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

 高参88 2022-04-06

原新乐路街道并不大的范围内,就有花园住宅252幢、公寓52幢、新式里弄924幢、旧式里弄761幢、新工房36幢。圣母大堂建成于1936年2月,为典型的拜占庭建筑和俄罗斯东正教教堂风格的建筑,中间顶部为大的半圆穹顶,南侧一幢两层楼房,为神职人员住宅。以此为原点,周边入住大量外侨,也为社区注入“洋派”的生活气息,豪绅巨贾、达官贵人、帮会头目以及外籍侨民,纷纷涌来这一地段造屋定居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新乐路147号是一幢修建于1930年代的建筑,房屋内部的设计,全然西式。或许因为早年公寓的设计中,附带有锅炉集中供暖,因此就忽视了上海冬日的采光和供暖问题公寓内部结构设计上,分为一层楼四户人家,两户全北套,两户全南套。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当时吕其明一家分到的是全北套公寓,即三间房间的朝向都是面北。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物资匮乏等缘故,公寓的锅炉供暖功能又已停用。因此每到冬天,三间小屋终日没有阳光,阴冷异常,晒出去的毛巾滴水结冰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 吕其明是安徽无为人,1930年5月出生。父亲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吕其明10岁时随父去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在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1949年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后,他在华山路范园、上海戏剧学院“新实验空间”小楼等都住过。1951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55又回到上海工作,先入住愚园路,直到1957年住到新乐路,1970年搬离。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 在新乐路的岁月,是吕其明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一批传唱至今、家喻户晓的作品,都是在那三间终日不见阳光的朝北房间里,以极大的热忱和激情创作出来的。吕其明完成了电影音乐作品《铁道游击队》,尤其是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成为传唱几十年不衰的经典。1958年,他完成了七部作品,其中《铁窗烈火》这部电影,是以1948年在上海工人运动中就义的王孝和烈士为原型写作的,体现了吕其明对上海城市精神的理解。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上海之春”文艺汇演活动的出现,吕其明几乎每一年都有新作品在这一平台问世。1960年到1966年,他完成的电影音乐作品有《六十年代第一春》《红日》《霓虹灯下的哨兵》《白求恩大夫》《大庆战歌》等。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1965年2月,上海音协党组在研究各单位报上来的作品时,老前辈们建议吕其明赶写一部歌颂作品,黄贻钧建议,曲名就定为《红旗颂》。在兴奋和激动中,吕其明欣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创作任务。“当时,我对歌颂伟大祖国的作品向往已久,但题材太大,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不是'上海之春’,没有老前辈们推一把,就可能没有了《红旗颂》。”吕其明后来这么说。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 《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同样,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奋发向上的英勇革命气概。而在战火中成长的吕其明,对红旗的感情,比别人更为深厚。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才满10岁,吕其明就随父去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先后在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全部由皖江地区向山东撤离,曾担任安徽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共产党员父亲吕惠生由于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不幸被捕,同年11月就义时年仅43岁。父亲牺牲这一年,吕其明才15岁,他入了党,决定接过父辈们身体力行所树立起的信仰旗帜。当想到先烈在红旗指引下战斗的场面,和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情景,无数往事涌上心头,在上海新乐路的公寓书桌上,吕其明选择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短短一周写就了《红旗颂》。

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

 在新乐路,吕其明埋头创作,后来又谱写了一大批作品,同时,1959年到1965年期间他带职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攻读本科,学习了五年作曲、两年指挥。从洋派的新乐路走到繁华的淮海路,只需几分钟时间,住在这里的几年中,吕其明坦言一次也没逛街购物过。那几年除了工作就是不分昼夜地埋头创作,家里没有聚会,少有访客。回首新乐路的岁月,吕其明感叹自己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一个“如痴如醉的创作高峰”。而诞生于那间朝北屋子里的包括《红旗颂》在内的所有音乐作品,也陪伴了几代中国人,成为共同拥有的红色记忆。

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