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案里“隐秘的角落”居然是成交的密钥:哎,这该死的虚荣心

 流年小筑 2022-04-06

Hi

meet

unexpectediy




我们都是因文案结缘的人




01

就是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自己做出的无数个决定,尤其是在消费、购买方面的决定。
是什么敦促你掏出钱包,或者打开手机上的支付软件,买回一件又一件你或者急需、或者并不急需的商品呢?
 
让我告诉你吧,那就是你的虚荣心。你也许不爱听,但这就是事实。

没有人喜欢被排除在外,我们全都受一种寻求归属的需要所驱使。这就是“从众效应”,也是虚荣心的心理学依据。
 



首先,我们是想在同类中寻求归属感,好让自己知道 自己没有被排除在圈子之外。 
其次,我们想要赢过别的同类,至少是在心理上,希望产生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虚荣心无处不在,买一块手表,买一部手机,买一辆车, 甚至在办公室网购零食,背后都很可能有着虚荣心的支撑,嘴上不说,内心的潜意识很可能是:


◆ 你们看,我多有品位;
◆ 你们看,我的喜好多么特别;
◆ 你们看,我有钱,但我更有内涵;
◆ 你们看我买的零食你们都没吃过;
 ◆ ……

写文案,就应该抓住人们最隐秘的、不便明说的“虚荣心”,以占据消费者的需求满足通道。



 
来看蝉游记APP的广告语文案:
◆ 超多女生在这里写游记

试想这句文案带来的效应:女生看到了这句话会想,那我也要在这里写游记;男生看到了也会想,那我也来这里写游记。

这句话同时打动了两类人,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心理,但心理的诱因都是一样的:虚荣心。


 
02

用文案满足用户的虚荣心,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方式一,点出用户的“小心思”。
看看这些文案:
◆ 减肥机构: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美的,一 种是胖的
◆ 牙膏:留得清香在,不愁没人爱
◆ 口香糖:美女不会再对你皱眉头了

你可以不承认自己内心的那点小小的虚荣心,但当你忍不住点击购买时……


 
方式二,瞄准优越感下手。
人人都喜欢优越感,所以宝马的文案是这样写的:
◆ 在燃料让全世界烦恼的时代,说开车是一种乐趣是否是一种不敬?
◆ 豪华轿车的设计理念是,富人都是勤奋的人。
◆ 有钱的人仍在花钱,只不过花得更明智。

再看老罗英语培训的文案:


◆ 有思想的年轻人在哪里都不太合群……直到他们来 到老罗英语培训

一定要用“奢华”“至尊”“特供”“限量”之类的词汇来打造用户的优越感吗?宝马的文案也是在“吹捧”自己的目标消费者 (富人),但它就显得很巧妙、很优雅。而在另一群人那里,“有思想”也是一种优越感。


 
文案怎么写,视用户群体而定,假如你面对的是一群土豪,那还是简单粗暴地来一句“彰显尊贵”比较好。
 
方式三,你可以尝试让文案的用户定位聚焦一点,再聚焦一点。
换句话说,在文案里不要呼吁所有人来买产品,试着将你的目标用户限定为某一个群体。
别害怕这样做会限定你的用户数量,当你在文案中表现出“只允许某一类人来买产品”的意思时,不要以为其他群体真的会对你“言听计从”。
 
如万宝路,我们都知道它的品牌文案的核心是男子气概, 但今天我们去看抽万宝路的人,不一定都是具有男子气概的人,那些不太“男人”的男人和“女汉子”们也会青睐万宝路,理由很简单,因为心底的小小虚荣:对男子气概的向往和自我标榜。
 
别贪心,别动不动就在文案里说“地球人都用我们的产”,消费者当然有从众心理,但“从众”也分群体,人们会崇拜、渴望加入更优秀的群体,文案应该对此进行巧妙的包装 (伪装),尽量让你的定位诉诸一个更好的、更“令人憧憬”的群体。
 


小米的文案是“为发烧而生”,限定了自己的用户群体:发烧友才会购买。但今天小米用户上亿,难道都是发烧友?
当然不是!但这并不妨碍用户以此标榜自己,并引以为豪。
 
虚荣心是很微妙的心理,人们既有“从众”的虚荣: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或赞美;也有“出众”的虚荣:想要和群体不一样。
当你打算拉拢所有人用你的产品实现梦想时,人们会怀疑这个 梦想是不是太廉价了。文案需要向消费者发出暗示:你和别人 不一样。
 
