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自珍《定庵词》

 WENxinHANmo 2022-04-07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更名巩祚。浙江仁和人。道光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升宗人府主事,寻改礼部,告归不复出。博学,负才气,于经通《公羊春秋》,于史长西北舆地,晚尤好佛乘。其文道源周、秦诸子,沉博奥衍,自成一家。生平著作甚富,已刊者有《定盫诗文集》及《定盫词》等。

菩萨蛮

文廊匼匝屏风曲,轻寒恻恻侵帘箔。秋思正沉吟,秋阴几许深。

无言垂翠袖,粉蝶窥人瘦。蝶也不禁秋,凉花相对愁。

梦芙蓉·本意

背灯攲凤枕,见一珠秋弄,水裙风鬓。露华无力,飞下珊珊影。又微芒不定。月坠金波孤迥。小立空塘,怨红衣半卸,消受夜凉紧。

脉脉鸳鸯瞑正稳,乍莲房、粉坠惊初醒。香重烟轻,愁绝共幽映。五更魂魄冷,吟断锦云休讯。捐佩疑寒,更凌波恐湿,塘外晓风阵。

卜算子·题独立士女

拜起月初三,月比眉儿瘦。不遣红灯照画廊,缥缈临风袖。

庭院似清湘,人是湘灵否。谁写长天秋思图,熨得栏干透。

点绛唇

日落花梢,恹恹春倦何时省。纱窗又暝,黄月濛濛影。

没个商量,除是和愁等。罗衣冷。香阶红阵。燕子归期定。

虞美人

纱窗暝色低迷绿,犹未传银烛。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钏微闻应是、换吴棉。

金炉香篆愔愔堕,新月窥人坐。湘帘放下悄含颦,生怕梨花和月、射啼痕。

洞仙歌

一梳春月,淡溶溶欲上,鸾尾云晴碧天扫。正文窗四扇,缥缈华空,晶艳艳,玉女明灯一笑。

几番携手处,昙誓天边,寒绿深深帐纱悄。亲手采琼芝,著玉盘中,添香水、养花还小。见说道、仙家梦都无,便梦也如烟,晓凉欺觉。

醉太平

长吟短吟,恩深怨深。天边一曲瑶琴。是鸾心凤心。

香沉漏沉,魂寻梦寻。玉阶良夜愔愔。有花阴月阴。

清平乐

垂杨近远,玉鞚行来缓,三里春风韦曲岸。目断那人庭院。

驻鞭独自思惟,撩人历乱花飞。日暮春心怊怅。可能纫佩同归。

太常引

一身云影堕人间,休认彩鸾看。花叶寄应难。又何况、春痕袖斑。

似他身世,似他心性,无恨到眉弯。月子下屏山。算窥见、瑶池梦还。

端正好

数年华间中黯黯,记不起、谁恩谁怨。金炉香袅昼沉沉,并叠作,闲愁片。

月明花满天如愿,也终有、酒阑灯散。不如被冷更香销,独自去,思千遍。

霓裳中序第一

当筵问古月,谁向其间起宫阙。风马云车历历。见桂葆乍迎娇如雪。遥空闻说。说夜来、天袂凉绝。惊鸿起,素衣二八,舞罢老蟾泣。

飘忽。长风吹急。竟天上、人间了隔。仙声一半记得。汉武秦皇,有路难觅。开元庆佳节。算合乐、图中应识。尊前祝,千秋万岁,不须有离别。

长相思

仙参差,佩参差。数罢鸾期又凤期,彩云西北飞。

箫一枝,笛一枝。吹得春空月堕时,有中人未归。

住西楼,话西楼。好梦如云不自由,唤人饧倦眸。

忆从头,诉从头。银汉茫茫入夜流,人间无尽愁。

天仙子·自赋所藏叶小鸾眉纹诗砚

天仙偶厌住琼楼。乞得人间一度游。被谁传下小银钩。烟淡淡,月柔柔,伴我熏香伴我修。

瑶华·董双成画像

云英嫁了,弄玉归来,向翠楼琼户。虚无万叠,试问取、金阙西廂何处。容华绝代,是王母、前头人数。看紫衣、仙佩非耶,汉殿夜凉归去。

低鬟小按霓裳,唱月底仙声,记否亲遇。霞宫侍宴,浑忘了、听水听风前度。天青海碧,也只合、其中小住。笑人间、儿女聪明,倒写成双名字。

浪淘沙·写梦

好梦最难留,吹过仙洲。寻思依样到心头。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

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是仙是幻是温柔。独自凄凉还自遗,自制离愁。

如梦令

本是花宫么凤,降作人间情种。不愿住人间,分付药炉烟送。谁共,谁共,三十六天秋梦。

高阳台

嚼曲含香,吹笙聘月,华年心绪愔愔。十二重帘,重重阁住春阴。花魂蝶梦飞难度,倩何人、料理幽襟。问春人、知否园亭,啼遍流莺。

生愁一点朝云散,把青梅细数,红豆闲吟。尚怯馀寒,争教负了香衾。痴鬟不放熏篝稳,堕猩红、半幅吴绫。启湘屏、多病心情,忘系花铃。

喝火令

欲赋仙模样,空愁彩笔彫。藕丝衫子郁金翘。立到水芝花上,罗袜未香消。

端正当窗户,停匀亸步摇。断无幽意上眉梢。只恐凝妆,只恐背人娇,只恐梦回香泪,揩上枕头绡。

木兰花慢

问人天何事,最飘渺,最销沉。算第一难言,断无人觉,且自幽寻。香兰一枝恁瘦,问香兰、何苦伴清吟。消受工愁滋味,天长地久愔愔。

兰襟,一丸凉月堕,似他心。有梦诉依依,香传袅袅,眉锁深深。故人碧空有约,待归来、天上理天琴。无奈游仙觉后,碧云垂到而今。(予梦中受词一卷读之一人告予曰此天琴谱也)

菩萨蛮

行云欲度帘旌去,啼花恨草无重数。吟淡口脂痕,秋心自觉温。

秋怀珠与玉,写上罗笺薄。暮暮与朝朝,工愁要福销。

惜分钗

金铺晓,褰帏早,嫩寒漠漠欺人觉。雾沉香,额微黄。报道寒梅,也学晨妆,双。双。

明窗掩,重帘软,炉香自炙红丝砚。点银钩,记清愁。待把琴心,寄与西洲,休。休。

如梦令

紫黯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春更不回头,撇下一天浓絮。春住。春住。黦了人家庭宇。

金明池

按拍填词,拈箫谱字,白日销磨无绪。春梦断、拈天香草,试怅望美人何处。中馀酲、才要醒时,却又被、艳想迷漫遮住。早燕子匆忙,杨花零乱,好煞年光将去。

料理相逢今又误。问除却相思,怎生言语。笺闲恨、丝烦絮乱,制密意、绿愁红妒。甚天工、作就慵时,有万种忪惺,十分凝佇。便拌不怀人,从今决绝,如此情悰消否。

一剪梅

一丸微月破黄昏。卷定帘痕,划定炉痕。春归谁与试温存。春瘦三分,人瘦三分。

柳花桃叶正纷纷。掩了重门,阁了芳樽。安排怊怅倚罗屏,红池消魂,香字招魂。

青玉案

韶光不怨匆匆去。只怊怅、年华误。目断游丝情一缕。断桥流水,夕阳飞絮,可是春归路。

楼头尽日还凝佇。欲诉闲愁向谁诉。蕙渚花飞天又暮。醒时如醉,醉时如梦,梦也何曾作。

莺啼序·用宋人韵

残香半销金兽,启朱帘琐户。悄凝盼、十里蘅皋,多少心期伤暮。梦回后、半霎凭栏,春烟阁断天涯树。仗莺魂,有力唤起,一天浓絮。

昨日闲愁,今朝暗恨,似濛云惹雾。拈彩笔、亲制红词,有人怜赏心素。正沉沉、春深似海,低徊煞、年华金缕。作人间、病凤啼鸾,原输鸥鹭。

胭脂含怨,锦瑟生愁,怅春似逆旅。枉二十四番寒暖,次第催完,变了漫空,扑人花雨。钗寒珮瘦,红欹绛病,惺惺胡蝶谁家宿。况连天、香草崇兰渡。予怀渺渺,灵修尚隔中央,只恐弃我如土。

凌波袜懒,绣线裙鬆,换吴棉白苧。为一种、心情无奈,断送韶颜,憔悴而今,劝君休舞。浑都不管,愁侬怨汝。灵犀一寸分明见,更无须、弄入瑶琴柱。纱窗日落无人,独倚黄昏,有谁省否。

