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中国最美亲情文学大赛】参赛大展: 陈凯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2-04-07
·



  

  怀念父母
    陈凯

 

每逢佳节倍思亲。
除夕之日,驱车到西安东郊的霸陵墓园扫墓。
霸陵是汉孝文帝刘恒和窦太后(西汉孝文窦皇后)合葬陵寝,也叫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
霸陵墓园与霸陵相邻,借皇陵风水之余荫而取其名。不过,墓园坐南朝北,背靠白鹿土塬,面向灞河,整个墓园呈太师椅状被白鹿原环抱,感觉风水不错。
其时,到这里扫墓的人很多,车子在乡道上堵了两个多小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的祭扫文化深入人心,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的重视。
父母合葬墓在墓园右上方,拾阶而上,约十分钟就到了。
仔细擦拭了墓碑,更换了墓碑上的花饰;碑前摆上一束黄白菊花,点上两支红蜡烛,点上一支从巴厘岛带回来的檀香,也代两位兄长各上一柱香,给父母念叨几句问候的话语……
小时候,听老人说,香火是联络阴间的桥梁。燃上一柱香,就可以问候父母,诉说衷肠了。
墓前的侧柏树已经长成碗口粗细,下方的树冠已遮住前方的视线,远处的洪庆塬和高速公路已经无法看到。望着几支檀香的袅袅清烟,回想成长期间的父母教诲,感慨万千,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父宽母严,育儿有三。言传身教,孝正亲善。”这墓碑后面的文字,当年是我字斟酌句,泣血而成。
 
父亲19847月去世,根据他的遗愿,我们把他的骨灰埋在了山西老家。19947月,母亲也去世了,我们将母亲骨灰送到山西老家,立碑合葬。老家只有大伯一支血脉,有大伯的两个孙子,论辈分叫我们叔叔。老家偏远,祭扫很是不便。
2007年,因机缘巧合,我来到山西工作。2008年清明节前,突发奇想,拟在父母坟前种三棵树,以表达三个儿子的思念之意。
与老家亲戚联系后,告之种树不可,“因为坟地属于他人之地,主人耽心树荫会影响庄稼”。
得知此信,立时泪水盈眶,突然觉得“父母这些年来寄人篱下,受委曲了!”
于是,立刻与两位兄长商议,尽快将父母接回西安。大哥在西安霸陵选了一块墓地,并与大嫂专程来山西,与我一起回老家办理迁坟之事。二哥远在海外,坚持要承担一切费用,以尽未能出力之意。
迁坟之时,柳林亲戚(三伯夫的血脉,堂姐和姐夫)也陪同前往,姐夫比较了解老家风俗,指挥众人烧纸焚香等仪式,还抱了一只大公鸡镇邪。
动土之时,晴空万里,但当我们取骨灰盒时,突然就飘来一片云,遮住了阳光。
