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山海经》秘境第十七《大荒北经》连载(十七完结篇)

 元辰1948 2022-04-07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11 总第877期  

执编元辰

杨世灿:悟叟(1942-)湖北宜都人。曾任教师、文教局科员、厂长、设计院牵头人、学校党委书记。副县副研,中国散文学会、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安之研究会、曹廷杰学会顾问,屈原学会会员,炎黄研究会理事,湖北杨守敬研究副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化学会理事。出版有《县尊问路》、《大禹传人》、《杨守敬学术年谱》、《水经注疏·三峡注補》(熊茂洽先生同撰)、《水经注疏補》中华书局出版560万字。

《山海经》秘境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秘境

文/杨世灿 杨泽甦宏 杨泽未冬

《大荒北经》第十七目录

原文

参考翻译

秘境解读:

一、《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及关键词。

二、《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等今在何处?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续十四:《水经注疏补》卷四十)

《水經注疏補》卷四十漸江水斤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貢山水澤地在所

漸江水疏:趙雲:按宋祁曰武陵有漸水,東入沅。疑此無漸水,當作。不知漸江、浙水竝見《說文》。武陵有漸水,固也,而未可以漸江水當之。出三天子都。疏:全雲:顧祖禹曰,大鄣山在績溪縣東六十裏,高五百五十仞,週一百五十裏,一名三王山。《祥符圖經》雲,即三天子鄣山。《山海經》浙江出三天子都,《水-3274-經》因之,蓋訛鄣為都,秦置鄣郡,以此山名也。郭璞曰,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玉山,浙水出其傍。《寰宇記》曰,大鄣山,吳、越於此分界。葉夢得《避暑錄話》曰,《水經》謂漸江出三天子都,取《山海經》為證。三天子都在彭澤西,安得至此?今錢塘江乃北江下流,雖自彭澤來,蓋眾江所會,不應獨取此一水為名。予意漸字即浙字,《水經》誤分為二名。《注》引《漢志》浙江者是已。今自分水縣出桐廬號歙港者,與衢、婺之溪合,而過富陽以入大江。大江自西來,此江自東來,皆會於錢塘。按《山海經》三天子鄣有三,一曰在閩西、海北,即浙江之源也。郭景純雲,今在新安歙縣東,謂之三王山,浙江出其傍者也;一曰在衡山,即廬江之源也。漢人以霍山為衡山,所謂在彭澤者也;一曰在海中,則不知其處。說者曰,匡廬是西鄣,徽是東北大鄣。婺之永陽亦有三天子鄣,是南鄣。其說當存而不論。若石林謂但在彭澤則謬矣。又謂錢塘乃北江下流,來自彭澤,是仍《水經·沔水》篇以立文者。然三天子鄣雖有三,而大鄣則推浙江之源,秦、漢間人以是取郡名為鄣郡,是非彭澤所能爭也。守敬按:三天子都,諸說不一。全氏考證甚核。乃《一統志》惟以婺源西北一百二十裏之率山當之,而斥前人之說皆非。蓋以《漢志》漸江水出黟縣南為據耳。不知郭雲三王山,浙江出其邊。黟縣南之山,亦三王山所蔓衍也。又《經》雲,北過餘杭,則漸江水所出之山當在南,或以郭引張氏《土地記》稱永康縣南四裏之石城山為三天子都,否則北過乃東過之誤也。《山海經》謂之浙江也。疏:趙雲:按《史記·索隱》韋昭雲,浙江在今錢唐。浙音折,晉灼音逝,非也,[]蓋其流曲折,《莊子》所謂淛河,即其水也。制、折聲相近。會貞按:《水經》,漸江水出三天子都,《海內東經》浙江出三天子都是漸江,《山海經》謂之浙江也。制、折古字通。《莊子》之制河,乃浙江之異文。-3275-《史記·秦始皇、項羽本紀》並作浙江,與《山海經》同。乃阮元《浙江圖考》據《說文》漸、浙分載,謂本名漸江,至山陰始名浙江,堅持其說不變。豈《莊子》、《史記》皆指山陰之水言乎?況《山海經》明言浙江所出乎?不謂阮氏一代通人,而拘執如是。《地理志》云:水出丹陽黟縣南蠻疏:趙增夷字。中。疏:趙雲:按顏師古註《漢書》引《地理志》作漸,與道元所見之本作浙江者異。見《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全雲:按王應麟雲,唐廬潘引《地理志》作浙江出黟縣南,率山東。今觀是《注》所引,則唐本為誤也。而新安人作志乘,以為《山經》之文有率山、率水之目,不知《山經》無此說。《山海經》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東。郭景純曰,出新安黟縣南蠻中。此與《漢志》、《水經》合。當東漢時,新安一帶,山越居之,班《志》謂之蠻夷,今以蠻為率,則誣甚矣。率山、率水,不見他書。《太平禦覽》雲,率即歙耳,亦混語也。《寰宇記》始收其目,而《九域志》仍不及焉。以羅存齋、程篁墩職志事,尚不能辨正,何也?守敬按:《漢志》黟縣下明作漸江水,何庸引顏《注》?然道元於下文皆雲浙江,故趙氏疑所見本異。余謂酈氏以漸江即浙江,既據《山海經》標明,下引《漢志》,即不必再為分別,非所見《漢志》不作漸江也。郭璞引《地理志》作浙江,乃牽於《經》文而改之。

補:《經》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守敬按,三天子都,諸說不一。全氏考證甚核。乃《一統志》惟以婺源西北一百二十裏之率山當之,而斥前人之說皆非。蓋以《漢志》漸江水出黟縣南為據耳。不知郭雲三王山,浙江出其邊。黟縣南之山,亦三王山所蔓衍也。又《經》雲,北過餘杭,則漸江水所出之山當在南,或以郭引張氏《土地記》稱永康縣南四裏之石城山為三天子都,否則北過乃東過之誤也。補:漸江水出三天子都。補,一、趙雲:當作浙。全雲:大鄣山在績溪縣東一名三王山。《山海經》浙江出三天子都。郭璞曰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縣謂之玉山,浙水出其傍。《寰宇記》大鄣山,吳、越於此分界。《山海經》三天子鄣有三,一曰閩西、海北,浙江之源。新安歙縣三王山。一曰在衡山廬江之源。一曰在海中,匡廬是西鄣,徽是東北大鄣。婺之永陽三天子鄣,是南鄣。三天子鄣大鄣推浙江之源。二、漸江水出三天子都。漸字,本義是水名。即今之浙江。《說文解字注》,《水經》曰,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酈氏注則曰浙江,以後無稱漸江者。漸江也特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南北朝後統稱浙江。三、浙江。簡稱“浙”,省會杭州。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絲綢之府”。四、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刹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因流逕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逕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逕杭州灣注入東海。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湧潮。錢塘江的主要支流有:休寧河、洽陽河、桂溪、練江、昌溪、壽昌溪、蘭江-衢江-常山港-馬金溪、金華江-東陽江、清渚港、分水江、大源溪、淥渚江、壺源溪、浦陽江、曹娥江。其中較大的有蘭江、婺江、分水江、浦陽江、曹娥江、淥渚江。五、新安江。又稱徽港,錢塘江水系幹流上游段,發源於安徽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境內,東入浙江省西部,逕淳安至建德與蘭江匯合後為錢塘江幹流桐江段、富春江段,東北流入錢塘江,是錢塘江正源。幹流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內有豐樂、新安江兩座水庫。解放前其航運由屯溪直達杭州,解放後水庫截斷航線。沿江有白沙大橋、朱池、落鳳山、千島湖、梅城、劉長卿別墅、雙塔淩雲、新安江水庫等勝跡。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六、衢江。古稱瀫水,又稱信安溪、信安江、衢港。是錢塘江主要支流、源頭之一。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龍田鄉青芝埭尖,海拔1144米,以上遊馬金溪起算,止於海鹽澉浦-餘姚西山閘連線,河長522.22公里(其中安徽境內24.77公里,浙江境內497.45公里);流域面積(省內部分)44014.50平方公里。比錢塘江正源新安江(588.73公里)短約60公里。衢江上起衢州市常山港、江山港合流的雙港口,下迄蘭溪市西南橫山納金華江接蘭江,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親河,上承徽州文化,下接金華八婺,孕育出別具特色的三衢文化。七、三天子都者,九江廬山舜也,新安江黃山黃帝軒轅氏也,天目山錢塘江禹也。通讀《水經注疏》,則解惑如是乎?

