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首《清明》还不错,就是有点啰嗦

 大连北溟子 2022-04-06

清明节,是属于春天的节日,也是与逝者有关的节日。生与死,在这个节日里,有了交汇的机会。由生而死,向死而生,生命就在这种循环中蜿蜒前行。清明节,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对生与死的辩证思维

《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首《清明》还不错,就是有点啰嗦

因此,清明节也就成了众多诗人抒发感想的日子。是的,生与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让诗人灵感涌现呢?一面是生机勃勃,一面是寂寂无言,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诗性就会喷薄而出。

这不,我就看到了《诗刊》主编李少君的《清明》。说实话,这首诗还是算不错的。李少君在这首诗里,表现了雨与晴、阴与阳、冬与春、天与地、低语与寂寞、死者与生者、过去与未来、哀泣与高歌、悲伤与喜悦的对立,在这些对立中,人们便有所思索。

《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首《清明》还不错,就是有点啰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李少君这首《清明》,确实具有现代诗的通病,那就是有些啰嗦。也许李少君是想尽情地展现出这些对立,便不厌其烦地一一罗列了出来。但这样详尽的展现,让诗反而没有了回味,读者读着,给人的感觉像是散文了

这确实是现代诗的一个大问题,不仅仅是李少君一人的问题。如何在“展现”与“回味”之间找到最佳分界线,这是写诗最难的地方。如果展现过了头,什么都写出来了,读者没有了回味,也就觉得没有诗意。

《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首《清明》还不错,就是有点啰嗦

李少君(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刻意地追求回味,而不展现出该展现的东西,那读者可能就无法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了不知所云的感觉。现在的诗,大部分属于前者,也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读者读了之后,一点回味都没有。

其实,李少君这首《清明》的意思,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写了,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首《清明》还不错,就是有点啰嗦

在杜牧的这首诗里,有“雨纷纷”,也有“杏花村”,有“欲断魂”的行人,也有逍遥自在的牧童。短短28个字,既展现了该展现的,也让人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意思。诗中没有“生”和“死”字,但却将“生”与“死”都鲜活地展现了出来。

这难免就有了一个问题,既然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写得很好了,那现在再写,而且还写得差了不少,还有意义吗?或者说,现代诗也已经出现了一百多年了,写出的东西,又有多少接近(不说超过)了一千年前的东西呢?

也许有人说,正是如此,所以才要“创新”啊?所以才有了现代诗。但是,现代诗既没有“创”,更没有“新”,这样的创新反而像是一种倒退。那这样的创新还有必要吗?

《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首《清明》还不错,就是有点啰嗦

杜牧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能走回头路啊,再回到老旧上去?如果事实证明,我们的“创新”确实没有达到目的,硬着头皮坚持下去,那不是越错越远吗?从这一百多年现代诗的“成果”来看,确实我们像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在错误的道路上,要一直坚持下去,是需要“勇气”的。他们的“勇气”来自何处?就来自于“西方”,因为“西方”是这么写诗的,所以我们也就这么写了。可是 “西方”的诗比我们一千多年前的诗好吗?估计答案是没有争议的。

因此,我们的现代诗,就像是在跟“西方”比烂,看看谁写得更烂。明明我们自己有好好的样本在那儿摆着,却偏偏要去学人家“烂”的东西。这不是“创新”,也不是“自由”,要么是眼睛有问题,看不见,要么是脑子有问题,拎不清

《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首《清明》还不错,就是有点啰嗦

当然啊,这不是《诗刊》主编李少君一个人的问题,只是借他的《清明》这首诗,来说明这个问题。说实话,比李少君《清明》还“烂”的诗比比皆是,他的这首《清明》,矮子里拔将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