不断扩大而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趋势,农业劳作需要人民合作完成,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所以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一直过着群居的生活。

在面临大范围的洪水灾害时,就要求人民协力合作以治水,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发挥其领导作用,于是因为农业耕作而群居生活的劳动人民便会在统治者的带领下依靠举国体制全力治水。

文章图片4

三峡工程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是欧洲,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差较小,植被单一。

东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为草原,东南部为荒漠,南部土地肥沃是主要的农业区欧洲常年盛行西风带来丰沛的降雨,并且纬度高、日短、冬季长,植被多以草原为主,适合大型草食动物生存,不大适合大面积发展农业。

农业生产上,欧洲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早期食物多来源狩猎,需要时常迁徒,居无定所,洪水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的危害极小。

每当发生洪水,西方国家多以避为主,在《圣经)中就提到们利用诺亚方舟来躲避上帝创造的大洪水。并且在长年迁徒的过程中也无法形成一个像农耕文明那样强大而统一的中央统治集团、所以即使是治水,也只是小规模地进行。

而中国恰恰相反,洪水会对其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轻则减产,重颗粒无收,于是在中国治水便成了关系国民生计的大事,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人民往往愿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洪水,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对中华文明的政治、社会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续至今。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