浙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江蘇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秦為鄣郡漢為丹陽郡。黟縣在今安徽黃山市南端,黃山風景區西南麓30公里。黟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浙江水即新安江,出江西婺源縣鄣山鄉、浙源鄉北、安徽休寧南五股尖(1618米)右龍、黃山市黟縣黃金山,一出天目山。是三天子都即三天子鄣,位於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故三天子鄣有三:江西廬山、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中國三大名山也。《注》《山海經》謂之浙江也。會貞按,《水經》,漸江水出三天子都,《海內東經》浙江出三天子都是漸江,《山海經》謂之浙江也。制、折古字通。《莊子》之制河,乃浙江之異文。《史記·秦始皇、項羽本紀》並作浙江,與《山海經》同。乃阮元《浙江圖考》據《說文》漸、浙分載,謂本名漸江,至山陰始名浙江,堅持其說不變。豈《莊子》、《史記》皆指山陰之水言乎?況《山海經》明言浙江所出乎?不謂阮氏一代通人,而拘執如是。《地理志》雲: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守敬按,《漢志》黟縣下明作漸江水,何庸引顏《注》?然道元於下文皆雲浙江,故趙氏疑所見本異。餘謂酈氏以漸江即浙江,既據《山海經》標明,下引《漢志》,即不必再為分別,非所見《漢志》不作漸江也。郭璞引《地理志》作浙江,乃牽於《經》文而改之。新安人諱言南蠻,故以南率誤文為奇貨。不知山越為患,以丹陽一郡為最,見《吳志》太史慈、程普、賀齊等《傳》,史文俱在,何可沒也?兩《漢》、《晉志》作黝縣,誤。《宋》、《齊志》作黟是也。秦置縣,屬鄣郡,漢屬丹陽郡,後漢因,吳屬新都郡,晉屬新安郡,宋、齊因,梁屬新寧郡,在今黟縣東。今婺源、休寧間,猶沿率山、率水之稱也。補,一、丹陽黟縣。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而名。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轄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江蘇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區。西晉太康二年(281年)郡治移治建鄴(今南京市)。轄建鄴縣、秣陵縣、江乘縣、江寧縣、丹楊縣(今安徽當塗)、永世縣(今屬江蘇溧陽)、溧陽縣、湖熟縣、句容縣、於湖縣(今屬安徽當塗)、蕪湖縣等縣。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此謂“漢郡”。領宛陵縣(今安徽宣城)、秣陵縣(今南京)、胡孰縣(今南京)、江寧縣(今南京)、江乘縣(今南京市棲霞區一部分)、句容縣(今江蘇句容)、丹陽縣(今安徽當塗)、溧陽縣、於潛縣(今屬浙江)、春穀縣(今安徽銅陵)、故鄣縣(今浙江安吉)、涇縣(今屬安徽)、石城縣(今屬安徽)、陵陽縣(今安徽青陽)、蕪湖縣、黝縣(今安徽黟縣)、宣城縣(今屬安徽)、歙縣(今屬安徽)等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設刺史部十三州,丹陽郡屬揚州。揚州治所在在秣陵城西西州橋與冶城之間。東漢因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分出新都郡(今安徽黃山一帶),郡治仍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今縣釋名》漢武帝設置丹陽郡,乃於縣稱小丹陽以別之。《辭海》陽一作楊。秦置。治安徽當塗東北小丹陽鎮。因漢以後屬丹陽郡,故又稱此處為“小丹陽”。唐貞觀初併入當塗縣。《晉書·地理志》丹陽為丹楊。楊緣於山多赤柳。清《重修江寧府志》丹陽之縣見《秦始皇本記》。《景定建康志》郡國有赭山,其山丹赤。北宋《太平寰宇記》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寶中改為絳岩山,丹陽之義出此。山臨平湖,湖亦以丹陽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兩水間。太康二年(281年),連同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一起又分了個宣城郡出去,丹陽郡治遷至建鄴(今南京),領建鄴縣、秣陵縣、江乘縣、江寧縣、湖熟縣、句容縣、溧陽縣、永世縣(今屬江蘇溧陽)、丹楊縣(今安徽當塗)、於湖縣(今屬安徽當塗)、蕪湖縣等縣。建武元年(317年),建都建康,改丹陽郡守為丹陽尹。宋齊梁陳因之。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丹陽尹為蔣州。大業三年(607)改蔣州複置丹陽郡。治江寧縣(今南京),領江寧縣、溧水縣、當塗縣等縣。唐武德三年(620年)以郡改揚州。從西漢至唐代,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時期,丹陽郡(丹楊郡、丹陽尹)一直隸屬揚州刺史部。見《宣城檔案方志》。二、黟縣。讀yī。隸屬於安徽黃山市,古徽州六縣之一,位於安徽省南端、黃山風景區西南麓,距離黃山風景區30餘公里。黟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建置於西元前221年。黟縣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更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黟縣又被稱為“中國畫裏鄉村”、“桃花源裏人家”。西遞、宏村2000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15月成功為國家5A級景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稱黝縣。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秦並天下置黝、歙二縣,屬鄣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縣屬荊國,後改屬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隸屬揚州,黝縣屬丹陽郡。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黝縣建廣德王國,立中山憲王弟孫雲客為廣德王,鴻嘉三年逝世,無子繼承,國遂廢。平帝元始二年(2年)四月,複以廣德故國(黝縣)立廣川惠王曾孫倫為王,傳子赤。王莽始建國二年(10年)廢,改黟為愬鹵。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將原歙縣劃分為歙、休陽、新定、黎陽四縣,加上黟縣、始新共六縣從丹陽郡分出,置新都郡,從此改黝字為黟。晉滅吳,新都郡更名新安郡。黟縣屬新安郡。隋朝改郡為州,開皇九年(589年)黟縣併入海寧,屬婺州。十一年複置黟縣,屬宣州。十二年置歙州,州治設在黟縣,領黟、歙、海寧三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十二年,歙人汪華據黟,稱吳王,增置黟州於黟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黟縣屬歙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複改新安郡為歙州,黟仍屬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劃黟縣的赤山鎮及其六鄉和饒州的浮梁地置祁門縣,次年,又劃黟縣、秋浦、浮梁一部分置石埭縣。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黟縣屬徽州。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為路,黟屬徽州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二十四年改為徽州府,黟縣屬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襲不變。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留縣,黟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6月,劃歸安徽省蕪湖道。民國178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劃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274月,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293月,直隸國民政府皖南行署,8月,劃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429日,黟縣解放。513日,黟縣劃屬皖南行署徽州專區。1950年,將石臺縣的柯村鄉、美溪鄉,太平縣的宏潭鄉劃入黟縣,1952412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112日,撤銷徽州專區,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9418日,黟縣併入祁門縣。1961年複置黟縣,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71329日,屬安徽省徽州地區。 現為黃山市(原徽州地區)所轄。黟縣河流均發源於境內中部中山,分屬於青弋江和新安江兩大水系。北水入石臺縣境,逕黃山市過太平湖匯入青弋江;南水逕橫江過屯溪匯入新安江。縣內河流,水出三府尖、拜年山、大佛堂。清溪河、柯村河、漳水各有一支流發源於祁門縣境外。主要河流有漳水、虞山溪、漳溪、清溪4條,10公里以上河流12條,10公里以下的河流共117條。三、南蠻。周《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秦南蠻指江浙滬、廣東、廣西一帶。四、新安江出江西婺源縣鄣山鄉、浙源鄉北、安徽休寧南五股尖(1618米)右龍。曲曲東北、東南、東北流,逕鶴城、流口鎮、祁門鳧峰、休寧冰潭、江潭、溪口鎮、陳霞、廻西、五城鎮、洪裏、商山,入黃山市黎陽鎮,納休寧河。休寧河一出黟縣黃金山(887米)、宏村鎮源頭,名漳水(龍川、豐溪),逕南源口,一出天目山清涼峰(1787米),浙江、績溪縣、歙縣交界處。東南流逕歙縣深度鎮、街口鎮,入浙江淳安縣新安江水庫(千島湖)。絕溪四十七瀨。武強溪水出淳安縣西中洲鎮白際山樟村,溯源在今休寧縣白際與歙縣石門白際嶺(1208米),逕鳳凰溪,入浙江淳安縣,東流,逕汾口鎮、薑家鎮(故城)南、入新安江水庫。瀨、磧、灘,屈原《楚辭·九歌·湘君》石瀨兮淺淺。新城縣桐溪水出吳興郡於潛縣天目山(峻澗、翔鳳林、蛟龍池、西溪)。今浙江杭州市。浙江富春江段逕建德市、桐廬、富陽市。桐溪水即桐廬縣分水江,水出臨安市天目山。九源。

