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此诗是陈师曾为继室汪春绮所作,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前二句,人虽已故,犹有遗像在焉,犹可朝夕相对,翻成悲怆。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问得痴绝。五六句再承上句,然则即便同死,亦不得相见,惟留一双白骨没于荒山而已。 六句间感情大开大阖,令人动容。后六句宕开一笔,极写夫妻感情之深。悬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伊人虽逝,音容笑貌宛在,而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清泪。全篇字字血泪,师曾可谓深于情者。 作者简介: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生于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圾村人。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全才艺术家。 原文: 题春绮遗像 人亡有此忽惊喜, 兀兀对之呼不起。 嗟余只影系人间, 如何同生不同死? 及我生时悬我睛, 朝朝伴我摩书史。 漆棺幽閟是何物? 心藏形貌差堪拟。 赏析 此诗是陈师曾为继室汪春绮所作,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前二句,人虽已故,犹有遗像在焉,犹可朝夕相对,这是一喜,然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翻成悲怆。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问得痴绝。五六句再承上句,用顶真格,句法密不透风,然则即便同死,亦不得相见,惟留一双白骨没于荒山而已。六句间感情大开大阖,令人动容。后六句宕开一笔,极写夫妻感情之深。悬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伊人虽逝,音容笑貌宛在,而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清泪。全篇字字血泪,师曾可谓深于情者。 注: 悬睛典故伍子胥助吴王夫差灭越国后,劝说吴王杀掉越王勾践,夫差惑于西施的美貌不许,并放勾践回国,最终伍子胥因为迭番进谏被杀。伍子胥临死,要求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姑苏城门上,预言会看到吴国被越国灭亡的场景。果然,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仇雪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