菩萨蛮

吴棉一幅单鸳被,沉沉和雾和香睡。花气湿银屏,红窗斜月明。

玉栏干畔路,晓梦无寻处。梦醒转沉吟,花寒恐不禁。

临江仙

一角红窗低嵌月,矮屏山蹙罗纹。梨花情性怕黄昏。泪怜银蜡浅,心比玉炉温。

底事雏鬘憨不醒,冬冬虯箭宵分。起来亲手放帘痕。春空凉似水,西北的娇云。

酒渴思茶交午饭,沉烟闲拨钗梁。小梅花盒教添香。填词浑已懒,何况脱衣裳。

才把梦儿牢捉住,无端又著思量。十分情愿是回肠。欲抛抛不得,攲枕数鸳鸯。

浣溪沙

香雾无情作薄寒,银灯吹处气如兰,凭肩人爱夜阑珊。

花语绿窗凉月听,云欹文枕画鸾看,钏声微戛梦儿难。

凤胫灯青香篆寒,寻思脉脉未成眠,欹鬟沉坐溜犀钿。

一帧梅花红似酒,半庭春月暖于烟,红栏干外夜阑珊。

梦行云

晓帏怯春冷,重帘下,眠未醒。休翻翠被,恐教人惊省。一枝艳艳文窗外,梨花凉弄影。

唾华襟上,啼红枕上,悲欢事,留浅印。娇柔无语,倩人探心性。十分打叠情怀起,怕花愁月病。

洞仙歌

轻寒漠漠,又杏天天气,卸了吴棉薄纨腻。把花魂细绾,月梦低敲,闲谱得、十叠新词堪记。

番番圆艳约,春事迷人,絮影风光太消碎。小病不胜春,嫩想秾愁,拚略受、情多风味。又银烛传来劝笺愁,看比玉能红,比箫能脆。

导引曲

无情绪,无情绪,寂寞掩重门。银蜡心多才有泪,宝香字断更无痕。梨花浸黄昏。

空相忆,空相忆,庭院四更天。怊怅绿梅花下路,半襟斜月不知寒。凤屧过栏干。

玉联环影

胧月魂傍花阴立。红泪留痕,一片花枝湿。袖儿寒,佩儿寒,依旧五更风急吹残。

南歌子

香雾漫空湿,珠帘窣地横。云围月拥见卿卿。受尽轻怜、痛惜不分明。

红泪弹前恨,心香警旧盟。瑶华密帐絮三生。怊怅五更风急、断魂惊。

桂殿秋·六月九日夜梦至一区云廊木秀水殿荷香风烟郁深金碧嵯丽时也方夜月光吞吐,百步外盪非气之空濛都为一碧散清景而离合不知几重一人告予此光明殿也醒而忆之为赋两解。

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窅四无邻。九霄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

惊觉后,月华浓,天风已度五更钟。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几万重。

忆瑶姬

唳鹤吟鸾,悄千门万户,夜静尘寰。玉京宫殿杳,怅九霄仙佩,不下云軿。今年小谪,知自何年。消尽炼琼颜。料素娥、今夕无人问,裙袂生寒。

定万古、身对晶盘,敛庄严宝相,独坐婵媛。幽怀知有恨,恨玉笙吹彻,彻骨难眠。双成问讯,青女凭肩。瑶华筵宴罢,长风起、吹堕离愁到世间。

梦玉人引

一箫吹。琼栏月暖锦云飞。十丈银河,挽来注向灵扉。月殿霞窗,动春空、仙籁参差。报道双成,乍褰了罗帏。

陡然闻得,青凤下西池。奏记帘前,佩环听处依稀。不是人间话,何缘世上知。梦回处,摘春星、满把累累。

意难忘

凉月珊珊,伴兰心玉性,试语还难。秋花分小影,秀句写冰纨。眉意浅,佩声残,有珍重千般。略逗伊,隐花裙上,竹呈斑斑。

知音何苦轻瞒。者温存隐秀,慧思华年。明明通尔汝,瑟瑟数悲欢。携手际,试颦间,是意暖神寒。玉漏沉,芙蓉睡也,重靠阑干。

丑奴儿令

鸾笺偷写伊名字。琴语依稀。筝语依稀。花影无媒忽进帏。

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搯也凄迷,梦向楼心灯火归。

凤栖梧

谁边庭院谁边宅。往事谁边。空际层层叠。坐暖一方屏底月,背人蜡影幢幢灭。

万种温黁何用觅。枕上逃禅,遣却心头忆。禅战愁心无气力,自家料理回肠直。

右无著词一卷,始名红禅词,凡九十二阕,壬午春,选录四十五首,癸未夏付刊。

怀人馆词

台城路·送姚怡云之江南

平生未信江南好,输君者番归去。明月扬州,古来英丽,端合仙才人在。俊游目许,有载酒词场,吹箫仙侣。艳想秾愁,一齐翻入四红谱。

西风吟绪正苦,又牵情冶柳,离恨千缕。瘦砚敲霜,古笺啼月,真个销凝无主。相思怨汝,教独自凭楼,冷吟谁语。一掬芙蓉,送君肠断句。

鹊桥仙·同袁兰村汪宜伯小憩僧寺,宜伯制金缕曲见示,有望南天倚门人老敢云披薙之句,余惊其心之多感,而又喜其词之正也,倚此慰之。

飘零也定,清狂也定,莫是前生计左。才人老去例逃禅,问割到、慈恩真个。

吟诗也要,从军也要,何处宗风香火。少年三五等闲看,算谁更、惊心似我。

浪淘沙·有寄

别梦醒天涯,怊怅年华。怀人无奈碧云遮。我自低迷思锦瑟,谁怨琵琶。

小字记休差,年经些些。苏州花月是儿家。紫杜红兰闲搯遍,何处蘋花。

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

去日一以驶,来日故应难。故人天末不见,使我思华年。结客五陵英少,脱手黄金一笑,霹雳应弓弦。意气渺非昔,行役亦云艰。

湖海事,感尘梦,变朱颜。空留一剑知己,夜夜铁花寒。更说风流小宋,凄绝白杨荒草,谁哭墓门田。游侣半生死,想见涕潺湲。(谓严江宋先生)

又·辛未六月二日风雨,竟昼检视败簏中严江宋先生遗墨,满眼凄然,赋此解。

风雨飒然至,竟日作清寒。我思芳草不见,忽忽感年华。忆昔追随日久,镇把心魂相守,灯火四更天。高唱夜乌起,当作古人看。

一枝榻,一炉茗,宛当前。几声草草休送,万古遂茫然。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迹太辛酸。一掬大招泪,洒向暮云间。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瑶台第一层·某侍卫出所撰王孙传见示,爱其颇有汉晋人小说风味,属予为之引,因填一词,括之戏侑稗家之言。

无分同生偏共死,天长恨较长。风灾不到,月明难晓,昙誓天旁。偶然沦谪处,感俊语、小玉聪狂。人间世,便居然愿作,长命鸳鸯。

幽香。兰言半枕,欢期抵过八千场。今生已矣,玉钗鬟卸,翠钏肌凉。赖红巾入梦,梦说别有仙乡。渺何方。向琼楼翠宇,万古携将。

行香子·道中书怀与汪宜伯

跨上征鞍,红豆抛残。有何人、来问萧寒。昨宵梦裏,犹在长安,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红楼隔雾,珠帘卷月,负欢场、词笔阑珊,别来几日,且劝加餐。恐万言书,千金剑,一身难。

(初相见蒙填词见贻,有万言奏赋,千金结客二语。)

醉太平·道中作

鞍停辔停,云行树行,东风昨夜吹魂。过青山万痕。

春浓梦沉,愁多酒醒,一天飞絮愔愔,搅离怀碎生。

唐多令·道中书怀

二十五长亭,垂杨照眼青。付春风、短梦零星。斜倚雕鞍无气力,浑不似,俊游人。

春意太憨生,春愁唤不醒。负华年、谁更怜卿。惟有填词情思好,无恙也,此花身。

浪淘沙·舟中夜起

幽梦四更醒,欸乃声停。吴天月落半江阴。蓦地横吹三孔笛,聘取湘灵。

螺髻锁娉婷,烟雾青青。看他潮长又潮平。香草美人吟未了,防有蛟听。

菩萨蛮·效蕃锦集

娇鬟堆枕钗横凤。(冯延巳)青春酒压杨花梦。(戎昱)翠被夜徒熏。(庾丹)娇郎痴若云。(李商隐)

波痕空映袜。(李商隐)艳净如笼月。(元稹)明月上春期。(无名氏)轻红擘荔枝。(杜甫)

蝶恋花

酒压春愁春卷絮。燕子归来,苦说年华误。半晌怀人搔首佇。落梅风急闲庭暮。

辛苦痴怀何用诉。曲曲香痕,曲到无凭据。安顿惜花心事处。谢他昨夜风和雨。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

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露寒花重,愁多指涩,酒醒人远。蓦听离鸾,旋来泣凤,累人猜遍。有相思两字,呼之欲出,秋意裂,冰纹断。

两下衷情低按,者沉吟、偿他凄怨。分明不是,山衙水叠,几痕纱幔。六曲春星,二分明月,可怜齐转。把芳心整起,兜衾傍枕,倘能寻见。

高阳台

南国伤谗,西洲怨别,泪痕淹透重衾。一笛飞来,关山何处秋声。秋花绕帐瞢腾卧,醒来时、芳讯微闻。费猜寻、乍道兰奴,气息氛氲。

多愁公子新来瘦,也何曾狂醉,绝不闲吟。璧月三圆,江南消息沉沉。魂消心死都无法,有何人、来慰登临。劝西风、将就些些,莫便秋深。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漠漠春芜芜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鹊桥仙·种红梅一株于竹下赋此