補:《經》北過餘杭,東入於海。會貞按,本過錢唐入海,而前漢之錢唐,廢於後漢,故此就餘杭言,雖後漢末復置錢唐縣,而魏人作《經》所不照也。補,一、餘杭。餘杭區地處浙江省北部,位於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良渚文化發祥地,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應劭云,夫槩之所邑,即今之蕭山縣也。《國語》曰:句踐之地,南至句無。浙江又東注於海。疏:守敬按:今率水自休寧縣東流,經歙縣,曰新安江。又經淳安縣、壽昌縣、建德縣,又東北曰富春江。經桐廬縣、新城縣、富陽縣,又東北曰錢塘江。經錢塘縣、蕭山縣,至海寧州南入於海。故《山海經》曰:浙江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疏:戴以在其東三字為衍而刪之。守敬按:《海內東經》有此三字。郝懿行曰,其字疑訛。據《寰宇記》引作蠻,[四一]郭《注》,黟即歙也,黟亦引作蠻。以《地理志》、《說文》證之,當是也。徑刪失之武斷。韋昭以松江、浙江、浦陽江為三江。疏:守敬按:《吳志》本傳作韋曜。裴《注》本名昭,史為晉諱改。《越語·注》浙江作錢塘。《史記·夏本紀·索隱》引韋昭亦作錢塘江。浙江於餘暨東合浦陽江,是言浙江,已包浦陽,不得分而為二。而岷江正環吳之境,不得獨遺之。《沔水注》引郭璞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故胡渭雲,以此當《國語》之三江,則長於韋矣。酈氏但取浦陽江之名,未遑計及此也。-3339-補:《經》以下至入海,皆《注》文。《經》文“北過餘杭東入於海”。柤塘(柤瀆)。今浙江蕭山越王城北白馬湖即固陵港,越王城南即湘湖。湘湖為西湖姐妹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湘湖發掘跨湖橋文化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湘湖城山之顛有越王城遺址。勾踐屯兵抗吳的重要軍事城堡。保存有古城牆遺址。柤塘、柤瀆即今湘湖。秦始皇登望南海。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諸暨市楓橋鎮秦望山。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為諸暨,天下諸侯達駐留議之所。

越王無餘舊都。今浙江紹興市若耶溪(平水江)流域。古人念祖,毎遷徙一地,必以舊地為名,夏後氏巡狩越山方名會稽,後世分為秦望、雲門山,實一山。禹致羣神於會稽之山,亦謂之為茅山。會稽山本名苗山。茅山在浙江紹興縣稽東鎮茅山村,若耶溪源也。平水江水庫是會稽山風景旅遊區的中心。平陽寺在其東,雲門寺在其西,秦望山、雲門山、化鹿山環湖而立。《注》山南有嶕峴,峴裏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守敬按,《越絕書》八,昔越之先君無餘,乃禹之世,別封於越,都秦餘[字疑衍。]望南。《史記·越世家·正義》,《越絕》雲,無餘都,會稽山南。故越城是也。《方輿紀要》,紹興府東五十八裏有侯城。相傳無餘所都。故《吳越春秋》雲:句踐語範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守敬按,今本《吳越春秋》脫此文,或謂當在《句踐歸國外傳》,孤不能承前君之制句上。又有會稽之山,會貞按,《周禮·職方氏》,揚州鎮山曰會稽。《呂氏春秋·有始覽》,會稽為九山之一。《漢志》山陰,會稽山在南。《元和志》,會稽山在會稽縣東南二十裏。《寰宇記》,在縣東南十裏。在今縣東南十三裏。陸參《法華山碑》雲,夏後氏巡狩,越山方名會稽,後世分為秦望、雲門等山,其實一山也。則此《注》前後所敘各山,何一非會稽之支隴乎?古防山也,會貞按,防山無考。據《魯語》下,禹致羣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殺而戮之。此山蓋因戮防風得名。亦謂之為茅山,會貞按,《越絕書》八,禹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茅一作苗,《史記·夏本紀·集解》引《越傳》作上苗山,並引《皇覽》,會稽山本名苗山。又曰棟山。《越絕》雲:棟猶鎮也。會貞按,《書鈔》引《越絕》曰,秦始皇取浙江岑石,刻立於大越棟山上。蓋《周禮》所謂揚州之鎮矣。會貞按,隋開皇十四年所詔,以會稽山為南鎮也。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玞石。會貞按,《山海經·南次二經》文,作砆,《玉篇》作玞。補,一、越王無餘舊都。無餘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姒姓歐陽氏,越國始祖。始封諸侯,建都秦餘望南。大禹周遊天下,在越地登茅山,群臣朝見。分封功臣,賜爵有德人。大禹崩,葬越地。夏後帝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斷絕,其庶子封到於越(今會稽),號稱無餘。賀循《會稽記》少康,其少子號曰於越,越國之稱始此。無餘都城,是會稽山南的故越城。無餘祭禹,與土著合。傳二十餘世,至夫譚、允常。《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珍秦齋藏越王差徐戈銘文,越王初,無餘遷都姑蘇。《竹書紀年》差徐戈詩,越國銅器鑄造、裝飾工藝甚高。舊都:曰紹興縣平水鎮五星村。《漢文大藏經越舊都之地。以句章對鄮剡等四縣為之。諸暨東北一百七裏。大部鄉有古越城。周迴三裏。《地記》越之中葉在此為都。離宮別舘遺基尚在。悉生豫章。《朱子·語類》史記楚破越,其種散。故後號為百越。此間山上多有大小城郭故壘 ,皆是諸越舊都邑也。春秋末,楚地最廣,蓋自初間併吞諸蠻而有其地。嶕峴,《平水叢書·歷史卷》越國先後於今天的紹興市,建過4座都城,其中的兩座即嶕峴故都、平陽故都,在今天的平水。無餘故都嶕峴,考證在平水五星村,在上塘、下塘地,有全國重點,省級重點保護的越國。越若耶溪大塚,禹葬會稽,禹後守陵會稽,後來子孫興旺,建都嶕峴,在平水五星村、平陽村一帶。若耶溪流域也。陳橋驕文,越王無餘嶕峴大城,城址在今紹興平水江水庫庫尾以南會稽山小舜江水系區域。勾踐小城與山陰大城位置,小城以東建築山陰大城。《周朝諸侯國》前621年,遷都嶕峴(義烏稠城)。前538年遷都勾嵊(諸暨牌頭)。前490年遷都平陽,或稱紹興平水。前489年遷都會稽。二、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位於紹興會稽山北麓,東臨上虞區湯浦鎮,西接諸暨阮市鎮,南毗稽東鎮、王壇鎮,北靠紹興市區。雲門禪寺坐落於紹興城南十五公里平水鎮寺裏頭村秦望山麓狹穀中,千年古刹。東靠平水鎮,南面若耶溪、平江水庫、平陽寺,西面平水江西渠所出。北靠秦望山(秦始皇登山而有名),雲門寺三面青山環抱,佛門勝境。會稽山天池,平水江水庫位於紹興縣平江鎮南。控制若耶溪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始建於1958年,完工於1964年。湖周群山環抱。水庫有三座小島,自南而北,曰湖心島、狗頭島、蛤蟆島。水庫西部有文將軍山、武將軍山、蝦公山互為比峰,與東部三島遙相呼應。平水江水庫是會稽山風景旅遊區的中心。平陽寺在其東,雲門寺在其西,秦望山、雲門山、化鹿山環湖而立。三、若耶溪即今平水江,紹興市著名溪流。若耶溪七十二支流,自平水而北,會三十六溪之水,流逕龍舌,匯於禹陵,然後又分為兩股,一支西折逕稽山橋注入鏡湖,一脈北向出三江閘入海,全長百里。若耶溪源頭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酈氏所謂樵峴麻潭也。潭址今沒入平水江水庫。若耶溪流逕平水鎮,以珠茶、銅礦聞名。薛燭獻策越王:若耶之溪涸而銅出。後歐冶子於此鑄造寶劍。尚存鑄鋪山、歐冶大井遺址。道教第十七福地曰越州會稽縣南若耶溪。平水江渠如蛛網,僅平水江水庫周支津九:分別水出茅山、龍頭崗、峨眉山、外岱、後嶺、西渠、桃源、十二兩、化山。茅山在浙江紹興縣稽東鎮茅山村,若耶溪源也。

