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钻到钱眼里”

 昵称gscVD7fg 2022-04-06

作者:莫小北

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钻到钱眼里”的人,他们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与认知框架,也活得很自在潇洒。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群体的内在情状。

符号作为我们彼此交往的媒介,其意义是被建构和重构的,在不同的情境中,符号是人们认同的基础和结果。借助符号,我们的行动粗略地可分为单一型与多维型,前者是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行动,如就医、购物,后者则是弥散的、混合的,日常交往即是如此。

“钻到钱眼里”就是把多维行动异化为单一行动的结果。原本是“我”与“你”在人格/性情层次上的意蕴丰富的对话,却被同质化地处理成金钱与金钱的交易,在这种来往中,活生生的人成了一个没有思想情感的符号,交往情境成了存取款的交易,没有条分缕析的反思与无穷无尽的索引,只有“交换价值”的估量和得失。

很有意思的是,写在纸面上的道德看起来强硬,约束力却疲软,这种“固态现代性社会”以不具弹性的秩序为特征;印刻在心里的道德看不见摸不着,指引的力量却很强大。

“钻在钱眼里”所遵循的道德,貌似应和了个体化时代的旨趣——为自己而活。但生活在一个道德共同体中,(按某位社会学家的说法,)我们好像一盘沙拉或者一幅拼图,彼此不同又相互嵌和,充满韧性的、有机而紧密地“环抱”在一起。由此才有了“为自己而活”的真诚诉说——贝克所称的“为彼此多考虑一点点的”利他利己主义。

因而,“钻在钱眼里”并不会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流行俗语而获得道德上的优势。

“钻在钱眼里”涉及对金钱的态度,具体说就是金钱究竟是规定了实践,还是被重新赋予了意义。在持货币拜物教的学者看来,金钱从“生命”中抽走了“灵魂”,是摧毁价值之物。另一方面,如齐美尔所言,“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金钱镶嵌在社会生活中,它的社会意义联结起了富有人情味的事实,“金钱是一种体态情感的意义符号”,它不排斥交往,反而会匹配与创造新的团结形式,如“给无价的孩子定价”,我们通过金钱的交换来具体化我们的情感与认知。

那么“钻在钱眼里”中的“钱”,是腐蚀还是创造了社会价值呢?一个“钻”字,是极致的目的理性,也是忽视主体间性的自我关照,它的社会意义是变形了的人际交往,甚至可以说是在满满的金钱追逐欲背后,是空洞无着的漂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