文窗一碧,萧萧相倚,静袅茶烟一炷。箨龙昨夜叫秋空,似怨道、天寒如许。

安排疏密,商量肥瘦,自劚苔痕辛苦。从今翠袖不孤清,特著个、红妆伴汝。

金缕曲·沈虹桥广文小像题词

老矣东阳沈。算平生、征歌说剑,十分疏俊。太华秋高攀云上,百首淋浪诗兴。有多少、唐愁汉恨。忽地须弥藏芥裏,取一痕、瘦石摩挲认。颠岂敢,癖差近。(沈游陕诗极工,性好石砚,图中列大砚九,小砚十,有三深衣兀坐,非复跃马华山时豪态矣。)

伊余顽质君休问。小年来、光芒万丈,被他磨尽。愧煞平原佳公子,骏马名姝投赠。只东抹、西塗还肯。两载云萍交谊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他日展,寄芳讯。

摸鱼儿·乙亥六月留别新安作

者溟濛、江云岳雨,是谁招我来住。空桑三宿犹生恋,何况三年吟绪。来又去。可题遍、莲花六六峰头路。幽怀更苦。问官阁梅花,谁家公子,来咏断魂句。(郡斋梅花三十树,皆余手植)

眠餐好,多谢濒行嘱咐。吾家有妹工赋。相思咫尺江关耳,切莫悲欢自诉。君信否。只我已年来、习气消花絮。词章不作。倘绝业成时,年华尚早,听我壮哉语。(予有妹嫁新安)

卖花声·舟过白门有纪

帆饱秣陵烟,回首依然,红墙西去小长干。好个当垆人十五,春满垆边。

如此六朝山,消此鸦鬟,雨花云叶太阑珊。百里江声流梦去,重到何年。

百字令·苏州晤归夫人佩珊索题其集

扬帆十日,正天风、吹绿江南万树。遥望灵岩山下气,识有仙才人住。一代词清,十年心折,闺阁无前古。兰霏玉映,风神消我尘土。

人生才命相妨,男儿女士,历历俱堪数。眼底云萍才合处,又道伤心羁旅。(夫人频年客苏州颇抱身世之感)南国评花,西洲吊旧,东海趋庭去。(予小子住段氏枝园将之海上省侍故及之)红妆白也,逢人夸说亲睹。(夫人适李有女青莲之目)

摸鱼儿·钮布衣话东西两湖洞庭之胜并出示山中探梅卷子因题

数东南、千岩万壑,君家第一奇秀。雪消缥缈峰峦下,闲锁春寒十亩。春乍漏。有樵笛来时、报道燕支透。花肥雪瘦。向寂寂空青,潺潺古碧,铁榦夜龙吼。

幽人喜,扶杖欣然而走。酒神今日完否。山妻妆罢浑无事,供佛瓶中空久。枝在手,好赠芦帘、纸阁归来守。寒图写就。看画稿奴偷,词腔婢倚,清梦不僝僽。

减兰·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裏。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长相思

海棠丝,杨柳丝,小别风丝雨也丝,春愁乱几丝。

早寒时,暮寒时,江上春潮平岸时,谢庭书到时。

满江红·代家大人题苏刑部塞山奉使卷子

草白云黄,壁立起、塞山青陡。谁貌取、书生骨相,健儿身手。地拱龙兴犄角壮,时清鹭斥消烽久。仗征人,笛里叫春回,歌杨柳。

飞鸿去,泥踪旧。奇文在,佳儿守。问摩挲三五,龙泉存否。我亦高秋三扈跸,穹庐落日鞭丝骤,对西风,挂起北征图,沾双袖。(苏已逝世七年哲嗣索题)

台城路·女郎有字翠生者,酒座中有摧抑不得志之色,赋此宠之。

城西一角临官柳,阴阴画楼低护。冶叶倡条,年年惯见,露裏风中无数。谁家怨女,有一种工愁,天然眉妩。红烛欢场,惺忪敛袖镇无语。

相逢纵教迟暮,者春潮别馆,牢记迎汝。我亦频年,弹琴说剑,憔悴江东风雨。烦卿低诉。怕女伴回眸,晓人心绪。归去啼痕,夜灯瞧见否。

百字令·投袁大琴南

深情似海,问相逢初度,是何年纪。依约而今还记取,不是前生夙世。放学花前,题诗石上,春水园亭裏。逢君一笑,人间无此欢喜。(乃十二岁时情事)

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心头阁住,儿时那种情味。

金缕曲·赠李生

海上云萍遇。笑频年、开樽说剑,登楼选赋。十万狂花如梦寐,梦里花还如雾。问醒眼、看时何许。侬已独醒醒不惯,悔黄金、何不教歌舞。明月外,思清苦。

奇才未必天俱妒。只君家、通眉长爪,偶然仙去。花月湖山骄冶甚,一种三生谁付。只片语、告君休怒。收拾狂名须趁早,鬓星星、渐近中年路。容傍我,佛灯住。

虞美人·陆丈秀农杜绝人事,移居城东之一粟庵,暇日以绿绡梅花帐额索书,因题词其上。

江湖听雨归来客,手剪吴淞碧。笛声叫起倦魂时,飞过濛濛香雪一千枝。

少年多少熏兰麝,金凤钗梁挂。年来我但写莲经,要伴荒庵一粟夜灯青。

湘月/念奴娇·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两般春梦,橹声盪入云水。

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我又南行矣。笑今年、鸾飘凤泊,情怀何似。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裏。催客去,去如水。

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木叶怨,罢论起。(店壁上有“一骑南飞”四字,为满江红起句,成如千首名之曰:木叶词,一时和者甚众,故及之。)

湘月·甲戌春泛舟西湖赋此

湖云如梦,记前年此地,垂杨系马。一抹春山螺子黛,对我轻颦姚冶。苏小魂香,钱王气短,俊笔连朝写。乡邦如此,几人名姓传者。

平生沉俊如侬,前贤倘作,有臂和谁把。问取山灵浑不语,且自徘徊其下。幽草黏天,绿荫送客,冉冉将初夏。流光容易,暂时著意潇洒。

右怀人馆词一卷,原集凡九十阕,辛巳春日,选录三十二首,癸未六月付刊。

影事词

暗香·姑苏小泊作也,红烛寻春,乌篷梦雨,一时清事,是相见之始矣。

一帆冷雨,有吴宫秋柳,留客小住。笛裏逢人,仙样风神画中语。我是瑶华公子,从未识、露花风絮。但深情、一往如潮,愁绝不能赋。

花雾障眉妩。更明烛画桥,催打官鼓。琐窗朱户,一夜乌篷梦飞去。何日量珠愿了,月底共、商量箫谱。持半臂亲也来,忍寒对汝。

摸鱼儿·二月八日重见于红茶花下拟之明月入手彩云满怀

笑银釭、一花宵绽,当筵即事如许。我侬生小幽并住,悔不十年吴语。悬听取,未要量珠、双角山头路。生来蓬户,只阿母憨怜,年华娇长,寒暖仗郎护。

筝和笛,十载教他原误,人生百事辛苦。五侯门第非侬宅,剩可五湖同去。卿信否。便千万商量、千万依分付。花间好住。倘燕燕归来,红帘双捲,认我写诗处。

浪淘沙

云外起朱楼,缥缈清幽,笛声叫破五湖秋。整我图书三万轴,同上兰舟。

镜槛与香篝,雅憺温柔。替侬好好上帘钩。湖水湖风凉不管,看汝梳头。

洞仙歌·云缬鸾巢录别

高楼灯火,已四更天气,吴语喁喁也嫌碎。者新居颇好,旧恨堪销,壶漏尽,侬待整帆行矣。

从今梳洗罢,收拾筝箫,匀出工夫学书字。鸩鸟倘欺鸾,第一难防,须嘱咐、莺媒回避。只此际、萧郎放心行,向水驿寻灯,山程倚辔。

清平乐

人天辛苦,恩怨谁为主。几点枇杷花下雨,葬送一春心绪。

梦中月射啼痕,卷中灯灺诗痕。一样嫦娥瞧见,问他谁冷谁温。

万千名士,慰我伤谗意。怜我平生无好计,剑侠千年已矣。

西溪西去烟霞,茅庵小有梅花。绣佛长斋早早,忏渠燕子无家。

右影事词一卷,原集十九首,辛巳春,选录六首,癸未六月付刊。

小奢摩词

惜秋华·癸酉初秋,汪小竹水部斋中见秋花有感,一一赋之,凡七阕。弃稿败箧中已十一年矣。兹补存其三阕,以不没当年之幽绪云。

瑟瑟轻寒,正珠帘晓捲,秋心凄紧。瘦蝶不来,飘零一天宫粉。莫令真个敲残,留傍取、玉妆台近。窥镜乍无人,一笑平添幽韵。

芳讯寄应准。待穿来弱线,似玲珑情分。移凤褥,欹宝枕,露乾香润。秋人梦裏相逢,记欲堕、又还黏鬓。醒醒,海棠边、慰他凉靓。(右咏玉簪)