《山海經》夕水。甲骨文夕與月同源。今長湖(鑒湖)東北流,於浙江紹興鬥門鎮、馬山鎮間入錢塘江(曹娥江),入口謂之長湖口。漲潮夕()水倒流入鑒湖,謂之南流注於湖。聖姑像即女媧像,在平水江流域龍舌禹陵。《注》《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注於湖。會貞按,《經》與上文接,酈氏但明引二句,此行文之變化也。《吳越春秋》稱覆釜山之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讖也。守敬按,《吳越春秋》六,禹案《黃帝中經曆》蓋聖人所記,曰,在於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禹夢見玄夷蒼水使者來候,倚歌覆釜之山,謂禹曰,欲得山神書,須齋三月。禹乃退齋,登宛委山,發石取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之理。宛委山在會稽縣東南十五裏。《注》言在覆釜山之中,蓋以覆釜山即會稽山,覆釜足以該宛委也。《事類賦注》七,引遺讖作遺緘。山下有禹廟,守敬按,《禦覽》引孔靈符《會稽記》,會稽山上石,狀似覆釜,今禹廟在下。《括地志》,禹廟在會稽縣東南十一裏。《寰宇記》,在縣南二十裏。《一統志》禹廟舊在山陰縣塗山南麓,宋、元以來,皆祀禹於此,明改祀於會稽山陵。廟有聖姑像。守敬按,《禦覽》引《會稽記》,東海聖姑從海中乘舟,張石帆至,二物見在廟中。《寰宇記》引《輿地志》,禹廟內別有聖姑堂,雲禹平水土,天賜玉女也。《禮樂緯》禹治水畢,天賜神女,守敬按,《禦覽》引《禮含文嘉》,曰天賜妾,乃別條。馬國翰輯《樂緯·助聲儀》采此文。聖姑即其像也。補,會稽縣、山陰縣塗山。山陰、會稽兩縣在紹興府城內的分界線是縱貫府城南北的府河,南起植利門(南門),北到昌安門,其上約有10座橋樑連接山、會兩縣(鮑家橋、舍子橋、大雲橋、清道橋、縣西橋、小江橋、香橋、鹹寧橋、安寧橋等)。河西為山陰縣,河東為會稽縣。始設於南朝陳永定年間。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會稽郡為吳州,大業元年(605年)改越州,越二年複稱郡,會稽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去郡複越州,天寶元年(742年)去州複郡,乾元元年(758年)仍改越州,會稽縣屬之。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升越州為紹興府,會稽縣屬紹興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紹興府稱紹興路,會稽縣屬紹興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路複府,會稽縣屬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同為郡,州,府,路治所。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並縣,襲府名而為紹興縣。194910月,析紹興縣城區為紹興市駐城;析紹興縣東部為會稽縣,駐皋埠(紹興市越城區皋埠鎮),1950年廢入紹興縣。紹興市越城區處杭州灣南岸,會稽山北麓,前490年,越王勾踐遷都建城於此而得名。先越文化源地之—。府山街道半城半鄉。辦事處駐紹興市鑒湖後街80號。越城區境平原水網,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浙東運河,以東西向分別貫穿區境南北部。夕水,汐讀xī,從水,從夕,白天漲落曰潮,晚上漲落曰汐。夜間海潮,潮汐。

