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时节放风筝

 新用户0096fsbV 2022-04-07

大多数专家认为,在唐代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清明时因有寒食禁火的风俗,人们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开展打秋千、拔河、蹴鞠等娱乐活动,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喜闻乐见的放风筝。

风筝在古代被称为“纸鸢”“纸鹞”“鹞子”等,人们普遍地将风筝的发明权归于鲁班名下。早期的风筝多用于军事,像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车儿曾献计将诏书系在风筝上,招援军勤王救驾。“台城与援军信命久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chī),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资治通鉴》卷162

到五代时,风筝才得此称呼。“直到五代时候,有个名叫李邺的朝廷官员,他给放飞的纸鸢上绑了竹笛,竹笛在风中发出清脆的鸣音,远远听上去仿佛筝鸣一般。从此,'风筝’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高巍郝卫民主编《节令之美:中国人的节日与节气》)

到了宋代,风筝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品种增加,而且流传更为广泛,在民间已经普及成为老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有“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计,亦有专门”的文字,生动描绘了杭州少年放风筝的情形。

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古人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纸鸢,俗呼鹞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清﹞顾禄《清嘉录》)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遥遥望去,煞是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人们在清明时节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也是一种去疾纳福的活动。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或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描写:黛玉不忍将制作精美的风筝放掉,李纨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曹雪芹不仅将放风筝的习俗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他“为了救助他的好友于景廉,开始帮他设计风筝图样和画稿,帮助他渡过了生活的难关。此后曹雪芹编辑了一本有关残疾人的书《废艺斋集稿》。此书分八卷,其中在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把中国风筝从制作技法上分为了43种,并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出来,通俗易懂。曹雪芹根据北京的一种燕子设计了扎燕风筝,并把它人格化、家族化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肥燕喻男,瘦燕喻女,雏燕喻娃娃,比翼燕喻夫妻。今天,北京的扎燕已经成为中国风筝的象征。”(高巍郝卫民主编《节令之美:中国人的节日与节气》)

清明节风筝的习俗传至今日,辟邪去疾的意思逐渐淡漠。如今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放风筝不但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仍不失为一项老少咸宜、众人喜爱的娱乐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