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饮咖啡市场升级:探索“大众化”与“精品化”的平衡之道

 食评方 2022-04-08

随着星巴克、瑞幸咖啡的推波助澜,极大的教育了咖啡消费市场——用一杯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成为了越来越多打工人的选择。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咖啡行业正迎来变革,80后、90后记忆中的雀巢速溶咖啡不再是咖啡的第一选择。瑞幸叫板星巴克、三顿半挑战雀巢,而即饮咖啡市场更是一片喧嚣——康师傅、统一坚持市场精耕;可口可乐前年也来搅局,农夫山泉近两年更是将推新重心放在即饮咖啡品类;而伊利、东鹏饮料也先后试水咖啡饮料市场,无不彰显着咖啡市场正迎来大变局。

即饮咖啡,风口上的商机

咖啡和茶一样,都能提神醒脑,是非常天然和健康的功能性饮料。就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的咖啡市场仍然充满了广阔的空间有待开拓。

据《2017-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咖啡消费量每年以15%-20%的幅度快递增长,而全球市场咖啡消费的平均增速只有2%。虽然国内咖啡市场快速成长、增长空间巨大,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咖啡消费仍处于初期阶段:2018年,全球咖啡消费市场规模大约为12万亿人民币,其中美国年消费约为3万亿,中国规模在1000亿左右。

但在国内即饮咖啡市场上,虽然市占率仍是雀巢一家独大,但没有孕育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标杆品牌,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竞争态势——可口可乐的乔雅、统一的雅哈、顶新国际的星巴克,三得利的利趣、华润麒麟的火咖、旺旺的邦德、味全的贝纳颂、伊利的圣瑞思、蒙牛的每日新语冷萃拿铁,以及农夫山泉的炭仌等等大牌等在纷纷占位这一风口市场。

从商业形态而言,主流咖啡市场包括速溶咖啡、现磨咖啡与即饮咖啡三大板块。与速溶和现磨咖啡相比,即饮咖啡因有着更方便的购买场景、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大众化的口味特色。

即饮咖啡之所以有市场,和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关。

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鲸准研究院的2018咖啡行业报告认为,当下咖啡消费有三重需求——生理需求、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平价速溶咖啡能满足生理需求,星巴克这类咖啡店则满足了社交需求,但在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空白,这也是有一定品质的即饮咖啡的机遇。

英敏特在疫情前的一次调研中,某三个月消费过的咖啡类型排名是即饮咖啡(55%)、速溶咖啡(54%)和现冲咖啡(52%),三者比重差别不大。

尽管当下的咖啡消费仍以社交为主要驱动,大部分人的热衷是在星巴克这类“第三空间”的热闹气氛里聊天,或是到网红咖啡店拍照上传朋友圈。不过在社交需求之外,年轻人开始在寻找更多有品质的咖啡消费场景,即饮咖啡也许能填补这个空白。

因此,即饮咖啡的营销模式与推广策略上也与速溶、现磨咖啡有着较大区别。

首先是随着瑞幸、三顿半等咖啡品牌的推波助澜,国内咖啡市场消费升级趋势已然明显。即饮咖啡也同样需要面对口味严苛的消费者的检验,而与速溶、现磨咖啡相比,传统即饮咖啡并不具备明显口味优势,但在场景性、便携性层面更具优势,与大众消费者沟通更密切。

因此,这使得即饮咖啡在研发、生产工艺上需要有更精准的产品诉求、更强大的研发实力,在口味特色与规模化生产之间寻找到市场平衡点,并通过精细化的市场精耕模式来助力产品升级。

消费分化明显

虽然咖啡市场已经形成几大形态的竞争,但不少业内人士坚定认为即饮咖啡将是咖啡消费的终极形态。

“挂耳咖啡也好、速溶咖啡粉也好、咖啡浓缩液也好,这些都是过度而不是咖啡的终极形态,”孙瑜对界面新闻说,“终极形态一定是即饮咖啡。”