大禹會稽禹井禹塚。今浙江紹興越城區鑒湖鎮。按,不同典籍,治地不同,方位距離則各異。歷史文化是基礎,名勝文化是擴展,二者相依相異,傳承如此,是不能以景觀為歷史也。《注》山上有禹塚。守敬按,《漢志》文。《史記·夏本紀·集解》引《皇覽》同。《括地志》八,禹陵在越州會稽縣南十三裏。在今縣東南十二裏。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因而葬之。守敬按,見《史記·夏本紀》。有鳥來為之耘,春銜拔草根。會貞按,《禦覽》引此有銜字。此本《十三州記》,記原有銜字。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會貞按,《十三州記》文,引見《初學記》、《禦覽》、《事類賦注》。山東有湮井,去廟七裏,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會貞按,《漢志》會稽山上有禹井。《史記·太史公自序》,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集解》引張晏曰,上有孔穴,民間雲禹入此穴。《正義》,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即太史公所探,《輿地紀勝》舊《經》皆以穴繫之宛委山,裏人以陽明洞即是也。補,一、山上有禹塚。指山陰縣塗山南麓。禹陵,即大禹葬地,大禹陵景區的核心部分。《漢書·地理志》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塚、禹井。大禹陵碑是明朝紹興知府南大吉鐫刻立碑。禹陵南側即是禹祠。禹祠是禹的第六代子孫無餘所建。今禹祠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有《會稽刻石》(李斯碑)、《往生碑》、《水利碑》。“窆石亭”因窆石得名。旁有石紐碑、禹穴碑。守陵村住戶多為姒姓,占地4.8萬平方米。清《重修大禹廟碑》享殿久成荒蕪。1998年紹興文物部門在禹王山享殿遺址的發掘大禹陵享殿規模。重建保持明清規制。禹祠為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唐《禹廟》大禹治水聯:削平水土窮滄海,畚bencha東南盡會稽。《吳越春秋·地理志》會稽山上有禹井。《越絕書》祠白馬禹井。佝僂碑傳為大禹所書,又稱禹碑、禹王碑、夏碑。蝌蚪文。禹廟是大禹陵的主要建築之一。司馬遷曾上會稽,探禹穴。塗山在浙江紹興西北,屬西幹山脈,牛頭山東分支,與鎮西白馬山遙相對峙,東連西扆山村,西南為旗山村,西鄰顧家棣,北靠紅橋頭,山丘蜿蜒千米。安昌祖先開拓立足之地。《越絕書》塗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裏。《會稽風俗賦並序》嵊山巍其東,塗山屹其西(塗山在山陰西北四十五裏)。《嘉泰會稽志》塗山在縣西北四十五裏,禹會萬國之所,《史記國語》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後至,禹誅之。《呂氏春秋·音初篇》塗山氏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紹興府志》大禹廟在山陰縣西餘山。《萬曆志》山陰廟在塗山南麓,證塗山古有禹廟。安昌古鎮塗山寺殿宇尚存。《史記·夏本紀》禹曰: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過門不入,不得有子愛之心。《帝系》禹娶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是生啟也。二、禹陵在越州會稽縣南十三裏。在越城區鑒湖鎮。越州,別名越中、會稽、山陰、紹興。今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鑒湖鎮地處紹興市區南部,東鄰會稽山旅遊風景區,南接柯橋區平水鎮,西連柯橋區蘭亭鎮和印山越國王陵保護區,蘭亭國家森林公園,北與市區城南街道接壤。鑒湖鎮轄謝墅村、秦望村、坡塘村、駱家葑村、南池村、上謝墅村、芳泉村、棲鳧村、豐樂村、王家葑村、玉屏村。政府駐解放南路。有十裏筠溪、秦望山(543.6米)秦望、法華、蘭渚、香爐、雲門、委宛眾山最高峰。《秦會稽山刻石銘》李斯碑。陳洪綬墓,天衣寺及妃子廟、老嶽廟、龍王塘廟、筆架尖寺廟在秦望山脈,範蠡斷塘水庫。三、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是古人愛鳥說也。四、湮井謂之禹井。禹井在會稽縣東南會稽山。五、禹穴即陽明洞。位於宛委山南麓。陽明洞天又稱會稽洞天、宛委洞天、陽明洞,道教勝地。禹會諸侯命曰會稽。會稽郡治在浙江紹興越城。《注》湖北有射堂及諸邸舍,連衍相屬。又於湖中築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國。永興縣(餘暨縣)。浙江(錢塘江)東逕柴辟南,即桐鄉市石門鎮南,又逕永興縣南,當是海鹽縣澉浦鎮澉浦南也,則浙江所行故道在今京杭運河故道上,逕桐鄉、海鹽縣,於澉浦鎮澉浦入海(杭州灣)。

《山海經》浙江入海錢塘江逕浙江嘉興海寧市鹽官鎮南入杭州灣入海。《注》浙江又東注於海。守敬按,今率水自休寧縣東流,經歙縣,曰新安江。又經淳安縣、壽昌縣、建德縣,又東北曰富春江。經桐廬縣、新城縣、富陽縣,又東北曰錢塘江。經錢塘縣、蕭山縣,至海寧州南入於海。《山海經》曰:浙江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補《經》:浙江余杭至此,錢塘江入海。入海逕合三江:錢塘江、浦陽江、曹娥江也。

補:《經》 斤江水出交阯龍編縣,東北至鬱林領方縣東,注於鬱”。當是《經》文。以下重點敘說廣西黑水(紅水河流域)、越南黑水(紅河流域)。並自此總結中國山川地理水利及提出《山海經》《禹貢》古今地名對照。酈道元十年磨《水經注》,此時又受命政出,故末卷亦可見行色匆匆,而多所不照。會貞按,作斤江,誤。守敬按,作斤南是也。作斤員,亦非。《漢志》臨塵有斤員水,領方斤員水入鬱。《溫水經》雲,鬱水東至領方縣東,與斤南水合。《注》臨塵縣有斤員水,逕臨塵東,入領方縣,流注鬱水。均與此篇《經》、《注》互見。今水曰麗江,源出交趾廣源州,東流入廣西,經龍州廳、崇善縣、新寧州,至宣化縣西,為左江。合左江即所謂注鬱也。補,一、今奇窮河水出越南,逕平而河、憑祥思愛河、龍州麗江、崇左左江、甯明明江、水口、大新黑水河、扶綏左江、南寧右江、邕江、橫縣鬱江、桂平紅水河(黔江)、梧州潯江、廣東西江、東入海。斤江水當即越南奇窮河水。二、交阯。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初期包括今廣東省和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秦朝以後,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交趾一名在南越時代已有之。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於今越南河內。後來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後世稱為交州。交趾來源於《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三、龍編縣。西漢置。立縣之始,蛟龍蟠編於江津之間,因以為瑞而名,治所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東漢至南朝曾為交州及交趾郡治所;唐武德時曾為龍州治所。四、鬱林領方縣。鬱林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域。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封趙佗為南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多率軍南下於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國,調整郡縣設置,改秦桂林郡為郁林郡。漢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郁林郡屬交趾刺史部,建安八年(203年)屬交州刺史部。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隸屬廣州,俄復舊,元興元年(264年)複屬廣州,晉至南朝宋齊因之,梁屬定州,又改屬南定州。大業(605–618年)初其地仍屬郁林郡。隋領郁林、郁平、領方、阿林、石南、桂平、馬度、安成、寧浦、樂山、嶺山、宣化12縣。唐初廢。天寶元年(742年)改郁林郡。屬嶺南道。領石南、興德、郁平、興業、潭栗5縣。乾元元年(758年)複置郁林州。郁林郡郁林郡治所,初治今桂平市蒙圩鎮新德古城村或桂平西南流蘭村,徙今貴港市港南區貴城鎮,隋朝徙今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鬱江南岸。唐治所興業縣蒲塘鎮、洛陽鄉一帶。五、領方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領方縣,屬郁林郡。三國吳元興元年(264年)改領方縣為臨浦縣。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將臨浦縣疆域劃分為二恢復領方縣,東晉南朝因之。宋朝祥興二年(1279年)廢。臨浦縣,三國吳元興元年(264),改領方縣為臨浦縣,屬郁林郡。晉太康年間(280年至289),改臨浦縣仍名領方縣。故治在今廣西賓陽縣蘆圩鎮古城村。沙江、西雲江出賓陽縣白鑿山(1006米)南入左江(邕江)。東稱鬱江也。

3339-接杭州補1115(《水经注疏》页码保留查对)