软饮界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是百年老品牌, 原本是这一行业的唯一霸主,百事可乐作为后起之秀,如何占据市场?
它的品牌文案定位是“年轻”,当大家都在喝可口可乐时,百事可乐的文案诉求告诉人们:年轻人不喝那种老掉牙的饮料。
结果,不仅年轻人愿意喝这种诉求年轻的可乐,年纪大的人也愿意喝,因为他们有一个隐秘的心理,即追求年轻、想要证明自己还没老。
这也是一种虚荣心,但不便言明,而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可以巧妙地帮助他们宣泄这一心理需求。
 
方式四,改变诉求。
假如某种新产品上市,能够满足消费者实际存在的某种需求,但当文案点出这种需求和承诺自己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时,消费者却因为舆论的阻碍(也就是“想要保持形象”的虚荣心的阻碍)而无法公开自己的需求,那么文案就应该及时开辟一个新的定位,避开原有的舆论:
我提供A,你想要A,但你说不出口——我懂你,所以我们一致对外,心知肚明地把A说辞转换为B说辞,结果皆大欢喜。
 
如今风靡世界的雀巢速溶咖啡,刚问世时一度遭受冷落。当时,它的广告文案写的都是速溶咖啡简单、快捷、方便等优点,认为这些符合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需求。结果,人们的确承认了它的优点,却在购买时仍然选择普通咖啡。原因很简单, 当时购买咖啡的人群主要是主妇群体,作为主妇,当然很想省事,减轻家务的负担,但社会规范和舆论却会认为:一位为了图省事而购买速溶咖啡的主妇,不是好主妇。
 
这和纸尿布刚问世时的情形一模一样。纸尿布的文案大力宣传产品方便、省时等优点,作为主妇,当然也想为了省事去买纸尿布,但同样过不了舆论这一关。
后来,雀巢公司换了另一种文案,宣传的重点从强调省时、方便,转变为强调可以让主妇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从而为家庭创造更多财富和生活乐趣,同时强调速溶咖啡和普通咖啡一样醇美浓郁。
这样一来,不仅扭转了产品形 ,也利用了社会舆论,主妇们当然欣然购买。
 
同样,当时的纸尿布制造商也改变了广告诉求,从宣传省时、方便,转而宣传纸尿布干净透气,能够呵护宝宝的小屁股。这样一来,主妇购买的理由就从说不出口的“图省事”,转变为冠冕堂皇的“为宝宝着想”,纸尿布由此得以迅速普及。
 
如果把虚荣心比作台上的演员,那么它也需要观众;如果你认为虚荣心是人们希望彰显自己的优越与尊贵,那么它也需要“不优越”“不尊贵”的东西来衬托。
想一想奢侈品,为什么它不完全针对它的受众投放广告,而是满世界打广告?很简单,为了让所有人(包括买不起的 人)知道它,这样奢侈品真正的目标消费者才能够从购买和使用中获取“虚荣心”的满足。
 
所以,当你的文案想要抓取用户的虚荣心时,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别说“尊贵”,说说“不尊贵”。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芝华士的广告:

◆ 假如你还需要看瓶子,那你显然不在恰当的社交圈里活动。
◆ 假如你还需要品尝它的味道,那你就没有经验去鉴赏它。
◆ 假如你还需要知道它的价格,翻过这一页吧,年轻人。

文案没有针对芝华士的目标顾客,而是对那些买不起的人说的,但每一句又都是在暗示顾客的“阔气”,以及产品的“高贵”。


比起赤裸裸的夸赞,这样写的效果当然好得多。
 

PS——
★内容摘录自经典文案教材。
★小筑会不断摘录经典教材中实用性很强的部分,提供给各位小伙伴。
★和小筑一起,日有所进,日有增长。

你如果还想看,那就看:

1、越简单,越丰富:文案的信息传达逻辑

2、你的品牌宣传语,写对了吗?

3、5个基础文案练习法,帮你推开世界的门

4、嘿,管弦,你说“分手”的样子,真好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