减兰

阑干斜倚,碧琉璃样轻花缀。惨绿模糊,瑟瑟凉痕欲晕初。

秋期此度,秋星淡到无寻处。宿露休搓,恐是天孙别泪多。(右咏牵牛)

露华

一痕轻软。受尽日沉沉,禅榻香满。别样珑鬆,小擘露华犹泫。斜排玉柱停匀,握处兜罗难辨。幽佳地,龙涎罢烧,银叶微暖。

空空妙手亲按。是金粟如来,好相曾现。祇树天花,一种庄严谁见。想因特地拈花,悟出真如不染。维摩室,茶瓯经卷相伴。(右咏佛手)

湘月·朱纯子留宿钓鱼村,三日归后代柬乞梅花。

勾留几日,把六朝俊语,取次听熟。只说西洲清怨极,谁分者般秾福。北海琴尊,东山弦管,小部泠泠曲。昨宵梦裏,画屏犹自银烛。

别后小有清吟,都无狂醉,冷煞闲官阁。看取萧萧鸾尾影,翠袖天寒同宿。铁笛吹残,瑶笺谱剩,料得怜幽独。一枝赠我,安排早有金屋。

浣溪沙

春倦如云不自持。起书花叶畏人知。斜阳倭妥绣帘垂。

凤约倥偬难解恨,莺期懊恼莫填词。泪痕红上海棠枝。

以上五阕,皆从已删稿复录出,本在怀人馆卷中,今亦不复补入,遂录于近词之端,璱人自识。

卜算子

江上有高楼,可似湖楼迥。楼外文波曲曲通,不驻惊鸿影。

蘋叶弄斜晖,兰蕊彫明镜。剪尽秋花漠漠寒,人卧江南病。

洞仙歌

平生有恨,自酸酸楚楚。十五年来梦中绪。是纱衣天气,帘捲斜阳,相见了、有阵疏疏微雨。

临风针线净,爱惜馀明,抹丽鬟低倚当户。庭果熟枇杷,亲蘸糖霜,消受彻、甘凉心腑。索归去、依侬梦儿寻,怕不似儿时,那般庭宇。

高阳台

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侭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南浦·端阳前一日,伯恬填词题驿壁上,凄魂曼绝,余亦继声。

羌笛落花天,辦香鞯、两两愁人归去。连夜梦魂飞,飞不到、天堑东头烟树。空邮古戍,一灯败壁然诗句。不信黄尘消不尽,摘粉搓脂情绪。

登车切莫回头,怕回头还见,高城尺五。城裏正端阳,香车过、多少青红儿女。吟情太苦。归来未算年华误。一剑还君君莫问,换了江关词赋。

齐天乐·同年生冯晋渔海南人,曾两梦至江南之弇山,自言两度神游毫髪不异,出梦游弇山第五图乞题。予幼信转轮,长窥大乘,执鬼中讯巫阳,知其为元美后身矣。填此阕奉报,蹈绮语戒,虽未知后何如,要不免流转文字海也。

东塗西抹寻常有,精灵可怜如许。兜率天中,修罗海上,各是才人无数。魂兮记取,那半壁青山,我佣曾住。花月濛濛,魂来魂往定相遇。

多君今世相访,东南三百载,屈指吟侣,花叶书成,云萍影合,沟水无情流去。宾朋词赋,好换了青灯,戒钟悲鼓,翻遍华严,忏卿文字苦。

绮寮怨·江铁君近词有云:“细慧煎春,枯禅蠹梦,都付落叶哀吟。”读之潸然,因填此解,用宋人史邦卿韵。

一榻茶烟午寂,落花天易阴。何人向、花外吹箫,惹清梦、飞出幽林。江东俊游今倦,被怨曲、拨起情怎禁。种闲愁,容易生苗,怕红豆、绿芜春又深。

人去休操断琴。他生何许,此生有约难寻。烟锁登临。门巷昼沉沉。天涯美人憔悴,云水外、定伤心。伤心怕吟、要消遣除听、千偈音。

长相思·同年生冯晋渔少具慧根而不信经典,与予异也。尝有买宅洞庭,携鬟吹笛终焉之志,与予同也。软红十丈中尘福易易,恐践此约大难,两人者,日相揶揄。一日同过书肆,见旧册山水绝妙,晋渔购之归,乃莫釐石公图也。相对欷歔。予作此二词附册尾。既为祷祝之词,又以见山川清福亦须从修习而来,殆不可妄得也,借以勖之。

山溶溶,水溶溶。如梦如烟一万重,谁期觉后逢。

恨应同,誓应同。同礼心经同听钟,忏愁休更慵。

画楼高,画船摇。君领琵琶侬领箫,双鬓互见招。

茗能浇,药能烧。别有今生清课饶,它生要福销。

清平乐·以北平石墨数种拓寄顾涧蘋丈附以小词

黄尘扑面。寒了盟鸥愿。问我名场谁数见,冷抱寒陵一片。

别来容易经秋,吴天清梦悠悠。梦到一湾渔火,西山香雪归舟。(谓辛巳正月探梅之游)

卜算子

曾在曲阑干,瞥见纱裙傍。花影濛鬆细步回,月底帘钩上。

重到曲栏干,记起人模样。万劫千生再见难,小影心头葬。

丑奴儿令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

摸鱼儿·题顾树蘐桃叶归舟卷子时壬午闰春也

又漫天、飞花飞絮,一番春事无据。朝朝送客长亭岸,身似芦沟柳树。归计阻。但打叠吟魂、飞过黄河去。输君容与。者双髻吹笙,双声问字,双桨夜呼渡。

他生约,亦在五湖烟雨。笛床歌板何处。才人病后风情死,负了莫釐龙女。还肯否。重整顿清狂,也未年华暮。幽怀慢诉。要瀹茗烦他,舣舷待我,商略买山句。

清平乐·题胡鱼门居山卷子

东南词赋。屈指尊前数。雨打风吹潮捲去,依旧能狂只汝。

叩君画裏禅关,忆侬梦裏烟鬟。何日两枝玉笛,双双吹入春山。

百字令·蒋伯生得顾横波夫人小像蕲予曰君家物也为填一词

龙华刼换,问何人料理,断金零粉。五万春花如梦过,难遣些些春恨。(京师某家剧楼有楹帖一联,曰:“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礼部;五万春华如梦裏,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相传尚书作也。)帐亸春宵,枕欹红玉,中有沧桑影。定山堂畔,白头可照明镜。

记得肠断江南,花飞两岸,老去才还尽。何不绛云楼下去,同礼空王钟磬。(尚书与钱尚书同在秦淮口赋诗云:“杨柳花飞两岸春,行人愁似送行人。”一时传。)青史闲看,红妆浅拜,回护吾宗肯。漳江一传,心头蓦地来省。(忽忆黄石先生在秦淮之事,曲终及之。)

齐天乐·重晤宋于庭于都门酒半出高楼风雨卷子乞词见面殊不易易故多为私心祷祝之词且坚它年邻约非如图中荒寒本相矣。

相逢怕觅闲文字,替卿疗可春病。难道才人,风风雨雨,埋却半生幽恨。维摩消损,有如愿天花,泥人出定。一样中年,万千心绪待重整。

天涯此楼休问,一番枯寂后,须画金粉。红烛填词,青绫拥被,春雨劝伊同听。参禅也肯,笑有限狂名,忏来易尽。两幅青山,两家吟料井。(予亦有莫釐仙梦卷子乞题)

右近作小奢摩词一卷,本三十三阕,删存十五首,补入旧作,合为二十首,癸未六月付刊。

庚子雅词

好事近

兰桨昨同游,今日下楼无力。嗔我凌晨来早,道不曾将息。

欢容惨黛霎时并,此景最难得。别有神方持赠,为清明寒食。(末句乃谜语也。)