《經》補:以上“二十水”,古本稱“右”。 《地理志》:逕臨塵縣至領方縣,注於鬱。補,一、臨塵縣。廣西考古,1956年在欖圩逐標歌壽岩殘存的一些文化堆積如雙肩石釜、單肩石剷、三足陶罐以及在雷平車站附近、中軍潭電站附近發現的大石剷、有肩石斧等的鑒定,是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遺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大新縣屬駱越地,秦屬象郡。前76年象郡廢。容容、補,古州名縣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鄰廣東省。黑水河、桃城河、欖圩河,屬西江水系黑水河,西江水系左江的支流。發源於廣西靖西市新靖鎮環河村漁翁撒網東側石山腳下的大龍潭,流經越南、廣西崇左市大新縣、江州區、龍州縣,于龍州縣響水鄉棉河村兩縣交界處匯入左江。海南島。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的管轄範圍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夜、补,夜郎國,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居今貴州西部、北部、雲南東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秦及漢初,夜郎與巴、蜀、楚、南越均有經濟聯繫。秦漢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延續 “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鬥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夜郎文化。夜郎國的歷史,起于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後約300年。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考古發掘,為夜郎文化一角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水名,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雲南東北。夜郎四部,鱉部夜郎指老鱉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多同夜郎、且蘭夜郎等鱉人君長國,及蜀國、巴國滅亡後依附夜郎國在巴蜀南境成立的眾多小國。糹鹵、會貞按,字書無此字。補,《說文解字》鹵,地名。《春秋·昭元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註》大鹵,太原晉陽縣。《前漢·地理志》安定郡鹵縣。代郡鹵成縣。西方鹹地也。從西省,象鹽形。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邑,西方謂之鹵。湛、補,湛江,舊稱廣州灣,別稱港城,廣東省轄的地級市。湛江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上,地處桂瓊三省區交匯處,南瀕南海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東與茂名市相連。湛江海陸空交通發達,是粵西和北部灣經濟圈的經濟中心,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歐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湛江還是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出土文物考證,湛江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人煙。遂溪縣鯉魚墩貝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居住遺址,是雷州半島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乘、補,滇越乘象國。《史記·大宛列傳》漢朝使者出滇國尋找通往印度的商路,因昆明人的阻攔無法繼續向前的事。即昆明之屬無君長,善盜寇,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千餘裡,有乘象國,曰滇越。滇國以西千餘裡的地方有個善騎大象的國度,名叫滇越。傣族先民在今保山盆地建立的城邦國家猛掌;傣語的意為地方、城邦、國家意為大象猛掌大象之邦大象之國,漢朝使臣將猛掌乘象國 牛渚、補,牛渚,南北兵家必爭之地。在今安徽馬鞍山市採石鎮,名緣於採石磯三元洞西南有一洞,深不可測。須無補,西江北支賀江流域。北流灌江流域。漢朝時有須無封陸量侯,四代世襲,含長沙南、廣東連山、廣西灌陽。灌陽縣位於廣西桂林東北部,北連全州,南接恭城,西靠興安、靈川,東與湖南道縣、江永接壤,地勢南高北低。千家洞是世界瑤族的發祥地。灌陽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38處。夏、商、周屬荊州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南裔境。無濡、補,荔浦县今大江水库注濡水。廣西河流,水力資源豐富。西江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稱灕江,與湘江間有秦時開鑿的靈渠相通。營進、補,廣西古水名。紅水河支津。崇左市有左江、明江、黑水河、馱盧河、派連河、客蘭河、汪莊河、下雷河、明仕河、雙俠河等31條。皇無、補,廣西古水名。龍州縣伏流岜都水口河入左江。大新縣黑水河入左江,右岸支津出越南。地零、補,廣西古水名。天等縣左岸支津龍江入黑水河。侵離侵離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乙太康中分鬱林置。補,上思州明江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上思縣舊稱。無會、補,越南日南郡朱吾縣(今越南廣平省美麗)、比景縣(今越南廣平省箏河口)、盧容縣(今越南承天省順化市北)、西卷縣(今越南廣治省東河)、象林縣(今越南廣南省會安西南)西卷縣為郡治。郡境有16條小河,流入南海。重瀨、補,越南日南郡古水名。那坡縣那賴百南河,南入越南錦江入紅河。夫省、補,越南日南郡古水名。無變、趙雲:按無變見《溫水注》。補,越南日南郡古水名。由蒲、補,越南日南郡古水名。王都、補,越南日南郡古水名。廣西防城甫都北侖河出越南,入北部灣。義安省蘭江逕都良東南入海。融、補,越南日南郡古水名。融水苗族自治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於自治區北部,雲貴高原苗嶺山地向東延伸部分。勇外。朱自無會至此為一條,趙同,戴改。補,越南日南郡古水名。靖西縣岜蒙鵝泉逕嶽玗鎮下勇,南入越南補:日南郡。日南郡(越南語:Qun Nht Nam),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地域在今越南中部地區,治西卷縣(今越南廣治省東河市)。《禹貢錐指》曰:弱水,《經》不言所出,《離騷》夕次於窮石。《淮南子》弱水出窮石山是也。水一名羌谷,鮮水,一名覆袁水,亦名張掖河,南自吐穀渾界流入。《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禹貢錐指》曰:《傳》雲: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

:以上非郦氏语。補述如下:

一、《禹貢錐指》弱水:今內蒙東河,出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逕甘肅酒泉金塔縣名弱水,逕張掖市名黑河,逕高臺縣黑泉、山丹河,逕黑水國,東南入青海省黑河、兆河(潛于青海)。見《水經注疏補·河水》。補,弱水。《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弱水既西。又:導弱水至於合黎(高臺縣合黎鎮東臨臨澤縣平川鎮,南沿黑河,北靠合黎山,西接黑泉鎮九壩村)。餘波入於流沙。上源指今甘肅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後的黑河,入內蒙古境後,稱額濟納河。另見弱水有:《山海經·西山經》:勞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 。指今陝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山海經·大荒西經》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史記·大宛列傳》安息長老傳聞有弱水、西王母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大秦國西有弱水、流沙,西王母所居處。所指在西藏普蘭縣。《漢書·地理志下》金城郡臨羌須抵池,有弱水 、昆侖山祠。指今青海。《後漢書·東夷傳·夫餘》北有弱水。今黑龍江省境內。《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六年》魏主循弱水西行,至涿邪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新唐書·西域傳上·東女》弱水南流。在今青海或西藏境。《新唐書·北狄傳·奚》弱水州 。在今內蒙古東境。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嗚呼!現象如是,雖弱水四環,鎖戶孤立,猶將汰於天行,以日退化。

二、《禹貢錐指》黑水。三危,敦煌地名。黨河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發源於祁連山,流經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敦煌兩縣市,是疏勒河的一級支流。碌曲縣西南西傾山,北有尕海。敦煌北有西湖。此以敦煌(三危)為中心,東海指西傾山尕海,西海指敦煌西湖。南海指青海省青海湖。党河出南山,西北流。青海省黑河出南山東,東南流,會張掖市黑河。