此情此景,印像深刻,以为是上天保护父母阴魂之举。
因要重新为父母立碑,于是回忆父母生前的点点滴滴,用四字一句,共192个字,记述了父母的生平,表达我们的思念(碑文附后)。
 父亲生于山西柳林县吉家塔石洞门村,所谓村,就是在半山上修的一个个窑洞,散落在土塬上。
 村里没有水井,全村吃水都靠山下一个小蓄水池,水源来自于岩缝渗水,只够全村人畜饮用,庄稼则完全靠天吃饭。老家之贫穷,可以想象。
父亲兄弟四个,他排行老四。十二岁给家里放羊,三年后,两只羊放成一群羊。原本计划跟几个哥哥一样,把羊卖了娶媳妇成家,但爷爷觉得:“陈家应该有一个读书人”就把羊卖了交了学费,送爸爸到县城读书。可能只上了半年学,日本鬼子就打到山西,山西沦陷。
非常时期,因孔祥熙的一个决定,改变了父亲的命运。
孔祥熙是使用庚子赔款的第一批留学生,学成回国后,风头无两。他深感中国教育之落后,在山西办学颇为开明,成绩斐然。他其时任国民党财政部长,权力较大。
他提出,要把“上学的娃娃保护下来”。于是,父亲这批学生娃娃,得由政府转移到陕西,成为“流亡学童”,辗转于西安、宝鸡,后又撤到重庆沙坪坝,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习,最后考入长春地质大学,成为新中国物理探矿的专家。
流亡学习期间,老爸完全与家里失去联系,再没有经济来源。孔祥熙垮台后,流亡学童经费断绝,困顿无助,后被外国人办的教会收容,才得以继续学业。
     为生存,老爸曾经替富有的同学典当衣物挣点小钱,还与同学合伙卖了一年油茶,挣了点生活费用。父亲自小离家,生活困苦而无家庭关爱,能够成长成材,实属天命造化。
   兵慌马乱之际,这批流亡学童辗转多地,坚持学习,最后大都考上了大学。当年父亲考上两所大学,只是因为学地质的助学金高而选择了长春地质大学。
    老爸数学很好,被同学戏称“玻璃脑瓜”,意为脑子清楚;受益于教会学校的培养,中学时就学会了英文和德文,上大学时又学习了日文,解放后又学了俄语,通晓四国外语。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收音机,就是老爸当年用了一周时间,给某单位翻译了一批俄文资料,用稿费买的。
我等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到大学毕业还不甚了了,相比实感惭愧。
父亲1949年大学毕业,拒绝了到台湾工作的邀请,留在新中国,成为一名地质工程师,先后在北京、济南、西安工作,退休前是西安有色地质勘探研究院总工程师。
1983年,在我大学二年级时,体检时发现食道癌,到第二年暑假,老爸已经病危住院。
老爸很坚强,食道切除要做开胸手术,创口在后背有十几厘米长,术后麻药过后会非常疼痛,但他能咬牙一声不吭。
临终时,我一个人守在老爸身边,老爸对我讲:“我不甘心!我以为至少能看到你毕业……”
此情此景,终生难忘。
    
