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有为写了副8字婚联,众人不解,他各添上一笔,新娘羞红了脸

 雨夜听荷yu 2022-04-07

自古以来,“礼乐”二字不可或缺,除了君臣之礼和长辈之礼,婚丧嫁娶之事也有非常严格而复杂的礼仪,特别是新婚之喜。

新婚之喜之时礼仪众多,还要辅以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才算圆满。

在婚礼之前,古人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仪式流程,包括写聘书、下聘礼、接新娘,拜堂等,除了正式的拜堂仪式外,宾客们最期待的当属闹洞房环节。

古人的闹洞房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来自文化人的言语调侃,或赠送对联,或以诗词表达;另一种是具体性的欢闹,众宾客以游戏形式来对新人进行象征性的惩罚,都是为了增加婚礼的欢庆气氛,而关于闹洞房的习俗,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01 闹洞房习俗的由来

婚礼的礼仪最早来自对伏羲和女娲的婚礼传说。

《风俗通义》中记载:伏羲和女娲是中国最早的婚礼,后世的婚礼风俗制度由他们二人定下基本的框架,与后世的婚礼礼仪基本一致到了商周时期已经有了闹洞房的雏形。

“燕的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

这种习俗简单理解就是新人的亲朋好友在新房外偷偷听洞房的动静以此来调侃新人,但比较隐秘,也多是亲近的亲友。

历史上真实的闹洞房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但民间还流传着闹洞房起源的传说——

趋吉避凶。

在民间传说中,闹洞房是消除灾祸的象征。

古时候鬼神之说盛行,在汉朝时期就有了新房之中易引来邪祟的说法,所以参加婚礼的宾客要大肆喧闹才能赶走邪祟,因而就有了闹洞房的习俗。

后来,古人担心闹过之后邪祟崇走得不彻底,又发展出了点蜡的习俗,也就是“洞房花烛夜”的由来。

此外,古代男女成婚之前往往互不相识,因而为了缓解这样的气氛便有了闹洞房的习俗,其目的是让新人相互认识,增加亲密感

从宋朝开始,文人的地位提高,民间的学习风尚也较为浓厚,整个社会的尚文影响了许多民间的风俗。

在宋朝的婚礼上,闹洞房的形式从原本的嬉闹形式开始逐渐向文娱性转变,增加了许多以娱乐性为目的的文斗形式的闹洞房,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曾在亲友的婚礼上一展文才,宋朝的苏轼就非常喜欢凑这种热闹,到了清朝,也有一位名人与苏轼有同样的爱好,他就是康有为。

02 康有为婚礼上出难题

康有为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深刻,对西方的文化也很有研究。

古代读书人的地位都很高,亲朋好友有事情都希望能邀请到康有为参加,这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

康有为有个好友叫梁渭家,他在成婚时就邀请到了康有为参加

梁渭家是华侨,家庭条件非常不错,同时也是个极其好面子的人,所以婚礼举办得非常隆重,也邀请了许多当时有名的人物参加。

婚礼隆重,婚宴自然也不差,满桌珍馐美味,而同座的又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人,彼此也都不陌生,一来二去就热闹起来。

或许是平时众人的压力太大,也可能是现场气氛太活跃,在婚宴上,以康有为为首的一众人等非常活跃,推杯换盏进行得非常高兴。

待到酒宴散席时,众人仍旧兴致不减,嬉笑着就去闹洞房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根据闹洞房的传统,除了做游戏之外,这些文人同样会出一些文斗的题目来增加乐趣。

可是,现场文人宾客太多,不能每个人都出题。

最终,大家一致决定,让有着大清学问第一人的康有为作为文人代表出题。

借着婚礼的热闹,康有为也是兴致高涨,当即要来纸笔,信手写下一副对联“司月二大,旦牛住了”。

这字倒是认得,但这次又不是词,句又不成句,实在是找不到关联,猜不出意思,现场的宾朋亲友皆是一头雾水,而康有为则是一副高人模样,自顾饮酒,说这是新婚的祝贺,但每个字都少了一笔,请现场的宾朋亲友来解答

03 文化幽默,博宾客一笑

康有为随手写下的缺笔画的对联可是难倒了众亲友,众人在新房中苦思冥想而不可得。

康有为见状又是高深的一笑,随后降低难度,提示众人这缺得一笔不是横就是竖。

亲友中读书人很多,遇到这种考验学问的游戏都想拔得头筹,于是纷纷尝试。

然而,众人尝试了多次,不仅没有找到答案,反而闹出了不少笑话,实在有些丢脸,于是众人索性不找答案了,把一对新人推上前,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众宾客热情高涨,新婚小夫妻只能统一战线。

奈何文采有限,只能不断央求康有为给予提示。

康有为也不做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提示二人,经过一番手忙脚乱的添笔画,才终于将对联恢复完整。

对联添完,康有为拿起对联大声地读了出来:“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众宾客这才恍然大悟,随后又齐齐看向夫妻二人,这似有深意的对联和宾客的眼神让夫妻二人有些难为情,特别是新娘子羞红了脸,只能笑而不语。

康有为的做法虽然有卖弄学问之嫌,但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在清朝时闹洞房的一些习俗。

闹洞房的习俗传承已久,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历史的传承中,闹洞房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我们作为新社会的接班人,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甄别其中的糟粕并加以去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