生查子

关了绿窗纱,鬆了湘裙钗。言病复言愁,絮絮云屏下。

我已厌言愁,不理伤心话。翻愿得娇嗔,故惹莺喉骂。

隔溪梅令·羽陵春晚画册

矮桃花压石玲珑。似巫峰。花底鞋儿、花外月如弓。入怀同不同。

郁金裙褶晚来鬆。倦临风。莫把胭脂,先染玉笙红。制愁词思慵。

丑奴儿令·将返羽陵别墅留别沧浪亭僧

赤栏桥外垂杨柳,似我秋心,一阵秋阴,槭槭萧萧秋便深。

佛箭容我摊经坐,细剔龛灯,多谢诗僧,明夜拏舟又羽陵。

人月圆

绿珠不爱珊瑚树,情愿故侯家。青门何有。几堆竹素,二顷梅花。

急须料理,成都贳酒,阳羡栽茶。甘心费尽,三生慧业,万古才华。

天仙子

古来情语爱迷离,恼煞王昌十五词。楚天云雨到今疑。铺玉版,捧红丝,删尽刘郎本事诗。

江城子·自题羽陵春晚画册改鬲溪梅令之作

假山修竹隐蒙茸。忒玲珑,似巫峰。竹外楼台,薄暝一重重。为数春星贪久立,苍藓上,印鞋弓。

留仙裙褶晚来鬆。落花风,去匆匆。先把胭脂,染得玉笙红。此夜酒边词笔健,银烛焰,吐如虹。

阮郎归·代某校书送某书记

碧桃花底醉春游。横波先自秋。明朝何况送兰舟。情多易注眸。

纨扇小,纻衣修。关山寸寸愁。今番嫩约怕沉浮,申江不许流

台城路·赋秣陵卧钟在城北鸡笼山之麓其重万钧不知何代物也

山陬法物千年在,牧儿叩之声死。谁信当年,楗槌一发,吼彻山河大地。幽光灵气,肯伺候梳妆,景阳宫裏。怕阅兴亡,何如移向草间置。

漫漫评尽今古,便汉家长乐,难寄身世。也称人间,帝王宫殿,也称斜阳萧寺。鲸鱼逝矣,竟一卧东南,万牛难起。笑煞铜仙,泪痕辞灞水。

鹊桥仙·秦淮有访

昨朝相见,浑如不见,鹦鹉催妆无力。香消茶熟等多时,才镜槛、回廊一瞥。

今朝不见,胜如重见,庭院暮寒时节。城闉灯火促归舟,露帘裏、惨红裙褶。

隔溪梅令·即景

林檎叶叶拂僧窗,闪青缸。墨菊如烟、淡与影儿双,吠星何处龙。

梦中词笔小琤瑽,寄吴艭。欲剪芙蓉、生恐负兰茳,不曾轻涉江。

好事近·行箧中有小像一幅以词为讚

三界最消魂,只有辩才天女。半世从无一句,是平常言语。

傥然生小在侯家,天意转孤负。作了槛花笼鹤,怎笑狂如许。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有以词来赆者,且促归期,良友多情,增我回肠盪气耳。

吴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羁旅。蜡屐寻山,黄泥封酒,小有逢迎今雨。怀沙辍赋,梦不到南州,邓林夸父。且逐寒潮,金阊一角饯秋去。

觉来谁与相遇。有卷中姚合。楼上孙楚。催我归舟,鸳鸯牒紧,莫恋闲鸥野鹭。青溪粥鼓,道来岁重寻,须携箫侣。多谢词仙,低回吟冶句。

应天长·移寓城北之四松庵,溪山幽绝,人迹罕至,晓起倚高阁赋此。

山僧许我移茶灶,不用当关仙鹤报。松杉杪,钟鱼杳,天际真人相揖笑。

梦回曾似到,记得卷中秋晓。(囊岁李成溪山秋晓图意境仿佛似之)我呑长虹一啸,吴天落月小。

点绛唇·补记四月之游

典却珠钗,高楼特启樱桃宴,江风吹楝,恰喜鲥鱼荐。

不许偎红,只许深杯劝。窗三面,推开一扇,故使雏鬟见。

好事近·补记仲夏情事

名俊出天然,字近曹娥碑格。何以报他纨扇,馈一筐梅实。

平江暮雨太酸生,江上黯行色。行过松陵古道,得断肠消息。

虞美人

高楼卜罢刍尼至,读我龙鸾字。门前青翰泊双双,怕见芙蓉未敢涉秋江。

今年青鬓搔逾短,那有忘忧馆。文君傥制白头吟,为报相如客里乏黄金。

丑奴儿令·答月坡半林订游

游踪廿五年前到,江也依稀,山也依稀,少壮沉雄心事违。

词人问我重来意,吟也凄迷,说也凄迷,载得齐梁夕照西。

定风波

燕子矶头擫笛吹,平明沉玉大王祠。无数峨眉深院裏。晏起。晓霜江上阿谁知。

山诡湖奔千万变。当面。身轻要唤鲤鱼骑。蓦地江妃催我去。飞渡。樽前说与定何时。

一痕沙·录言

东指羽陵山下。小有亭楼如画。松月夜窗虚。待卿居。

闲却调筝素手。只合替郎温酒。高阁佛灯青。替钞经。

菩萨蛮·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

文窗花雾凄然绿。侍儿不肯传银烛。楼外月昏黄,口脂闻暗香。

新来情性皱。未肯偎罗袖。此度袷衣单。蒙他讯晚寒。

减兰

鮆鱼桥下。片片桃花春已谢。不怨桥长。行近伊家土亦香。

茶瓯香炷。多谢小鬟传好语。昨夜罗帏。银烛花明蟢子飞。

贺新凉·侨寓吴下沧浪亭与王子梅诸君淡艺

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多谢江东风景好,依旧美人名士。有老衲、高谈奇字。使我吴天诗料阔,策蝌文、蜾扁三千事。古香馤,在肝肺。

一箫我漫游吴市。傍龛灯、来称教主,(与诸君谈艺子梅以教主目之)琉璃焰起。病蝶凉蝉狂不得,还许虎丘秋禊。看磨墨、人低双髻,绝胜山东驴子背,惨邮亭、麦饭黄沙裏。掷笔罢,傲吾子。

