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中的申城居委会

 熟年人生 2022-04-06

近日有几则有关居委会抗疫服务的视频、音频吸引广大网民。随着抗疫到了攻坚关键时刻,居委会承受的工作压力也几乎到了临界点。各级领导和市民、媒体等,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奋斗在第一线的基层社区工作者。

今天上午的市委市府抗疫专题会上,李强书记指出:要特别体谅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把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好激发好。

    两位“哭诉”的居委会书记

近日自媒体发出一段居民与居委会书记的对话声频。这是国务院孙副总理到了上海后,一个社区书记和居民通话时的哭诉:“我全部都是找一线领导的,现在他们电话都不接了…….,”、“如果是上海市政府再没有好的措施出来,真的是要乱了。”无助的居民,无力的社区,这段9分17秒的通话录音,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上海疫情的现状和深层次的问题。

今天上午,“上海大调研”公众号刊发新闻:昨晚,一条4分25秒长的电话录音火了,一位被医院急召的护士,与所在小区居委书记的对话让无数人听后破了防……

昨天深夜,记者在上海市虹口区通州路上的香港丽园小区,找到了录音里“哭了”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苗,刚刚脱下防护服送走防疫人员,手机里的微信仍旧响个不停,

4月4日上午,一整天上海是全市核酸筛查,香港丽园小区也在做检测,书记也没机会看微信,一直到当天晚上才听说。

原来小区居民的一个护士,她住的楼是封控状态,她之前已经跟书记沟通过几次。当天打电话给书记是因为医院叫她上班去。但书记没有接到上面有关这方面的明确“融通”政策。 想了一下,还是建议她先把核酸筛查做了再出去。之后她把承诺书和相关证明都发给书记。于是放行。支持了这位护士符合条件上岗参加医院救治工作。,小区里有个孕妇,封控第一天就有早产征兆,居委会了解了就及时允许放行,结果当天孩子就生下来了。

这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对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予以认真细致关怀的好居委书记。

这是上海3500多家居委会书记在抗疫第一线工作的缩影。

有居住在新华德小区的朋友,是沪上知名杂志的编辑李红女士,昨晚在她的朋友圈发了这样一篇感人的美文:

        居委见闻

居委是居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组织。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居委承担了组织居民核酸、抗原检测;物资转运,信息汇总,和街道对接等多项工作。平时,居民估计自己居委会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现在小区居民闭关修炼,天天和居委打交道———等待小区公布实时情况、等待蔬菜、米、油、水果等等。         

   我的研究生美女同学——上海本地嗲妹妹,读书时弹吉他,游泳、教大家跳舞,妥妥的文青一枚。我想,毕业后,应该是化着妆走进外企办公室,同事们叫着好听的英文名字。

   没想到,她当了一枚居委书记(女)!现在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吃不好睡不好,天天和志愿者一起统筹小区各项事务,每天晚上夹空喝点力度伸续命。每天东奔西突连续作战,她自己也说,身体不知能扛到几时。她的工作一直非常被居民认可,很有号召力。 

    我们小区的居委书记,中年汉子。前一段时间我们楼栋封了,我6:30下去拿牛奶,竟然看见居委书记坐在轮椅上,盖着薄被子。那可是3月初的清晨,室外非常冷的。说实话,我是被深深打动了。这一段时间,居民每天闭关,室外就听到居委书记的电话声、骑着小电驴来回开会奔波的身影。

当然,也有居委书记被指责不作为、居委整个工作人员而瘫痪的场景。这一波之后,我们要梳理一下居委工作的边界,不能事事压在循环链的末端~

    居委会三夹板的尴尬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女士三月底发文《上海疫情下,居委会这块三夹板要面对的几个现实问题》。

该文写道:上海疫情下,居(村)委会这块三夹板特有的能干,或者尴尬的境地,或者与大都市基层治理严重不匹配的各种情形被放大了。
    居委会这块三夹板,没有执法权、行政权;官方定性是这样:“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可见居委会不是政府。
    可是居委会太像政府了。甚至承担了超过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共职能。政府管的,和政府不管的,都归居委会“协助”。包括送菜。

法律上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如果这样,一个居委会应该对应300-3500人。但事实上,上海有百余个街道办事处,3500左右居民委员会。以上海常住人口计算,大约1个居委会对应7000人,甚至上万人。一个居委会配足有多少人呢,5-9人。
    如果上海的居委会确实是管理机构,真正的管理规模是1:2000。
一个居委会干部面对2000人。想象一下。这样的规模。平时大家有既定的轨道,可谓相忘于江湖。一旦资源匮乏,可不一定只出现相濡以沫的感人情景。

