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水账”背后的观察力缺失

 新用户2356fYUI 2022-04-08

“流水账”背后的观察力缺失

文/蔡朝阳

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写作,为什么总是写一篇“流水账”:只会叙述,不懂得描写。

这是初学写作的一个常见问题。当然,会写流水账,其实已经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了,至少他有条理。写作的标准并不只有好词好句,归根到底,其核心是一种思维能力。你看,即便是流水账,但是他有起承转合,已经很有条理了,条理就是一种思考力的表现。

但是,所谓的流水账,仅有条理,没有详略之分,没有细节描写,没有文章要讲的重点部分的突出,仍然不是一篇好作文。而不懂得描写,表面上看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会观察。当然,观察力也是一种思考力,只不过这里表现为观察力而已。

我们观察一个外界事物,总是希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只停留在表面也没关系。但即便只是这个表面,也需要观察细致,得其概要。法布尔写《昆虫记》,那种观察是很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一直觉得《昆虫记》是很好的儿童读物。去年年底郭初阳出了一套书,叫做《非一般的语文课》,里面有他对《昆虫记》的解读,超级好看。你也去读一下,会有所得。

还有呢,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开始,说格列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是一种新小说的写法,荒诞不经是不是?人怎么可能变成虫?

但是纳博科夫,另一位优秀的文家,却从卡夫卡的描写中,推断出这是一只什么科属的甲虫。为什么?一则,因为纳博科夫本人极其喜欢昆虫,尤其是蝴蝶,精于此道。二则,卡夫卡的描写,特别客观、特别准确。即便是一个荒诞派小说,他也遵循细节描写的科学性,因而纳博科夫才可以按图索骥。

我们其实可以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细节的重要性。比如《绿野仙踪》,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童话故事。但是,这个童话,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写实,比如飓风本身。没有真实的在堪萨斯州的生活,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飓风?这些细节,都是以作家的真实生活为依据的。

对法布尔、卡夫卡、纳博科夫、以及弗兰克·鲍姆而言,他们一流的观察力,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纳博科夫为了研究蝴蝶,做了厚厚的好几大本笔记。这简直是一个被写小说耽误了的博物学家。即便不是博物学家,只要有过这样的观察经验,就能支持到这个写作者的笔力。

周作人写的小散文,非常俭省,笔下能少几个字就少几个字,有点像日本的枯山水。但是你看他写《故乡的野菜》,写《苍蝇》,在旁征博引之外,依靠的就是童年的观察。仍是很多细节的力量。

那么观察力怎么培养?其实也不神秘,支持到你的孩子的真实爱好就可以了。因为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他才会观察细致入微。

比如,举个例子,春天到了,孩子想要养几只蚕宝宝。那就养呗。当孩子真实地在养蚕这件事上付出劳动,付出热情,付出他的专注之后,那么,他笔下的蚕宝宝成长日记,就不会再干瘪无文了。

有一位白鱼文化的小朋友,别的文章写来都马马虎虎,但一旦写到他家的小狗,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为什么,因为他爱这只小狗,日常嬉戏,都是玩伴,爱之深,知之切,下笔就思如泉涌,能贴着小狗来写。因为,他付出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是他的思想所得。

我们家长总喜欢孩子多用好词好句,以为好词好句的堆叠,就是细节描写。其实不然。我说过“好词好句”是最坏的作文教学方式,兹不赘述。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切身观察,才是细节描写的来源。而这个观察力,也是基于孩子们的兴趣的。就像纳博科夫喜欢蝴蝶,就是那位白鱼的小朋友喜欢小狗,是兴趣本身在触动他们去观察入微。

还有一点呢,家长知道细节来自于观察,就会让孩子去观察。但是,如何观察呢,从何观起,所察者何?光是家长一句话,你去观察,那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带动孩子一起去做他喜欢的富有趣味的事。比如,居家隔离,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发一次豆芽,以免蔬菜短缺。每天观察豆芽长了多少,就是挺有趣的。比如,《万物有道》的小听众点点小朋友,自己跟妈妈一起做麦芽糖,我也亲口吃到了这种自制的饴糖。我想,这次经历,一定会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底。

当然,也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细节。菜虫同学最近写的《说说我的居家网课生活》一文,洋洋洒洒3000多字,我对他提出的批评意见,就是没什么细节描写。当然,菜虫同学对于我的意见,一般都是不听的。但这篇文章,虽然缺乏很生动的细节描写,但为什么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呢,因为,这个文章重点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叙述和议论的成分多一点,而观察描写的内容少一点。这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

但无论如何,能够细致入微地讲一件事,能够有条理地将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都已经是很高级的写作能力了。

今天中午12点,白鱼的直播间,我会来跟大家聊聊孩子们写作中的“流水账”和细节描写的问题。欢迎你来。

最后,说一声,我的老微信号不能用了。以下二维码是我新号,旧雨新知可扫码加我,以免失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