好事近·录言

细语道家常,生小不矜珠翠。他日郎家消受,愿青裙缟袂。

画梁燕子已无家,那有五侯第。等到岁寒时候,折黄梅簪髻。

小重山令

碧玉寒门产丽华,误随红叶去,到天涯。明珠一斛坐陪茶。容我见,容我饭胡麻。

倦返七香车,重寻吴苑柳、石湖花。今年愁到莫愁家。黄金少,典去玉鸦叉。

调笑

花下。花下。金碧朝阳亭榭。独游无味春时。恨煞佳人起迟。迟起。迟起。孤负江山清绮。

花月。花月。一片溶溶春阔。佳人情味瞢腾。翻爱罗帏拥灯。灯歇。灯歇。我向花阴独立。

烹茗。烹茗。闲数东南流品。美人俊辩风生。皮裏阳秋太明。皮裏。皮裏。流品如侬第几。

年纪。年纪。不比十三十四。乳名郑重曾探。眉样蹉跎未谙。眉样。眉样。难道峰青江上。

定风波二首

拟聘云英药杵回。思量一日万徘徊。毕竟尘中容不得。难说,风前挥泪谢鸾媒。

自古畸人多性癖。奇逸。云中仙鹤怎笼来。须信银屏金屋裏。一例。琪花不称槛前栽。

除是无愁与莫愁。一身孤注掷温柔。倘若有城还有国。愁绝。不能雄武不风流。

多谢兰言千百句。难据。羽陵词笔自今收。晚岁披猖终未肯。割忍。他生缥缈此生休。

卖花声·近世菊花粉红骇绿,无有东篱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词赏之。

我住秣陵西。怪鸟秋啼。也无墨客对挥犀。何处寻秋何处醉。小妹青溪。

寒菜两三畦。花不成蹊。折归灯下拌凄迷。忽忆青门人缟袂,淡墨曾题。

又·紫菊有近似墨菊者

谁砑九秋光。玉女玄霜。胭脂队裏铁为肠。闻道豪家开夜宴,肯唤秋娘。

秋味黯然长,不要秾香,纸屏六幅绘湘江。影忒似花花似影,小费评量。

清平乐·朱石梅以红梅四瓮赠行报谢即题其画册后

芙蓉老去,没个销魂处。今雨不来来旧雨,心与亭台俱古。

青溪一曲盘桓,粥鱼茶板荒寒。多谢画师慰我,红妆打桨同还。

南歌子·自题近词卷尾

灵鹊飞秋夕,香车驾暮烟。针儿七个尽情穿,略费玲珑、七孔藕心钱。

床上宜施宝,琴中替辨弦。七襄报我定何年。且喜南楼、好梦七分圆。

《 水 浒 传 》 与 英 雄 传 奇 小 说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民众被“逼上梁山,聚众造反”的故事,这一故事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小说中深刻揭示了皇权专制时代民众起义的社会根源,即官逼民反、乱自上作。“梁山聚义”最后受招安,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蕴涵。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在描写人物语言、行为、心理及环境方面,它都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故事源于北宋时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领,其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河北、山东一带。据《宋史》记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二年)“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宋)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宋史·侯蒙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海州知州张)叔夜使间者觇所向……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关于这次起义的史料记载不多,并且有互相矛盾之处,有的说这场起义遭到镇压后失败,有的说宋江投降后被杀,也有的说宋江接受招安后又参加了征讨方腊的起义。
关于宋江起义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了。宋末罗烨的《醉翁谈录》记录的话本中,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一望便知是演说孙立、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又据宋末元初人龚开说,宋江的故事早就见于街谈巷语,著名画家李嵩曾为他们画像。龚开本人小时就对他们十分钦仰,所以特意写了《宋江三十六人赞》。这个画赞不仅记下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并为他们一一写了赞语。
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中间也记载了宋江起义的故事。这一部分约有四千字,有如下条目:杨志等押花石纲违限配卫州、孙立等夺杨志往太行山落草、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张叔夜招宋江三十六将降,其中着重叙写的只有杨志卖刀、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件事,其他如受招安、征方腊,只是顺便提到,一笔带过。这些记述虽然非常简略,它对于《水浒传》创作的影响也远不如《三国志平话》之于《三国志演义》那样直接,但它描画出了宋江起义故事的初步线索,对于明了《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依然有着认识价值。
水浒人物和水浒故事也登上了元代的戏剧舞台。元代的水浒戏约有三十本左右,保存下来的只有几种,如《同乐院燕青博鱼》、《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等。有的剧本虽已亡佚,但从题目上可以想见它的大致内容,如《折担儿武松打虎》、《小李广大闹元宵夜》、《黑旋风乔断案》等。在这些剧目中,宋江起义的地点已定在梁山泊,参加起义的有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一百零八伙起义军,与后来的一百零八将数目相符。元人陆友有《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诗曰:“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官军追捕不敢前,悬赏招之使擒贼。……我尝舟过梁山泊,春水方生何渺漠!或云此是碣石村,至今闻之犹猇魄。”诗人将乘舟经过水泊梁山时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总之元代流行的水浒故事已经比较丰富,人物形象也比较鲜明突出。
在水浒故事酝酿与形成的宋元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昏暗,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痛苦不堪。因此,人们怀念这些“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汉,并通过对他们的想象、虚构、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故事更为丰富充实,这些都为作家的创作准备了条件。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学术界见解不一。明、清记载有说《水浒传》是罗贯中编撰的(郎瑛:《七修类稿》),有说是施耐庵编撰的(胡应麟说),有说是施、罗二人共同编撰的(施耐庵写定前七十回,罗贯中续作后五十回),也有学者认为施、罗皆为假托之名,作者别有一人。由于古籍的记载纷纭错杂,学者是是非非,所以难下一个肯定不二的判断。据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本”即“真本”)。现存最古又较完整的“嘉靖本”也写明“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人胡应麟《庄岳委谈》下则云“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流行”(钱塘、武林,皆指杭州)。据此推测,《水浒传》可能是由杭州人施耐庵在宋元话本、戏剧基础上创作出初稿,又经罗贯中补充、整理而成的。
施耐庵的生平经历,没有具体而又可靠的史料记载。学者发现明人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二七载录有施耐庵的《水浒传自序》,题下注明“元施伯雨”四字,据此推断施耐庵其人,本名伯雨,“疑《水浒传》七十一卷本的著作权当属施伯雨(施耐庵),而一百卷本或系罗贯中在施氏七十一卷本基础上重新编次而成”(参见石观海主编《中国文学简史》第八章)。又有人认为施耐庵即元末明初戏曲家施惠,他大致与罗贯中同时或稍早,生活在元明易代之际,得以亲眼目睹过元末社会农民起义的大动荡与大风暴,《水浒传》便以此为背景而创作的。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江苏兴化县陆续发现一批记载有施耐庵家世及生平的资料,学术界对其真伪认识不一致,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证实。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据记载,最早有一种二十卷的《水浒传》,回目可能为单句,是施耐庵、罗贯中的原本,但此本至今未见。传世的本子主要有三种:一是百回本,所能见到的最早刻本就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百回本,其中有宋江受招安以后征辽、征方腊的内容。二是一百二十回本。它在百回本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征田虎、王庆的内容,其他则与百回本相同。三是金圣叹腰斩后的七十回本。这种本子将原来的第一回改为“楔子”,将七十一回后受招安、征方腊的内容统统砍掉,而另外添上了一个卢俊义“惊噩梦”作为结局。在这三种本子中,百回本是最接近施耐庵初创、罗贯中补充整理原貌的本子。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成就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聚义、武装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形象的笔墨,描写了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由酝酿、发生、壮大以至失败的全过程。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在于它不仅尖锐地揭露了皇权政治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揭示出民众武装反抗官府斗争的社会根源,还以同情与赞美的笔调,描写了广大百姓冲破黑幕、反抗邪恶的暴动,塑造了一组草莽英雄的形象。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这是一个昏暗腐朽的年代。当时朝廷不明,天子昏昧,奸臣弄权,天下大乱,民众走投无路,被迫逼上梁山。小说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贪婪与残暴。大名府梁中书献给蔡京的生日礼物,一次就有金银珠宝十万贯之多,官员的聚敛、剥削的残酷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相互勾结、串通一气的恶势力上下构成残害百姓的罗网。在朝中,有蔡京、童贯、高俅、杨戬一帮权奸;在都府,有他们的亲属朋党把持一方,欺压百姓。比如高唐州知府高廉,是高俅的堂兄弟;江州知府蔡得章,是蔡京的儿子;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是蔡京的女婿;华州贺太守,是蔡京的门人。他们有恃无恐,在地方大肆搜刮民财,残害百姓,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在他们手下,又有陆谦、黄文炳之流助纣为虐,更有“镇关西”郑屠、地痞西门庆、土豪毛太公、祝朝奉、曾长者等恶霸,欺压着善良的人们。
“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恶势力的猖獗,激起了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宋徽宗重用小人,高俅欺负善类,说明一切动乱的根源都来自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荒淫。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是书中流露出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小说描写了不同身份地位、经历遭际、文化教养的人们在走投无路之下,纷纷被逼上梁山的真实人生历程。这里包括拥有“誓书铁券”的世袭贵族,有禁军教头,有军事将领,有政府官吏,有教书先生,有渔夫猎户。大家都从切身的遭遇中,感受到社会的不公正,因而共同加入到梁山聚义的行列中。小说所写林冲、武松、解珍、解宝的故事,尤其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林冲本来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优裕富足的生活,然而他的妻子遭调戏,本人被暗算,一个美满的家庭被破坏,高俅、高衙内等人还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无奈,只得造反。武松的亲哥哥被人毒死,官府贪赃枉法,他杀死仇人、为兄长报仇,同样无路可走。毛太公强占了解珍、解宝猎获的老虎,反诬陷对方“混赖大虫,各执钢叉,因而抢掳财物”,解珍、解宝被关进大牢,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共同的反抗都是官府、恶霸逼出来的,是专制体制必然造成的恶果。
