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愤怒的“福建石堡”:歹势!请不要叫我土楼!

 鹭客社 2022-04-06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南安市东田镇桃园村怀珠楼

“福建石堡”,正名始于今日!!!

早在多年以前,我在厦门同安、翔安采风时,了解到一些介乎于土楼与土堡之间的防御性建筑,或称楼,或称堡,大致有七、八座,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庶安楼与德安堡。此类的防御性建筑还广泛分布在毗邻厦门的泉州南安地区,如东田镇怀珠楼,水头镇仁福楼、内寮楼、康店楼,金淘镇聚奎楼,码头镇铺前楼,诗山镇杏塘楼,乐峰亦吾保楼、湖内楼等。如果不是因为岁月沧桑,此类建筑陆续坍塌湮灭,在前述地区,一定还可以找得到为数更多的民居遗存。

据清康熙年间朱奇珍修撰的《大同志》卷十《盗贼志》记载,明嘉靖年间,知县谭维鼎到任后,面对盗贼蜂起的险恶形势,大举推动乡村堡垒化建设。当时同安县村社共有160座,竟兴建堡垒103座。400多年过去了,这一百多座堡垒已无迹可循。据《盗贼志》记载,在康熙年间,已“尽为委土”。嘉靖年间的堡垒究竟是何体型?不得而知!我们知道,庶安楼兴建于康熙时期,德安堡兴建于乾隆时期,与明嘉靖年间兴建的堡垒时间上极为接近。从区域建筑风格的传承习惯看,这103座堡垒,很可能类似庶安楼与德安堡。

显然,“在以同安(旧同安县,包括今天的同安区与翔安区)、南安为中心的泉州(古泉州府)南部地带,自古而今,曾经广泛流行着一种与土楼、土堡极其相似的楼堡式建筑。此类楼堡式建筑以硬山顶、较高的石墙基(甚至全石墙)为主要特征,同时融汇闽西南土楼与闽中土堡两种不同的建筑范式,演绎成为一种与闽南大厝民居(以石厝为主,砖厝为辅)相配套的独特防御性建筑”。此类楼堡建筑,有很多冠之以土楼之名,其实是不伦不类的叫法,亟需一个专门的名词。叫石楼,还是石堡呢?我感觉,从防御功能的意义上讲,还是叫石堡为妥,可称为“福建石堡”,或“闽南石堡”。

让人惊奇的是,我陆续在漳州的芗城区、龙文区、长泰区与华安县,泉州的泉港区、安溪县发现不少类似的石堡民居,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漳州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的鸿湖乐居楼、漳州长泰区枋洋镇林溪村的奎壁齐辉楼、漳州龙文区郭坑镇的霞贯石楼群、漳州华安县沙建镇的上坪石楼群,泉州泉港区的黄素石楼。这些石堡与同样拥有较高石墙基的土堡民居相比,大多简略了土堡的跑马道、大厝与角楼等,有着土堡向土楼过渡的痕迹。它完美地弥合了土堡与土楼之间的空白地带。

越来越多的石堡民居的发现,让我想起2016年年初,我所提出的观点:从平潭、福清、莆田,经泉州的泉港、惠安、南安至厦门的翔安、同安,漳州的长泰,也就是在戴云山脉的东南山麓地带存在一条长长的“石头厝民居飘带”。石堡民居与石厝民居的分布地带高度吻合,很可能是与石厝民居相依存的防御性民居形态。据此,同样可提出“石堡民居飘带”。两者结合,或可称之为“石筑民居飘带”。这条“石筑民居飘带”所拥有的石厝与石堡,对应环博平岭的土厝与土楼、环戴云山的木厝与土堡,为福建民居贡献出了两种个性鲜明的石筑民居范式。

多样化的民居是福建最为重要的乡土资源之一。无论是木筑、土筑、石筑、砖筑,皆有其特质,皆有其较大的分布范围,已在历史岁月中渐渐形成木、土、石、砖四大福建民居体系。有与周边省份建筑相同的,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遗憾的是,福建的石筑民居,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很少有人进行大范围的全面性的实地考察。自2015年开始,在高频率的田野采风中,越来越多的石筑民居进入了我的视线,让我领略到它们的粗犷之美。我感觉,必要站出来为括石厝、石堡在内的石筑民居呼。

我所提出的石厝、石堡两种石头民居,从种种迹象看,其核心区,应该就是石作较为发达的泉州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为典型的红砖厝民居,也往往建立在高超的石作艺术的基础之上, 很多红砖厝民居其实是砖石混用,即所谓“红砖白石”。红砖厝民居其实可视为石筑民居地带的豪华风格。我看过不少关于福建民居的学术作品,这些作品增加了我的视野,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失实。我认为,这些作品,未能穷尽福建民居的美与价值。作为一位喜欢建筑文化的外行,我决定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描绘福建民居的真实轮廓,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喜欢多姿多彩的福建民居,让更多的人站出来保护有特色的福建民居,让福建这片美好的乡土世界更为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