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和你我有关

 五千风雨 2022-04-06

生物多样性不但和我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多样性》这本书绝不仅仅只是一本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科普之书,而且还是一本关于精神健康的生命之书。作者本川达雄为我们的世俗生活赋予了高尚的意义,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思想中获益。

科普之书的易读属性

大约在2007年,我去伦敦出差,顺便拜访了著名科普杂志《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编辑部。主编告诉我,他们杂志卖得最好的,封面是理论物理,因为很多极客对宇宙的起源问题感兴趣。而卖得最差的,封面居然是生物多样性,因为读者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

“其实大家都知道生物多样性很重要啦,但却不怎么关心这里面的细节。”这位主编对我说:“因为这个问题太抽象了,普通人很难理解,而我们杂志也很难跟读者解释究竟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图片

爱德华·威尔逊主编的《生物多样性》。袁越 摄


拜访结束后,我在伦敦一家书店买了一本名为《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书,主编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 O. Wilson)。此后的十五年间,这本书被我翻开过很多次,但直到2021年底威尔逊去世,我都没能读完它,因为里面的文章太专业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不够友好。

于是,读库出的这本《生物多样性》同样在我的书架上搁置了一年多,直到最近我才为查资料而翻开它。没想到我立刻就看进去了,而且只用三天时间就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

本书作者是资深的日本海洋生物研究者本川达雄,这本书是根据他的一系列讲座讲稿整理而成,天生自带通俗易懂的属性。比如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非常短,有时连一页都不到。句子也很短,没有外语中常见的复杂从句,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带有很多日本学者常见的“融合感”,即把来自西方的精确科学和来自东方的模糊智慧结合在了一起,这一点是大多数英文科普书所不具备的。比如这本书里举的很多案例都和东方文化有关,同样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具体到内容方面,作者在前言里即明确提出,地球生态系统正面临重大危机,生物多样性急需保护。但这个问题光靠科学无法解决,因为“应该保护”是价值判断,科学不涉及价值,很难给出答案。所以作者借鉴了伦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把生物多样性和人的需求联系起来。

说实话,这个思路其实并不新鲜,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即从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强调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这个做法非常符合当下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是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环保领域的常用策略。即使你是个不喜欢读书的普通人,应该也很容易理解人类为什么需要干净的空气和饮用水,以及为什么不能任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但是,生物多样性就不好说了,因为这个概念相当模糊,绝不仅仅只是拯救北极熊或者保护热带雨林那么简单。

解读生物多样性的钥匙

具体来说,像大熊猫或者蓝鲸这样的旗舰物种,其价值是没人敢否认的,哪怕仅仅出于审美的需要,人类也应该保护它们。但“保护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保护地球上现存的一百九十多万个物种(这是本书作者的估计,目前比较流行的估计是一千万至一千四百万个物种)的全部,它们当中的很多成员都是公认的“害虫”,比如传播疟疾的蚊子、毁坏庄稼的棉铃虫等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们?这一点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审美角度都很难说得通。

为了解答读者的疑惑,作者花费很大篇幅,描述了几个典型的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试图告诉读者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服务。这部分内容对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属于老生常谈,但因为作者本人是个资深的生态学家,书里提到了很多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植物如何自救,又是如何与动物共存,以及珊瑚如何在蓝色沙漠里存活等等,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作者尤其关注自然界无所不在的共生系统,这是解读生物多样性的一把钥匙。作者详细描述了热带雨林的共生系统,以及植物的传粉共生系统、营养共生系统等等,很多知识点就连我这样的科普写作者都自觉受益匪浅。

但是,仅凭这一点仍不足以解释生物多样性到底为何重要,因为反对者可以反驳说,只要我们详细研究一下那些和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把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物种保护起来就可以了,其余不重要的物种可以放弃掉,它们并不会对人类的生活质量产生太大影响。要知道,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生物当中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的物种灭绝了,但这并没有妨碍人类的出现和繁衍。

单从科学上讲,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而作者对这一说法的驳斥,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本川达雄先生采用的方法就是从演化论出发,先把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差别解释清楚,再把每一种新生命的出现过程解释清楚,这就相当于重新定义了生命,将“永存延续”(而不是某个具体的行为)视为生命的核心要素,只有这样才能说服读者认同“生物多样性具有内在价值”这个主张,从而抛弃功利主义的思路,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升到人类伦理的新高度。

作者非常推崇达尔文的演化论,认为这是科学界第一次能问“为什么”(why)的巨大进步。在此之前的科学几乎等同于物理学,而物理学家只能问“如何”(how),“为什么”是他们问不出口的。换句话说,达尔文的演化论首次为生命赋予了意义、目的和价值,这一点是古典科学(物理学)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宗教曾经做到了这一点,也问出了“为什么”。但宗教的问题在于排他性太强,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作者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一点,这是人类唯一的普世价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定义了“我”这个概念。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我”的肉身不可能“永存延续”下去,生命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出一定的妥协。接下来,作者用法隆寺和伊势神宫之间的差别来解释生命是如何妥协的,这段写得特别精彩,令人拍案叫绝。为了不剧透,我就不详细复述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所有生命都是“我”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的最后,本川达雄先生终于亮出了底牌。他用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不是这具肉身,也不是“我”脑袋里的思想,而是一种包含了不变性和多样性的复合体。“我”的基因是“我”,“我”延伸的表现型也是“我”,甚至“我”的生态位也是“我”。真正能够“永存延续”下去的绝不是狭隘的“我”,而是作者定义的那个新“我”。

从这个新定义扩展开去,你会发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其实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们从三十七亿年前诞生的那个“卢卡”(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最后共同祖先,简称LUCA)开始不断繁衍,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来适应地球上多变的生态环境,最终构建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而已,世间万物皆为一家。

我相信,你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明白为什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要修改措辞,承认生物多样性具有“内在价值”。按照这个新定义,一种生物即使对人类生存没有任何直接帮助,也都是具有价值的,需要被保护。

与此同时我也坚信,你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放下一切世俗杂念,从此大彻大悟,开启一段美妙的人生。

本文作者:袁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