母亲系陕西老潼关人,家里原是当地大户,开有典当铺。
解放前,兵慌马乱,外公被土匪绑了两次票,每次都是一麻袋银元;当铺伙计是山西后生,趁乱卷走了店里值钱财物跑了。
从此家道破败,沦为市贫。母亲排行老四,几乎没有享受到大户小姐的福利,还被迫辍学,小小年纪就帮家人蒸馒头,辛苦度日。
这也是因祸得福。如外公家解放前夕依然富有,恐怕就被镇压了,那有我等的今天。
母亲生前是西安新城区民政局的干部,分管宗教事务。上中学期间,我每天中午到单位食堂吃饭,与老妈相处的最为亲密,也很早就了解一些宗教常识。
母亲很要强,也有担当,亲戚有困难,都能给予帮助。印象中,家里经常有各种亲戚来。
其中一个远房亲戚,曾经当过国民党兵,后来投诚解放军,成为解放军干部。退伍回乡后,未能落实相关政策,成为有问题的农民。不甘,经常上访,每次都在我家停留,请老妈帮其修改上访材料。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安排到宁夏中卫工作。
母亲言传身教,让我们从小就懂得做人的规矩。她常说的一些话,如“亲兄弟,明算帐”、“不惹事,不怕事”、“敬是敬,送是送”等名言,已经成为我的家训,传承给了下一代。
她文化程度不高,从不辅导我们学习,但要求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上“力争上游”,在生活上,则强调要艰苦朴素,几乎不给我们零花钱。
我小时候很少有新衣服,总是穿两个哥哥退下来的衣服,大都是打着补丁。
以至于班主任老师得知我爸是高知,工资的零头都高于许多同学父母工资之和,吃惊的不得了,经常给别的老师讲“这小孩他爸工资140多,还穿补丁衣服!”
  印象中,我们弟兄三人的教育是以母亲为主,对我们管教甚严。
 大哥小时候比较调皮,大概不少挨打。我较两个哥哥小很多,胆子小,也挨过几巴掌,至今尚感委曲。但严格教育的结果是,我们继承了父母助人为乐、严于律已的品质,目前工作生活还算从容。
母亲一生自立自强,从不要求儿女任何回报,临终也没有舍得坐一次飞机,吃一次“葫芦鸡”。
母亲在1990年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其时,我从事外贸工作,正在上海出差,突然就感觉不安,打电话给单位同事,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回来,母亲已经处于术后昏迷状态。
我那时才三十多岁,与大哥、一个表姐共同照顾老妈。我单位工作较忙,负责晚上值班,白天到单位正常工作。
母亲体胖,按照护士要求,每半小时要翻一次身,以防褥疮;大小便完全失禁,当年也没有尿不湿,只能是换洗尿布,如同照顾婴儿一般。每夜几乎都没有睡眠,但把老妈照顾的很好,得到全病房人的称赞。
如此状态,我坚持了22天,直到母亲出院。现在想,年轻时身体真好,居然能如此给力。当年从事外贸工作,每天要处理往来函电,发运货物,工作也算繁忙,什么也没耽误。
出院后,立刻请针炙专家上门为她针灸,争取改善偏瘫状况。
但遗憾的是,经过开颅手术,老妈象是换了一个人,变得任性,一点也不坚强,更不要强了。
针灸怕痛,锻炼怕累,各种恢复性训练都无法继续。加上二十多天的昏迷造成肠胃功能紊乱,总是没有食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老妈出院后一直在大哥家,请保姆照顾。老太太经常是黑白巅倒,白天睡觉,晚上则睡不着,这样一来保姆就受不了,干几天就不干了,我大概前后找了十几个保姆。
后来,干脆一次请了两个保姆,让她们相伴照顾老人,这才稳定下来。
就这样,老妈瘫痪在床两年半时间,最后因身体器官衰竭而亡。
在母亲患病的日子里,我们弟兄三人,各尽其力,践行了孔夫子所说“事父母能尽其力”的教导,一生无悔。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各自都生活尚好,只是偶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现在只能通过祭奠释怀思念之情。
    扫墓时一般要焚香燃蜡,烧化纸钱,这看起来像是迷信,实质上是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现在已经不允许烧纸了,燃上一根香,摆上水果鲜花,也是很好的形式。
   中华民族文化注重孝道,其核心思想是“视死如生”,以此来体现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
然而,这种传统文化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严重缺失,已经形成许多社会伦理问题,值得警惕。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才行。当下,我能做到就是,每次要求儿子陪我祭奠,言传身教。
愿父母大人在天之灵安息。
 
           2022年初一
 
 
碑文全文。
 
父宽母严,育儿有三。言传身教,孝正亲善。
 
感怀慈恩,刻碑纪念。愿我后辈,祭祀连连。
 
父少求学,恰逢战乱。勤工助学,流亡川陕。
 
通晓外语,数学尤专。独自漂泊,大学艰难。
 
探矿卅年,为国贡献。物探权威,学术领先。
 
眷顾亲情,举家来陕。助人为乐,众口交赞。
 
母幼家落,辍学抱憾。勤于劳动,做事果敢。
 
救贫济困,持家勤勉。好强俭朴,后辈典范。
 
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葬于老家,已有数年。
 
相隔千里,祭祀不便。我等商议,迁于此焉。
 
白鹿厚土,灞水蜿蜒。文帝相伴,地势不凡。
 
叩愿双亲,长眠安然。佑我后辈,褔祚绵绵。

陈凯,19648月生于济南,1972年随父母来西安,1982年考上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先后从事军工、外贸、产权交易、财产保险工作,目前还兼任北理工陕西校友企业俱乐部常务理事长。喜好写作,累计创作游记、散文等作品20余万字。
微信号:yhcs105598,东山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