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理化生门门竞赛获奖、保送北大,我家队友是如何做到的?

 帝都果妈不焦虑 2022-04-06
早在去年就有亲们给我留言,让我讲讲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其实,我之前总结过自己的经验和方法,现在教育果果也用着相似的套路。无非就是语文和英语提前点,多阅读,数学适当拓展。

看到这条留言,我却想起了和我家队友类似的那批竞赛生,他们当年到底怎样学习的呢?这个问题,我也好奇。

清北两校的竞赛生很多。当年(十几二十年前),竞赛保送相对容易。全国二等奖就可以保送,省级一等奖就可以降20分,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这和今天完全不同,感兴趣的可以查查现如今的政策。

必须说明,他不是来源于竞赛强省,所以本文涉及的一些省内名次,在全国范围内,也不算什么。

不过,理工科到底应该如何学习,希望如下来自队友的“回忆录”,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01

学科竞赛初入门


我第一次接触数学竞赛还是小学6年级时。放暑假时,我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一本《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集》,看起来很有趣,刚好口袋里有点闲钱,就买了下来。现在想起来那本题集很不错,是各个年龄段各种数学竞赛的试卷集合,书后面给了答案和简易解答。


买来以后就开始自己研究,尝试做上面的题,遇到难题了就努力去想怎么做那本题集上绝大部分题目我都自行想出了解答方法。做完这本题集我的竞赛也算入了门。

我就读的初中也比较小,虽然偶尔组织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但并不是很重视,我也就没有专门钻研过竞赛了。因为小学时打的一些基础,我也拿过华罗庚和希望杯竞赛市级一等/二等奖。中考我以很高的分数考上了省级实验中学,进入了专攻竞赛的实验班。

02

在高中实验班的岁月


我们高中实验班是从全省招的尖子生,实验班是尖子班,参加竞赛获奖是其特色。虽然是竞赛班,但大部分学生的出路还是高考,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凭借竞赛成绩获得保送资格进入名牌大学。

虽然我的数学很好,但数学竞赛却不是我的最强项,主要是因为初中没有打好基础。外在表现就是很多题我虽然能做出来,但是都要想很久,有的题目甚至要想好几天才能有办法。

记得高一我们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平面几何竞赛题,很复杂。我是在不断思考后睡觉前才想出来解法的。简单来说,就是我的数学思维速度不够快,对于竞赛这种讲究时效的比赛,我不可能获得顶尖的成绩。实际结果就是我的高中数学联赛只拿到了省级二等奖。

生物和化学竞赛相对简单,主要靠记忆。

生物竞赛我就是比赛前一个月,找了一本生物竞赛辅导书,记忆里面的知识点。我记东西的方法比较特别,一边读文字,一边想象文字描写的对象,所以知识点记忆得比较牢靠。生物竞赛的笔试题目,我拿到了全省排名前几的成绩,但从来没做过生物实验,在动手实验的比赛上吃了亏。最终我取得了省级一等奖,差一点进冬令营。

化学竞赛也是搞了一本竞赛书记忆比赛知识点,但是时间准备的不够充分,我只拿到了省级二等奖。

高二的时候,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高中物理竞赛上。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一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高中物理奥赛实用题典(这本书现在居然也是高中竞赛生必备上面收集的竞赛题目分门别类,都是涉及了各种知识点又能启发思维的经典题目。


我花了2个多月把那本书上面的题目自己全部自己思考,一道题一道题的攻克了一遍,每一道题都自己想明白了解法。

由此,我在高中物理省级联赛理论题目上获得了笔试第一,实验上吃了一点亏,最后总分第二名获得了一等奖,并获得进入全国冬令营的资格。

全国冬令营我有一道题目发挥失常,只拿到了全国二等奖,拿到了保送资格。

03

我对学科竞赛的看法


首先,学科竞赛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益。如果数学计算机物理等学科竞赛搞好了,学习普通的课内知识那简直太轻松了,高考也容易取得好成绩。如果初高中竞赛知识学好了,大学理工科学习起来轻而易举,在思维难度上并没有高出多少。

虽然现在强调减负,淡化学科竞赛的影响,但我认为对学生适当启蒙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数学和计算机编程,这两项在高中以前对锻炼思维能力最为有益。但也不要拔苗助长求快,一点点按照进程逐渐学习推进就好,学多少算多少,主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学思考的能力。



拖了N个月,好不容易写出来的简单回忆录……

先吐槽一句,像写文一样,他当年参加化学和生物竞赛也都是拖到最后,临阵磨枪,相对而言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

这种拖延的性格,其实延续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仔细品品这句话的意思)


不过,果妈觉得还是有些地方值得参考:

1)兴趣和天赋最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只有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时,才会进入心流状态,效率最高。他的兴趣,恰好是做难度较高的竞赛题罢了。孩子是否有这种兴趣,从小也能看出一二,但无法强求。不过,想办法找到孩子的天赋,却值得我们努力。

2)上难度,并非越早越好。大脑发育总有个过程,幼儿园或一二年级让孩子做太难的题,可能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真有这方面天赋的,三四年级以后也来得及。当然时代不同了,如果想拿到xsc的门票,六年级开始肯定晚了,一年级开始也不一定有用。

3)辅导书/习题贵精不贵多。队友有深刻印象的竞赛辅导书就一本。一道题一道题啃了这本题集2个多月,他才能在物理竞赛中取得成绩。对他这种竞赛弱省、缺乏顶级名师辅导的学生,已经不容易了。

4)自己想明白了,才是真的懂了。我们都有这种经历,一道难题,老师似乎给教会了,但过两天又忘了…反反复复…这其实都不是真正搞懂了,一到考试就容易抓瞎。大家不妨这样要求孩子,做一道题就要真正弄懂一道题,切忌囫囵吞枣。简单判定标准,起码能给其他人讲清楚思路。

5)找到核心优势。像他这种,数理化生每门竞赛都参与一番的,恐怕并不常见(极个别天牛除外)。集中火力攻克一门竞赛的娃,可能高二甚至高一已经拿到保送资格了。万一真想走这条路,还不如早早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科目来努力。万一没结果,再来拼综合成绩,还来得及。其他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多点开花,不如深耕一门。

6)看起来轻松,其实未必。大家是否会产生误解,好像他都靠一本书就出成绩了?可真不是。那本物理竞赛书,翻一翻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压根都看不进去也看不懂。他原来想问题时习惯啃手背/手指,至今那里都有个难看的疤,这是孜孜不倦啃了多少天呢……

好了,这篇古早时代的回忆录,大家看了有何想法呢?不如来说说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