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清明”没“上坟”

 新用户06868399 2022-04-07

第 1803 期
文|申爱英 编辑|一笼莜面

因为“疫情”,也有其它原因,今年“清明节”没有回去给父母亲“上坟”。

早上起来打开手机,朋友圈大都是“清明节”怀念亲人的文字,没有父母的人太多了。

唉!这也是人生的必然经历,只不过有的时间来的早,有的来的晚,谁也躲不过,逃不掉。

去小公园锻炼,有些精力不集中。想想往年的这个时间,该是走在回乡的路上了,于是眼睛好似揉进了沙子,酸涩。

上午,家里家外转了几个空圈,不知该干点啥,忽然看到了自己的白发,白发已经飘了好久,那就染头发吧。感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有些“不恭”,可是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干,那就让父母在失望中骂骂吧,多想再听听父母的“骂”呢!特别是父亲给起的“六疙瘩儿”,妈常说的那句话“传头子”。

那个每年都在去的“上坟”,虽然见不了父母的面,却能在墓碑前放点吃的喝的,烧点冥钱,擦擦墓碑上的土,整理整理那些新长出来的杂草,就如给活着时的爹娘收拾家一样的感觉,踏实心安。和爹娘圪嗒圪嗒,说着说着就把一些平时心里积累的东西释然,和爹娘哭一会儿,就像找到了小时候外面受了欺负回家寻求保护的感觉。

也不知道那些钱父母能否花上,那些小纸衣服是否能穿,可那卖东西的人说“顶事、管用”,那就期望是真的吧!

“清明节”难怪国家也给定成“法定节”,是让我们自己知道从那里来,知道你的“根”在那里,不要也不能“忘本”。

小时候,我知道了父亲要给爷爷奶奶“上坟”,走时拿点印着“黑龙画虎”的黄纸,说是叫“钱垛”,还有一点吃食,我以为爷爷奶奶住在家里;后来我大了点,父亲带我去给爷爷奶奶“上坟”,才知道是一个土堆,爷爷奶奶住在土堆里,叫“坟园”。

再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在家里安顿好东西,让哥去“上坟”。哥是孙子,是男丁,是有“后”的标志。

再后来,大爷没了,移了坟,在村里一抬头就能看到,每次上坟还能看到烧纸冒起了的青烟。

父亲母亲活着时就知道了以后自己的总“归宿”,在火山的那一侧,火山是活着的“看”伴儿,故去的“陪”伴儿。

确实,我们村好多老人都是这样的结果,活着、去了都没有离开火山。

再后来,父亲没了,没在我生孩子出月的第十天,那时我还年轻不懂事,总以为妈在,家还在。对父亲没尽的孝可以在母亲这里弥补。每次的“清明节”给父亲上完坟,还有妈在家做了好饭等着回家吃,还能住妈家的热炕头,听妈的“圪嗒”。

再回来,妈也没了,这次的家彻底没了,姐妹们也都一个个变老,“上坟”成了寄钱买东西,小屁孩的侄儿也已人到中年,每次的“上坟”成了与侄儿、侄孙见面的机会,体会了“亲情”的延续,血脉相连……

今年“清明节”没“上坟”,少了车马老顿,多了失落与思念……

朋友圈里都说父母去了“天堂”,过上了好日子,那是期望和祝福,我却感到大家的父母都在“地下”冷暖自知。

我父亲的蒙古族朋友格瓦宁布说:“你们汉人吃土还土,我们蒙人吃肉还肉。”

大地,永远是每个人的“归宿”地,那就请仙逝的亲人保佑后代,一辈一辈的传承吧……

在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

官场红人

她爱了他二十年,可现在,她就要撑不下去了

权力的较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