书中还有一类英雄人物,他们参加聚义的直接原因不是由于个人遭受迫害,而是黑暗现实激发出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反抗,如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李逵等。晁盖是郓城县的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是一个“天下闻名的义士好汉”。他所领导的智取生辰纲,是游民式的劫取钱财,也是对官府的挑战与反抗。晁盖等人反复强调,他们劫取的是一笔“不义之财”。在黄泥冈上白日鼠白胜唱了一首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山歌所揭示的贫富对立,恰好为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作了一个注解。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具有种种优秀的品质。尽管他们出身各别,性格有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正直、善良、勇敢。他们仗义疏财、不计利害,除暴安良、不顾生死,反映了下层普通百姓的意志与愿望。他们由单个的复仇反抗,发展为各路英雄的“聚义”,从一般的占山落草,到提出“打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口号,显示了这支队伍日益壮大,并且趋于成熟。书中还写到了农民造反领袖们朦胧的社会理想,这是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这里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猎户渔人,大家都哥弟相称,不分贵贱;也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叔侄郎舅、主人仆隶以及过去的冤家对头,都一样欢乐相处,不问亲疏。人们的性格“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互不相妨,自由发展。人们的才能偏长也能发挥,各得其所,一百零八位好汉“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显然,这种理想有着乌托邦的色彩,但它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批判,它是农民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聚义最后归于失败,《水浒传》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后,这支起义军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以后又参加了朝廷征辽、打方腊的战役。最后,卢俊义为高俅、杨戬所害,酒后失足落水而死。宋江饮了“御赐毒酒”,又恐李逵日后怀有异心,也招他来服了毒酒,结果二人俱死。吴用、花荣赶到,“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死”。小说最后有两句诗道:“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表现了作者对水浒英雄悲剧命运的不平与抗议。
宋江的军队最后受了朝廷招安。从历史上看,广大的普通民众对于那些直接欺压剥削人民的地主恶霸、贪官污吏是痛恨的,而对于皇帝则抱有幻想。人们认为皇帝总是圣明的,并且真诚地拥护好皇帝。即使是劳动人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有时也并不例外。第十九回中阮小五有一段唱词:“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杀尽贪官酷吏,忠于赵宋皇帝,这就是阮小五的思想倾向。曾经提出杀到东京、夺了皇位的李逵,他的理想不过是让晁盖、宋江当皇帝罢了。所以,忠于皇帝是一种特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思潮,受招安是这种思潮的一种自然的体现。还应该看到,招安结局与宋元两代的社会状况也有关系,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因而人们希望各路起义军归顺汉民族的政权,共同抵御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压迫。这是产生受招安结局的历史背景。
书中的宋江是一个复杂的悲剧性人物。从宋江的身上,可以看到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是重义,平生好结识江湖好汉,能“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对于黑暗现实有着反抗性的一面。二是忠君,幻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因而又有着妥协性的一面。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他认为犯了弥天大罪,同时又舍着性命去通风报信。他一方面与梁山好汉联系密切,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上梁山;被迫上梁山后,他带领起义军打了几次大仗,为梁山起义军的壮大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顺朝廷受招安;甚至在临死前,因为怕李逵再度造反,还亲自将李逵毒死。对于梁山起义的悲惨结局,宋江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书中第一百回中,宋江曾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种对宋江的描写是真实的,宋江的形象反映了下层文人在专制政权之下的两难处境,体制与文化的尴尬撕裂了宋江的人格,酿成了他的悲剧命运。与此同时,小说又真实地描写了起义军内部对招安的抵制和招安后的悲剧下场,客观上包含着对受招安的批判。宋江成为了《水浒传》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在后代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蕴涵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它描写一百零八个起义军首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形象鲜明,互不雷同,其中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杨志、三阮、吴用、宋江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浒传》塑造人物有一个特点,即形象地再现人物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人物的身世、经历、遭遇来展现他的精神性格与思想情感,因而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合情合理。从参加梁山聚义的过程来看,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上梁山,是因为一再地受到迫害、无路可走;渔民出身的阮氏三兄弟上梁山,则是向往已久的事情;李逵听说要上梁山,就先跳了起来,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便罢!”相形之下,宋江上梁山就要困难得多:杀阎婆惜后,他没有上梁山;大闹清风寨后,在上梁山途中又中路离去;刺配江州时,还说上了梁山就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的不忠不孝之人;一直到在江州吟了反诗,众好汉劫了法场之后,他才说“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这些不同的表现,显然与他们所受的文化教养,与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故事的发展进程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在人物的行为、语言中描画人物的神态,是《水浒传》的又一显明特征。书中很少对人物作平面描述,而是让人物行动起来,以表现其个性情感。如小说中鲁智深出场是在渭州茶坊里,这时他的为人品行如何,书中并未介绍。等到书中写他仗义救助金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五台山闹禅堂,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此时他粗豪勇猛、见义勇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尤为可贵的是,《水浒传》还善于在故事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变化,林冲就是一例。小说开始时,林冲的妻子遭到高衙内调戏时,林冲赶到跟前,待举拳要打,因见是高太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乃至他遭陷害刺配沧州,又深恐耽误了妻子的青春,情愿写下休书。押解沧州途中,他对公人董超、薛霸卑声下气、百般忍耐。两个公人要结果他的性命,他只是泪如雨下地哀求。而当鲁智深抡起禅杖要打两个公人时,林冲又替他们求情。至此,林冲的性格表现一直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然而,当他在沧州牢城营前茶酒店,听到陆谦等人前来暗算他的消息时,他的性格开始转变了。他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而在山神庙前杀掉仇人后,他的性格更发生了质的变化:忍让到无可忍让,便变为复仇;委曲仍免不了受迫害,于是变为强悍。后来他火并王伦,表现得那么坚定刚直;攻打高唐州时,他在阵前对高廉骂道:“你这个害民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这时的林冲,与小说开始见高衙内“先自手软”时,简直判若两人了。
《水浒传》刻画人物的技巧也是高超的。它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一个场面、一个事件,展现人物的特定形象特征。在写武松打虎时,它多次提到了武松随身携带的哨棒。在与猛虎格斗的紧急关头,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这一段细节描写真实自然,而又出人意料。失手打折哨棒,使武松只得徒手与猛虎搏斗,这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契机。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水浒传》中也不乏传神之笔。如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郑屠,他不是感到害怕,也不因此后悔,而是想到“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打死了人而只想到坐牢“没人送饭”,他的粗豪而又纯朴的形象便凸显了出来。武松在景阳冈前客店里喝了十八碗酒,后又不听店主人的劝阻,独身过冈。当他在大松树上看到告示时,他想到“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后来看到有县府印信的榜文,才知真的有虎。这时欲待回去,又想到:“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后来又自言自语地说:“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几段心理描写传达出武松勇武自信、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叙述故事、描绘人物时,《水浒传》还时常对比地写不同人物的行为语言,以显现各自的个性特征。如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妻子,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权且让他这一次。”鲁智深却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两相对照,性格都很鲜明。又如宋江在菊花会上作《满江红》词盼望招安,武松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而李逵则睁圆怪眼,一脚把桌子踢起,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而行为、语言各不相同。
由于《水浒传》是在民间流传的单个英雄人物故事的基础上,经过作家联缀加工而成的,因此它在结构上也有特点。它的前半部基本上是由互相衔接又相对独立的一组英雄传奇故事组成,许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世的人被逼上梁山,就像丛丛野火汇成了燎原之势。这种结构是适合于表现它的主题的。前半部的有些章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景阳冈武松打虎》等,均可独立成篇。在各路英雄聚义梁山以后,小说描写了起义军几次大的军事行动,故事采取了单线发展的形式。从总体上看,它反映了这场起义的酝酿、发生、发展以至失败的全过程,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
《水浒传》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富有变化,而不显得呆板。李逵与鲁智深都禀性粗豪,而鲁智深救金翠莲时,能用心计及时脱身;救林冲时,则一直尾随到野猪林再下手,表现得粗中有细。李逵则不同,在江州劫法场时,他脱得赤条条的,大吼一声,抡起两把板斧,不问军官百姓,一味地砍将来,表现得野蛮与暴力。林冲是军官出身被逼上梁山的,杨志也是军官出身被逼上梁山的。林冲上梁山是因为受侮辱、受迫害,是对邪恶势力的反抗。杨志上梁山则是因为做制使时失陷了花石纲,做提辖时又丢失了生辰纲,无可奈何只得上山。二人的经历、性格都显出差异性。武松打虎,李逵也打虎,情节却完全不相雷同。
《水浒传》有着很高的语言技巧。它以生动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经过锤炼加工,形成洗练、明快、准确、通俗的语言特点。它能用十分简洁的文字,传达出事物的神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道:当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又写道:“(林冲)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用语简洁如画,能够唤起人们真实的生活感受。