他的自信并不是毫无缘由。一方面即饮咖啡利润较高,能依托渠道大规模铺货,价格带弹性较大。根据鲸准研究院数据,即饮咖啡的毛利率最高可达到70%到80%;另一方面,在现磨咖啡以外的品类里,即饮咖啡可以达到的品质最稳定——而无论是挂耳还是速溶咖啡粉,都还是对水温、水量等条件有要求。即饮咖啡最适合懒人。

但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即饮咖啡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定位分化的特征。

以味全为例,味全贝纳颂瓶装咖啡和贝纳颂名地臻选冷藏杯装系列,定位中高端市场,目标客群主要为一二线城市的大学生和白领;价位更低的常温贝纳颂则铺货更广,占贝纳颂咖啡销量的6成左右。

“当下,中国消费者更在意即饮咖啡的口味好不好喝,且目前大多人偏爱有点甜、有奶香味的即饮咖啡。”有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而这种偏同质化的大众消费需求,也直接影响着即饮咖啡市场的竞争风向——平价奶咖是主流,精品高端是趋势。

“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在5-10元之间,中国消费者对咖啡与奶香浓郁平衡的拿铁口味较为青睐,”雀巢咖啡业务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说。人人都认可低糖、健康和高端化的趋势,但目前,能真正下沉至更多市场的还是常温储存的奶咖。

“现在做大众市场,卖的最好的一定是便宜和甜的饮料,就算把最高品质的咖啡拿来人们也不一定买账,”有业内人士认为,“但即饮咖啡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大众市场,而不是满足少量消费者——因此进入市场、教育市场的节奏很重要。”

另一方面,优秀的产品力是新品成功的基础,而卓有成效的市场运营模式才是成就爆品的关键。尤其在国内下沉市场上,对于即饮咖啡的消费需求正与日俱增。

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咖啡品类的形态多样,咖啡消费文化在各个区域也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特征,现磨、速溶咖啡等产品在一二线市场的优势更为明显,而在下沉市场里,由于现磨咖啡的需求与供给并不匹配,更利于即饮咖啡品类的发展。

“未来,即饮咖啡的爆发一定是由大众化的奶咖类引发,如国内消费者认可度最高的拿铁风味将会是即饮咖啡主流势力。”有饮料厂家负责人认为。

品牌背书将成竞争重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2018年起,中国的咖啡市场异常活跃,市场竞争已变得白热化,但中国咖啡市场已有千亿规模,未来的市场空间更大。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人均咖啡年消费量不足10杯,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数据为300杯咖啡。2017年全球咖啡市场增速仅2%,但中国增速达15%。2019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超1100亿元,预计2025年或超1万亿元。

市场之大,企业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营销专家徐雄俊认为,咖啡市场的竞争主要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程度的竞争,而雀巢、星巴克在消费人群中的认知度较高,推动其市场份额较高。

雀巢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企业,抢占了先机。数据显示,雀巢在即饮咖啡市场以68.3%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加之雀巢与星巴克结成的全球咖啡联盟,地位更难以撼动。

而在国外市场,“品牌背书”也是一道绕不开的竞争壁垒。

 

据界面报道,在即饮咖啡相当细分的日本市场,你能见到的品牌无非是UCC、BOSS、GEORGIA等大品牌,以及Doutor、Miss Donuts等有名咖啡连锁店的罐装咖啡——在饮料市场,人们或是选择大品牌,或是更愿意相信实体店推出的即饮副线,比如精品咖啡店Blue Bottle在建立了一定名气后才选择推出即饮咖啡。在淘宝上,诸如Never Coffee等一些没有背书的咖啡初创品牌也在培育即饮咖啡客群,这并不容易,他们必须找到亮点来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

这一外来者壁垒对于精品咖啡店来说,平添了许多难度——你必须投入成本进行实体店扩张,才有底气说服消费者购买自家的即饮咖啡,但某种程度上,精品咖啡的地域和小众却与即饮咖啡的大众性相悖;而即饮咖啡的生产成本与规模成反比,精品咖啡店必须找到稳定的代工厂,才能在保证口味和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

即饮咖啡的发展路径已然明晰,如何把握大众化与精品化的平衡之道,这将是品牌商们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 END · 

本文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一瓶罐装咖啡里装着多少秘密?》

声明:

声明:凡注明 “作者:XXX(非食评方)“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