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士俑到底怎么就变成了天王俑?第一讲:头上顶什么

 那个老撕机 2022-04-06

不同时期的镇墓兽/镇墓俑区别很大,所以宏观来讲很容易分类,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尤其是极短的时间内(从唐高宗-唐玄宗大概100年间所出现的变化相对就比较费精力了。

我查阅了唐代两京180多座墓葬的资料,大概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天王俑和镇墓俑理论上只陪葬一种

  2. 一般成对入葬

  3. 有4件镇墓俑的一般为合葬墓。

  4. 非合葬墓中,只有战神苏定方墓能明确分清武士俑和天王俑。

  5. 除了唐初的长乐公主,四件镇墓俑一般都是两大两小。

柳凯墓(664年)天王俑

天王俑?武士俑?

从汉末到北魏初期,人们有陪葬佛像的习惯,但是这种习惯从北魏中期以后就逐渐消失了。实际上,从隋到宋,我们目前主要的佛像出土来自地宫,石窟,而不是墓葬。

天王同样作为佛教系统的守护神,埋进墓里守门是件很奇怪的事,并且当时也未必存在如此清晰的武士/天王的彻底割裂。

所以除非武士俑本就是天王俑,否则我仍旧认为天王俑本质上是COSPLAY了天王形象的武士。这个过程中它不可避免的吸收了诸多佛教因素,最终在某个节点因为习惯成自然而最终成为天王俑。

苏定方墓(667年)天王俑和武士俑

问题很明显:武士俑和天王俑的区别在哪?

一般以脚下是否踩着牛羊夜叉等作为划分的界限。实际上有些考古报告中提到的天王俑只是尺寸稍大,脚下并没有踩东西。说明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试想,唐高宗时期正在生产武士俑的作坊,突然一下子完全变成了天王俑,合理吗?如果除去脚下所踩的夜叉,苏定方墓的这两件武士俑和天王俑是否有很明显的特征以区别两者?

有,但不明显。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天王俑,是完全神话的形象,无论有没有底座,他都不是凡人的样子,在人间没有任何参照物。只有找到这样的区别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因此,天王俑我们要看三个地方:

头上顶什么,肩膀穿什么,脚下踩什么

相应的,我们也要分3-4期分别介绍。今天我们说第一期。

头上顶什么

初唐时期的天王俑/武士俑头戴各种兜鍪(头盔),尖顶,螺顶,兽头,宝珠顶,卷耳等等,或者不带头盔梳高发髻,这些头冠在天王俑和武士俑上都有发现,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天王俑和武士俑给人感觉难以界定的原因。

武士俑来源于武士,天王俑脱胎于武士俑。如果有什么头冠是真正的武士不具备的,那它就属于天王俑。

兽头兜鍪

三彩武士俑 西安博物院

兽头帽看着挺可爱,但足够古老,形象产生于犍陀罗艺术,在新疆克孜尔石窟中也有体现,可见几乎与佛教同时进入中国,另外还见于麦积山,榆林窟之中。

目前所见,兽头兜鍪的武士俑,天王俑主要见于河北地区。这跟河北地区在隋唐时期长期胡化有一定关系。一直到今天有些地方小孩子还会戴兽头帽,也有可能是这种影响的遗留。

金刚像 克孜尔石窟

宝髻,花冠

彩绘三彩天王像 平原博物院

南北朝到隋的天王雕像上已出现宝髻,多和菩萨像相同,所以又被称为菩萨髻。这种发型也普遍流行于民间。还有另一种花冠,也来自佛教,颇有犍陀罗遗风。

三彩天王俑 上海博物馆

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兜鍪。

宝珠顶兜鍪

三彩天王俑 上海博物馆

尖顶兜鍪

彩绘天王俑 广东大观博物馆

头顶有残,不知道是什么形制

彩绘贴金天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

以上种种,多少都和佛教有关系,但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你把它脚下加个夜叉他就是天王,把夜叉拿掉,说他是武士也没毛病。比如下面这个:

天王俑 甘肃省博物馆

去掉底座,说他是武士俑有问题吗?他的头盔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吗?

似乎并不是。

但如果是这个呢?

天王俑 广东大观博物馆

这种头冠可能出现在现实中吗?不太可能吧?

此时天王像的创作已经逐渐脱离生活转向人们想象中的样子。

请记住上面这尊天王俑,他可以作为成熟天王俑的标准器,也就是说这个样子的镇墓俑,无论有没有底座,他都不可能是武士,只可能是天王,因为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形象,合理的艺术夸张。

但是,这种夸张的鸟冠兜鍪只是天王俑的重要特征之一。

注意,是之一。

玄宗时期的天王俑头上的兜鍪出现了高尾,展翅,类似孔雀的鸟形头冠。这种形象来自佛教的金翅鸟。有的一条尾巴,有的像孔雀开屏,还有的有九尾,华美又夸张。

鸟形兜鍪

三彩天王俑 洛阳博物馆

鸟形兜鍪

应该是鸟冠兜鍪,但是已残 平原博物院

立鸟形兜鍪

尾巴分叉卷曲的鸟冠,陕西历史博物馆

九尾鸟形兜鍪

九尾金翅鸟 广东大观博物馆

之一讲完了。

那之二之三呢?等下一期。

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