《水浒传》描写人物动作极为生动形象。小说第二十三回写景阳冈武松打虎,层次分明:先是老虎猛扑过来,武松闪在老虎背后;接着老虎把腰胯一掀,武松又躲过一边;那猛虎倒竖起铁棒似的虎尾一剪,武松却又闪身躲到一旁。这些,给人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之感。小说第三回描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文笔幽默又层次分明:第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眉梢上,“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拳打得郑屠“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动弹不得”,“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因为鲁智深打的是坏人,所以书中尽量渲染,有声有色,写得很风趣。通过挨打人的感受:鼻子里酸咸苦辣,眼前各种颜色乱闪,耳边各种声音乱响,写出了鲁智深的武力超群。书中的人物对话尤显个性化,它运用了不少民间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特定人物的口头禅,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情、气质,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例子。它通过人物的眼睛去看自然风物,通过对话来介绍人物,让人物与情节融为一体,这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
作为一部表现民众自发反抗皇权专制制度及其悲剧结局的长篇通俗小说,《水浒传》为人们认识与反思历史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与教训。梁山聚义的首领们虽然表现出许多传统的优秀美德,与此同时他们身上也染有一些恶劣习气。小说中用欣赏而不是批判的笔触描写了梁山首领某些残暴无道的行为,如第十一回写梁山首领朱贵(“地囚星旱地忽律”)奉山寨寨主之命,以开酒店为名,遇到客商“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将精肉片为羓子,肥肉煎油点灯”。第二十七回又描写了母夜叉孙二娘在孟州道十字坡开酒店,“只等客商过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作黄牛肉卖,零碎小肉作馅子,包馒头”,武松到她的“人肉作坊”里看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第三十六回又描写揭阳岭李立(“地奴星催命判官”)借开酒店专门谋财害命。这些作为虽然真实可信,但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容忍的罪恶勾当。书中又有些血腥、恐怖手段的描写,比如第四十一回描写江州黄文炳被俘后,晁盖、宋江、李逵等人烧烤黄文炳来下酒,小说中描写李逵拿起尖刀,“(将黄文炳)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而黄文炳的身份只是个“在闲通判”,是个“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偏窄,只要嫉贤妒能”,在蔡九知府面前说过宋江的坏话。李逵的这种崇尚暴力的心理冲动与他对宋江始终不改的心理依附,构成了他这个出身于农村底层社会的人人格个性的“一体两面”,寓意极为深刻。小说还写“众多好汉看割了黄文炳,都来草堂上与宋江贺喜”,作者显然认同这种基于复仇动机的虐杀,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失误。至于小说中写梁山首领滥用暴力、残杀无辜,例证更多,如第三十一回写武松杀了他的仇人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还顺便杀了张都监的全家,连马夫、丫环、女眷、歌女都不肯放过。第四十一回写“晁盖、宋江等呐声喊,杀将入去,众好汉亦各动手,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第四十六回写拼命三郎石秀杀了海和尚、胡头陀之后,又与杨雄一起杀了潘巧云与丫头迎儿。梁山首领总是一怒之下便动手杀人,不问其罪错是否该杀,动辄灭门,不留一个活口,其中许多被杀者是普通百姓,包括老人、妇女、丫环等弱者。尤其恶劣的是,第三十四回描写宋江等人为了迫使“霹雳火”秦明入伙,竟然派人穿戴了秦明的衣甲、头盔,放火烧掉百姓的房屋,“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以断绝秦明的归路。宋江的这一诡计害得秦明的妻小全家被杀,宋江对此竟毫无悔意,反而说道:“不恁地时,兄长如何肯死心塌地?若是没了嫂嫂夫人,宋江恰知得花知寨有一妹,甚是贤慧,宋江情愿主婚,陪备财礼,与总管为室如何?”这种居心不良,为了达到目的而将众多无辜百姓(包括秦明的妻小)的生命完全置之不顾,显然违背了正义与良知。小说中类似的描写实不足取,这些是它的败笔。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水浒传》对于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它成书不久,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文人的重视。李贽曾评点《水浒传》,称赞《水浒传》中的梁山首领为豪杰。他说:“武松一味刚直,那得不使人敬仰”;“黑旋风禀忠直之性,即一味莽撞,大有可用处,好打强人,最是快人”;“武松视虎如蚁,后来梁山一般好汉,视童、蔡辈为虎而冠者也,所以急欲以景阳几拳与之”。胡应麟称它“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清代金圣叹更将《水浒传》与《庄子》、《史记》并称,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因此“《水浒》胜似《史记》”。
《水浒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水浒传》的故事为各种文学样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被改编为戏剧、曲艺和其他艺术形式,几乎家喻户晓。明代李开先的《宝剑记》、陈与郊的《灵宝刀》、沈璟的《义侠记》、凌濛初的《宋公明闹元宵》等都从中撷取创作素材。《金瓶梅》则借用其中的人物与情节,创作出具有不同风格的长篇小说著作。其次,《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对于其他英雄传奇作品的创作显然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它的经验为后人所学习、借鉴和继承,成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水浒传》中蕴含的强烈的反抗精神也鼓舞着后世人民反专制、反暴政、反贪官的斗争。“逼上梁山”成了一个鲜明的战斗口号,像火炬一样照亮了人民反抗的道路。有的农民造反领袖以《水浒传》中的英雄自比,以“替天行道”相号召,有些农民军首领还从中学习用兵之道。同时,皇权专制统治者对它极为害怕和痛恨,视《水浒传》为“诲盗”,污蔑它妖言惑众、坏人心术,甚至编造谎言说因为写了《水浒传》,作者落得“三世子弟皆哑”的报应,还多次将之列为“禁书”,企图阻止其流通与传播。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成为该书研究中的一大公案。郑振铎发表于1929年的《水浒传的演化》中说:“(金圣叹)以他的无碍的辩才,强造了一部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出来。更不料他这一部'腰斩’的《水浒传》,却打倒了、淹没了流行于明代的繁本、简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余氏本、郭氏本……使世间不知有《水浒传》全书者几三百年。《水浒传》与金圣叹批评的七十回本,几乎结成一个名词。”这一论断稍嫌过分,因为并非“金本”问世,其他的《水浒传》版本都立即失传。但是清代《水浒传》的流行,由最初不同的版本并行于世,到后来金圣叹七十回本逐渐淘汰了其他版本,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金圣叹之“腰斩”《水浒传》,其原因非只一端:首先,是由于时局的变化,金圣叹不赞成聚众造反的行为,同时《水浒传》开始被官方列为禁书。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写道:“圣叹生在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班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得强盗是不能提倡的,是应该口诛笔伐的。”这既有金圣叹思想上的缘由,也是他对于现实的一种回应。其次,从文本上看,金圣叹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的古本,内容完整,精神聚集,此后则是后人的续本,实乃“狗尾续貂”。金圣叹在七十回本之末评说:“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这是文学上的原因。
明末崇祯年间,有书商(自称雄飞馆主人)将《水浒》、《三国》合为一书,命名为《合刻三国水浒英雄谱》,实际是关于《三国》、《水浒》故事最早的连环画册。书前有题晋江杨明琅所作《叙英雄谱》曰:“《水浒》、《三国》何以均谓之英雄也?曰《水浒》以其地见、《三国》以其时见也。夫时之与地者,英雄豪杰之士之所借以奋其毛翮、吐其眼眉,而后以发舒其荡旷无涯之奇,乃竟以此而谱英雄。”该叙文认为,《水浒》、《三国》中的英雄豪杰之士若是“遇得其时、而处得其地,则桃源之三结与五正之赓歌何以异?梁山一百八人与周庭师师济济何以异?”意思是说,《水浒》、《三国》中的英雄好汉若得其时其地,都可以成为朝廷的忠臣良将,这是在特定社会局势下形成的特定心态,所以当时的人们从聚义首领的行为中读出了“忠义报国”的内涵。该书的《水浒》故事包括“洪太尉误走妖魔”、“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等共计四十则,最后以“混江龙太湖小结义”、“张顺夜伏金山寺”、“张顺魂杀方天定”、“班师回朝”结束,可以从中窥见明末《水浒》故事的梗概。
《水浒传》的续书,首先要提到的是陈忱的《水浒后传》和天花藏主人的《后水浒传》。《水浒后传》产生于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天崩地解、改朝易代的时代。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起义被镇压后,起义军的余部参加了联明抗清的斗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水浒后传》,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感情与亡国之痛。作者陈忱,是明的遗民。明灭亡后,他隐居乡村。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迫害,他不得不多次迁移,过着“客到须藏草”、“四海永无家”的生活,最后贫病交加、穷饿而死。《水浒后传》写宋江等人死后,还活着的水浒英雄阮小七、李俊、孙新等三十多人再度起义,反抗官府的黑暗统治。书中还以愤激的笔调描写了北宋末年金人入侵之祸,写到沦陷区内“万户萧条、行人稀少、市肆不开、风景凄惨”的景象,写到百姓的苦难。书中指出满朝文武官僚在金兵南侵时“尽皆保命,眷恋妻子”,只有再度举义的水浒英雄们坚持勤王救国的抗金斗争。书中写李俊等人最后航海远去,开创基业,建立邦国。这些,都是明末清初社会现实斗争的曲折反映。
《后水浒传》的作者是青莲室主人,生平不详。他在这部书中描写水浒英雄含冤被屈而死后,在南宋初年重又投生。宋江转世为杨幺、卢俊义转世为王魔,他们“爱的是济困扶危,喜的是锄强去暴”,“见人不平,便愿相助;见人患难,便肯相扶”。他们集合了二十几个好汉,在洞庭湖一带掀起了反抗斗争。他们的斗争最后被镇压下去。这本书艺术上比较粗糙松散,比较《水浒后传》为次。
清朝道光年间,出现了一部设事立意与《水浒传》截然相反的小说《荡寇志》,又称《结水浒传》。这本书接在金圣叹七十回本之后,写一个有着“英雄手段”、“名将风流”的“辅国大将军”陈希真和他的独生女陈丽卿,他们配合官军,将梁山英雄全部剿杀。书中对那些臭名昭著的奸佞也安排了一个严厉的下场:高俅刺配沧州,被人所杀;高衙内为林冲活捉,被烹祭奠林冲的妻子;蔡京、童贯均被正法。全书以“荡寇”为标题,宗旨在于“尊朝廷以诛盗贼”,显然是为巩固皇权统治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荡寇志》的作者俞仲华,原名万春。他本人曾直接参加过镇压人民起义的活动。他写作这部小说,历时二十余年,其间三易其稿,完全是为了维护朝廷统治的需要,其政治倾向十分鲜明。
英雄传奇小说在《水浒传》问世之后,有了蓬勃的发展。以隋末群雄、唐代开国人物以及宋代抗敌将领为中心,出现了一批新的英雄人物与故事,其中《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简称《杨家府演义》)尤其具有典型性。据《宋史》记载,宋代杨业一门几代英勇抗敌,为国忘家,奋不顾身,形成了一个世代绵延的英雄家族群体。欧阳修《供备副使杨君墓志铭》赞云:“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南宋话本中有《杨令公》、《五郎为僧》,元明戏剧中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杨六郎私下三关》、《焦光赞活拿萧天佑》等。嘉靖年间,熊大木收集了这些传说故事,成《北宋志传》一书。熊大木,字钟谷,福建建阳人,是一家书坊的主人。他亲自撰写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故事多种。经他收集整理而成的《北宋志传》,使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杨家将故事初步定型。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民族矛盾突出、朝中邪恶势力陷害忠良,人们乃依据现实的感受不断地丰富、充实着杨家将的故事,以寄托情怀与理想。杨家将故事演变得更富于英雄传奇的色彩,情节的虚构、人物的塑造、细节的缘饰,使得它日益疏离了历史。这时在通俗文学领域出现了多部描述杨家将故事的小说作品,藉此表彰英烈,提倡舍身报国的精神。署名“秦淮墨客”校阅的《杨家府演义》共八卷,五十八回。校阅者在序中说:“丈夫泯泯而生,不若烈烈而死。故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后之无人。自(杨)令公以忠勇传家,嗣是而子继子、孙继孙,如(杨)六郎之两下三擒,(杨)文广之东除西荡。即妇人女子之流,无不摧强锋劲敌,以敌忾沙漠;怀赤心白意,以报效天子。云仍奕叶,世世相承。噫,则(杨)令公于是乎为不死!”钦仰之情,溢于言表!杨家将的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杨令公撞李陵碑、孟良盗马、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更是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十分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