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商周四川盆地、漢中),入南海。補黑水黑河,居延海的主要水源。甘肅省最大的內陸河。曾名合黎水、羌谷水、鮮水、覆表水、副投水、張掖水、甘州河。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一條內陸河水系,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全水系流域面積662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36.65億立方米。黑河千流發碑於青海省境內祁連山,上游分東西兩岔,在青海省祁連縣黃藏寺匯合後向北穿行叢山峽谷,至聳落峽出山,流人河西走廊,灌溉張掖、臨澤、高臺三個縣。補,另見黑水有:珠江水系西江支流左江的支流黑水。長江支流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遼寧省六股河支流(綏中)。湖北大九湖鎮人工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的支流(雲南麗江)。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鄉名。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左岸支流。越南紅河支流黑水河。長江支流漢江支流月河支流恒河的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支流青衣江支流玉溪河上源。補: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城縣西北。守敬按,在今登封縣北。禹封九山。補: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守敬按,《漢志》泰山郡博縣岱山在西北。補: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守敬按,《漢志》廬江郡灊縣天柱山在南。《爾雅》郭《注》,霍山即天柱山。補:華山為西嶽,在弘農華陰縣西南。會貞按,《漢志》京兆尹華陰,太華山在南。補: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會貞按,《漢志》,河東郡蒲反雷首山在南。《書禹貢》壺口雷首,山有九名,即產陽山、首山、獨頭山、襄山、堯山、薄山、中條山、陽山、並雷首為九也。《通典》雷首,在河東縣,此山凡有八名,曆山、首陽山、薄山、襄山、甘棗山、中條山、渠豬山、獨頭山也。又名吳山、蒲山。補: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會貞按,《禹貢》作底,《史記·夏本紀》作砥。在河水中,若柱。昔黃帝受丹訣於是山也。疏:會貞按:《抱樸子·極言》篇,黃帝陟王屋而受丹經。補: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也。補:太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補,河內野王縣,今河南省焦作市。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400餘公里。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丹河切割,多橫穀,稱為陘,太行八陘,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從北向南有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莽嶺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補:恒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守敬按,《漢志》常山郡上曲陽恒山,北嶽在西北。後漢、魏縣改屬中山。山在今曲陽縣西北。補,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古北嶽恒山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大茂山。明末清初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玄武山)。古籍為曲陽恒山、大茂山、神尖山。2005年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山西省恒山位於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補: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補: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補,陽城縣。古稱濩澤,舜耕於曆山,漁於獲澤,商湯桑林籌雨。《墨子》舜耕於曆山,漁於獲澤。補:太嶽山在河東永安縣。補: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補: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補: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補:汧山。汧山。古山名。又名吳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南。《書·禹貢》導岍及岐。隴縣古稱隴州,商代為矢國領地,周為秦非子駐地。《山海經》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軒,望之常有海勢。《尚書》禹貢異好吱呀,即此山也。《周禮》山鎮曰岳,謂吳山為西嶽,華山為中嶽。: 隴山。隴山又名大隴山、六盤山、鹿盤山、鹿攀山。地處寧夏和甘肅南部、陝西西部,位於西安、銀川、蘭州三省會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帶中心。補:終南山、敦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會貞按,作惇。守敬按,作敦。考《禹貢》作惇,《漢志》武功下則作敦,此《經》所據也。今改敦以還舊觀。《漢志》右扶風武功,太壹山,古文以為終南。垂山,古文以為敦物,皆在縣東。後漢、魏縣屬扶風同,太壹山今曰太白山,在武功縣南九十裏。垂山今曰武功山,在縣南一百里。補:終南山、敦物山。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位於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終南山位於陝西省,東起藍田縣東楊家堡,西至周至縣西界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橫跨藍田、長安、戶縣、周至等縣區,綿延200餘裡,在古城長安(西安)之南,成為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託。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地質遺跡、地貌遺跡和古人類遺跡為特色。:西頃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補:嶓塚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山海經·西山經》嶓塚之山,漢水出焉。《水經》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塚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酈《水經注》諸言漢者,多言西漢水。漢為漾。《西漢水流域河段水電專案開發規劃報告》西漢水為長江支流,發源於天水市西秦嶺的仁壽山,流經天水、隴南等地。是嘉陵江的源頭之一。補: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守敬按,《漢志》金城郡河關,積石山在西南羌中。後漢、魏縣屬隴西。今曰大雪山,在西寧邊外西南五百三十餘裏,黃河北岸。《山海經》云:山在鄧林山東,河所入也。守敬按,《西次三經·注》。補:隴西河關縣。隴西縣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 年)始設隴西郡。: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合黎山也。