致疫情中上海居委的建议书

   4月5日,一名已经被封闭了18天的普通市民,一名社区志愿者,一名有着20多年企业管理实战经验的创业者和20多年管理咨询培训经验的专业人士,在网络上发布了她对疫情中的居委会工作,提出了4+14的行动建议。

前四条基本是对居委会应有的工作态度、理念、方法及责任等,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想法。

后十四条中,我把有着重点和亮点的建议引用转发如下:

1、要建立正式的社区通告机制,以天为单位进行发布,无论好事坏事,都要更新发布。

  2要安排专人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人士、残疾人等提供点对点的服务。这是一项完全可以由社区志愿者落实的行动。

  3要安排专人主动在社区内居民群、楼栋群里进行信息澄清和引导,尤其是要防止不完整、不真实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在居民中进行传播。

  4、要安排专人帮助居民进行生活物资采购渠道的梳理和规范。避免出现不良商贩哄抬物价造成小区内的人心恐慌。

5、要组织社区巡检队,宣传防疫封闭管理的政策要求和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及时劝阻违反隔离封闭政策要求的居民,不得已时要及时报警处置。

   6要督促和鼓励物业定时打扫社区环境、收取生活垃圾以及开展力所能及的公共场所的消杀工作。

   7要主动了解社区居民家中是否有病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对需要的药品、物资以及必须的进出社区提前做好准备。

   8要为志愿者团队提供保障,包括防护服装的使用方法,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安全防护要求的培训,也包括提供防护装备和各类志愿者需要使用的器材。

    后疫情上海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再思考

  我因工作关系,早年参与上海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工作调研。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新世纪初,调研上海的一些居委会、街道的信息化建设;2008年左右,参与党派一些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课题研究;2016年左右参与城市网格化管理与社会法治化建设,包括业委会等课题调研,对上海的社区建设运作有所了解。退休后,尤其这次疫情宅在家中,说实话,所在小区的居委会、附近小区的业委会,以及街道的社区疫情应对,真的不敢恭维。当然,网上看到的其他浦西一些小区治理出色的也有不少。

总体感觉:居委会冲在第一线,相关领导疲于奔命,应付很多的日常事务;而所在的街道相关领导几乎不见身影;社区的信息化基本失灵,社区家庭医生徒有虚名,业委会不知到哪里去了,社区缺乏一套应急疫情运作的规范性制度和程序。可能也有个别居委会也都中了阳性感染,一时难以正常运作。估计这波疫情结束后,要重新梳理和研究城区基层社会管理的问题。

首先要对这次疫情中居委会、业委会和街道的应对表现,作一个基本评估;

在评估的基础上,要对这波疫情中表现好的进行表彰,对表现差的进行训诫和惩处;

基层组织尤其是居委会今后的民主产生、运作及评价等,要由政府和社会,乃至市场机制共同承担和监管,相关第三方的专业社会机构要引入,政府采购项目要予以鼓励;

基层社区基金会要重组和加强,社区中热心社会公益的中青年要大胆吸收进入居委会、业委会等运作机构,退休在社区的党员、民主党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积极参与社会委员会这样的议事机构中的作用;

居民与居委会、街道等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等要重新梳理及加强改进,“智慧社区”“社区云”等信息网络平台,要在后疫情中反思,在平常和应急中切实发挥作用。

2020年10月14日央广网报道:社区治理更精细,城市就更有向心力、凝聚力。为集成、共享、协同庞杂的社区数据,一朵专为社区治理而生的“云”——“社区云”眼下正在积聚各方能量。今年年底前,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将全部上“社区云”,全市各区、各街镇正踩足油门,向这个目标全力冲刺。截至9月底,“社区云”居社互动平台上线居村民83.6万、覆盖家庭约56.6万户。

但是在这重大的抗疫中,“社区云”这网络平台,几乎不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今晚我特意下载其APP,还是传统的服务板块,丝毫不见有关抗疫的科普、生活用品、药品等社区居民最为迫切的需求,几乎找不到。这个有关部门重点打造的“云端社区”如此表现,令人失望。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对“社区云”缺乏深入了解。但我真真希望其能在抗疫中发挥为社区居民解忧排难的温暖、便捷、及时的“云上平台”。

2022年4月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