補:一、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守敬按,《禹貢》餘波入於流沙,《史記·夏本紀·集解》引馬融、王肅雲,流沙,地名。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尚書》所謂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會貞按,《海內西經》郭《注》,今西海居延澤,《尚書》所謂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也。會貞按,《漢書·司馬相如傳》,顏《注》引張揖雲,流沙,沙與水流行也。亦言出鍾山,守敬按,《海內西經》,流沙出鍾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守敬按,《西山經》有崦嵫之山。郭《注》,日沒所入山。在西海郡北。守敬按,《續漢志》張掖居延屬國《注》,獻帝建安末,立為西海郡。《山海經》但言崦嵫山中多砥礪。流沙又逕浮渚,歷壑市之國,又逕於鳥山之東,朝雲國,西歷崑山,西南出於過瀛之山。會貞按,以上本《海內經》,趙以為《大荒經》,誤矣。此《注》無氾葉。郝懿行以為脫,又浮渚不見《山海經》,惟《漢書·司馬相如傳》雲,絕浮渚,涉流沙。張揖雲,浮渚,流沙中渚也。酈參用以示博。《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逕夏後開之東。守敬按,明鈔本、黃本有此二字。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守敬按,畢沅、郝懿行皆以為夏啟事,無異說。又歷員丘不死山之西,會貞按,《海內經》,流沙之東,有山名不死之山。山在流沙東,故此雲歷山西也。郭《注》,不死山即員丘。又《海外南經·注》亦雲,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入於南海。《海內西經》,流沙西南行昆侖之虛,西南入海。此言歷昆山,後出過瀛山,歷不死山方入海,蓋雜采為文。全雲《漢志》張掖、酒泉、敦煌,多有水道,道元不之詳,而泛濫於《山海經》,甚矣其蔽也。補,一、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居延海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發源于祁連山深處的黑河,流逕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800餘公里後,匯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兩片戈壁窪地,形成東、西兩大湖泊,總稱居延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形狀狹長彎曲,有如新月,額濟納河匯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補給水源。弱水入流沙。內蒙古額濟納旗弱水,逕巴丹吉林沙漠。三、出鍾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屈原 《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西海郡(今青海湖)北,崦嵫即龍首山。甘肅龍首山位於河西走廊中段北部,是河西走廊與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線。流沙又逕浮渚,歷壑市之國,又逕於鳥山之東,朝雲國,西歷崑山,西南出於過瀛之山。浮渚,流沙中渚也。浮渚即鼎新鎮臭水墩。鼎新原名毛目,因弱水(黑河)流經其境,田園村莊沿岸分佈。自古為出入居延的天然通道,兵家扼守軍事要地。清設毛目城(高臺分縣),1913年由高臺析置立公,為毛目縣。1928年,取革故鼎新之意,改縣名為鼎新縣,1958年與金塔縣合併改為鄉建制,1985年改為建制鎮,1996年改為縣級建制鎮至今。壑市國指今青藏高原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一帶。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今甘肅合黎山。朝雲國當在甘肅山丹縣黑水西一帶。山丹原名刪丹。《山丹縣誌》刪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鐘山寺處。山丹秦為月氏地,漢初屬匈奴,後由驃騎將軍霍去病收復,為張掖郡所轄。禹封少子於西戎《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逕夏後開之東。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歷員丘不死山之西,入於南海。員丘即圜丘。古祭天的圓形高壇,不死山在張掖。補:一、三危山在敦煌縣南。守敬按,漢縣為敦煌郡治。今敦煌縣治。《經》三危山云云,三危山在沙州敦煌縣東南三十裏。唐敦煌即今縣治。《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里。守敬按,《西次三經》文。在鳥鼠山西,守敬按,《史記·夏本紀·索隱》,鄭玄引《河圖》及《地說》雲,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岷山相連。二、守敬按,郭《注》,三危山,今在敦煌郡。《尚書》雲,竄三苗于三危,是也。酈氏則藉以釋鳥鼠西之山。三危山自當以在沙州者為是。《肅州舊志》雲,白龍堆沙,東倚三危,北望蒲昌,是為西極要路。推其地望,可以得三危之形勢矣。《水經注》所謂黑水,出張掖雞山,至於燉煌,此雍州之黑水也。補,三、《春秋傳》曰:允姓之姦,居於瓜州。允姓之姦,居於瓜州。於月氏。讀ròuzhī(肉支)。前2世紀前居中國西北部、後遷徙到中亞地區的遊牧部族。鳴沙山,敦煌鳴沙山與寧夏中衛市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銀肯塔拉響沙群和新疆巴里坤鳴沙山號稱四大鳴沙。補: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補: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補:一、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臨沮縣,位於今湖北遠安東北,春秋戰國遠安屬楚國封地。夷(宀屯,丿讀陵)竹簡證明三人曾在宜昌秭歸、黃柏河右岸前坪村夷(宀屯丿,讀陵)城生活過。熊通(熊繹後人)始封丹陽之都,在丹山(神龍架)之陽,東北近沮水之源南漳。前690年遷江陵紀郢,前550年遷沮中,枝江郢中(今當陽季家湖)。補,一、內方山。古山名。《書·禹貢》導嶓塚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即今湖北鐘祥西南的章山。二、江夏竟陵縣。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補:外方山,崧高是也。補:桐柏山山脈位於豫南山地的西段,河南、湖北兩省的邊境地帶。其中河南佔據其主脊北側的絕大部分。: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補: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會貞按,《漢志》長沙國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後漢、吳初縣屬長沙同。山在今衡山縣西三十裏。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於是得金簡玉字之書。補:九江地在長沙下雋,守敬按,作雋。縣西北。守敬按,長沙國有下雋縣。補,雲夢澤,稱雲夢大澤,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補: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補,廬江金蘭縣。《漢志》廬江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漢廬江郡:治所在舒縣,即今安徽廬江西。補:敷淺原地在豫章歷陵縣西。會貞按,作西南。《漢志》豫章郡歷陵,傅易川在南,古文以為傅淺原。補: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補,丹陽蕪湖縣。位於江蘇省南部,屬太湖流域片區。丹陽古稱曲阿。補:震澤在吳縣南五十裏。補: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於海。補: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補: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故《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羽郊者也。會貞按,《海內經》文。補, 一、羽山。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東海縣和山東臨沭縣交界,位於東海縣溫泉鎮北面8公里。羽山東西走向,海拔269.5米,東海縣的最高峰。舜帝在羽山誅殺多年治水不成的鯀,後來舜又找鯀的兒子大禹治水。羽山頂上的懸崖嵌著一張金色的彌勒佛臉,山頂原有的殛鯀泉因大躍進時遭到破壞已不復存在。、祝融殺鯀羽郊。共工、三苗、鯀、驩兜(歡兜)曰四罪。流四罪即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遷三苗于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古書有記載,且與五帝之中的舜有關,舜的功績之一就是平四罪。鯀本是顓頊氏的後代,《山海經·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為鯀。鯀又是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鯀治水的方法為堵,但由於水勢過大而失敗,直到禹採用疏通的方法才將洪水制止。舜把鯀流放到羽山,《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之於羽郊。補:陶丘在濟陰定陶縣之西南。補:菏澤在定陶縣東。補,一、雷澤(山東鄄城河南范縣間黃河故道)。在今山東菏澤鄄城縣舊城鎮黃河左岸,今屬河南濮陽市。黃帝與少昊活動交接地帶。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葬于城陽(範縣東)谷林。舜生於姚墟(今範縣城西南),住南河。到雷澤(今范縣東南)漁獵。雷澤縣,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彭樓鎮、胡集鎮一帶。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于成陽縣舊址置雷澤縣。補:菏水在山陽湖陸縣南。補:蒙山在太山蒙陰縣西南。

《山海經》精衛銜石填東海,東海指大野澤。故址在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北。補:大邳地在河南成皋縣北。補: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補: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補:荊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

《水经注疏補·山海經日月所出·夷州流求》考釋:

夷洲、夷州,古地名。三國吳丹陽太守沈瑩《臨海水土志》及陳壽《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達夷洲。即臺灣。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流求是臺灣島的舊名。山海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水社大湖、大渊),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張其兩耳。屈原《離騷》東方扶桑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中國第一大島,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臺北為都會區最大。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 1662年鄭成功收復; 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 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治臺灣。 臺灣大、小河川密佈,大部分河流受到山脈走向的影響,主要往島嶼西方或東方流入大海。因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位置偏東,主要河川多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中部的濁水溪,流域最廣、南部的高屏溪及長度與流域面積第三、北部的淡水河。大多數湖泊坐落在西部,僅有少數為天然湖泊,最大的是面積7.93平方千米的日月潭,其餘以人工修築的水庫和塘居多,包括面積17.14平方千米的最大水庫與湖泊曾文水庫、石門水庫、虎頭埤等。臺灣境內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遊景點。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老街、臺北市北投區、彰化縣鹿港鎮、新北市鶯歌區等觀光小鎮地方風情濃厚,是尋幽訪古的旅遊勝地。境內有不少特色溫泉別具一格。有第一高樓的臺北101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高雄愛河、各處夜市和各大商圈等。坐落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擁有的69.6萬餘件冊文物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古代中國藝術品珍藏。中正紀念堂臺北市中正區一座為紀念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園區廣場南北側建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綜合性文化設施。臺北市信義商圈忠孝東路商圈西門町商圈等是著名的購物商圈。日月潭位於臺灣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珠潭、雙潭,亦名水裡社。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以光華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2009年,入選世界紀錄協會天然淡水湖,清稱海外別一洞天。《中國臺灣水利》2000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中國臺灣水利》編委會編寫。

《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连载已完

附:《大荒北经》第十七提示

《山海经》秘境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秘境

後魏酈道元撰  宜都楊守敬纂疏  枝江熊會貞參疏

楊世燦補 楊甦宏 楊未冬 朱峽參補 

杨世燦夫人李福琴梳理《山海经目录》 孙杨一文输入

《大荒北经》主要说的是中国东北地域。

大荒北经的地理座标点有:第一,大荒”,指甘肃蒙古荒远沙地;第二河水”,指黄河;第三“东北海”,指黄河入渤海之渤海口;第四“积石”,指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第五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指渤海西北、黄河支流黑水之北。《大荒北经》就记录渤海东北的外面,蒙古荒远之,黄河积石以下流域及支流帝颛顼后裔夏商人名五十,部族自中国夏邑迁徙中国东北地区部族繁衍发展的故事。西北海外,流沙之东中国西部沙漠地带又称中国西北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主要城市有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日本海的主要海流是往北流的对马暖流。它是从黑潮分离出来,经过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的。对马暖流的分支叫东朝鲜暖流,沿韩国近岸北上,然后转向东,再与对马暖流相汇合。对马暖流,最后经津轻海峡(津轻暖流)流入太平洋。经宗谷海峡(宗谷暖流)流入鄂霍次克海。西北海”指勃海,“之外”指河北、北京、天津、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山东简称“鲁”,省会济南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夏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秦划分齐、胶东、济北三国。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