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晚,海底捞预告2020年净利润下降90%

 调料家 2022-04-08


3月1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公告称,预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净利润相较集团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净利润约人民币23.47亿元下降约90%
 
对于业绩下降原因,海底捞表示主要归因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及其后疾病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各地国家及地区对消费场所实施的限制。此外,因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出现波动,其净汇兑损失约人民币2.35亿元,其中的绝大多数为未实现的汇兑损失。
 
同时海底捞表示,集团在2020年密切关注市场状况并调整商业策略及运作以减少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开设新餐厅及继续推广海底捞餐厅网络,实施积极措施控制租金及其他运营成本,严谨管理运营资金并运用信贷融资手段,确保现金流稳健及现金状况良好。
 
股价、市值却依然坚挺
 
其实自疫情以来,餐饮业受创颇深。《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餐饮业收入近4.7万亿,同比增长9.4%。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另据中国烹饪协会分析,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分别相较上年同期下降26%、21.1%,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2.7%,餐饮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
 
海底捞自去年3月12日开始大部分门店已恢复正常营业,但其主要收入来源的堂食业务中断了46天,由此带来的损失必定不小。综合来看,海底捞业绩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除因疫情导致业绩亏损外,海底捞负面新闻不断,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2020年4月,海底捞为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提高了部分菜品的价格。然而在广泛引发了争议后,海底捞火锅官方微博在4月10日发布致歉信称,海底捞门店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并将菜品调恢复到今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
 
2020年5月,海底捞被爆出创始团队“套现”15.6亿港元,1天市值蒸发了50亿港元
 
近日,海底捞还接连被爆出多家门店包间里安装了云台式摄像头以及在北京、上海等部分海底捞门店,其小料台上的牛肉粒被换成了原料为大豆的“味伴侣”。这两个举动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不满。
 

图片来源于《环球时报

海底捞一时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负面消息及业绩承压之下,海底捞股市表现却十分亮眼。3月1日,海底捞股价涨近10%,总市值达到3649亿港元。今日股价在低开后大幅拉升,午盘翻红。截至今日收盘,股价有所回落,报68.500港元/股,总市值为3630.5亿港元,相比2021年第一天开盘的3394.65亿港元上涨6.9%左右
 
据行业机构计算,2020年至今,海底捞股价的累计涨幅超过120%,市值累计增长1934.50亿港元,约合1612亿元人民币。
 
为何资本市场对海底捞如此看好?
 
多品牌布局
 
近两年,海底捞除在其老本行火锅行业中不断深入,还一直在持续推进多品牌布局,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019年,海底捞收购了优鼎优进军冒菜市场以及宣布收购两大米其林中餐品牌“汉舍中国菜”和“Hao Noodle”面馆;2020年,海底捞布局了北京的“十八汆”、位于四川成都的“捞派有面儿”、位于河南郑州的“佰麸私房面”以及位于陕西西安的“新秦派面馆”;2020年9月20日海底捞在北京知春路附近又开了两个新品牌店“饭饭林”和“秦小贤”。
 
海底捞目前公开并运营的餐饮品牌和品类包含冒菜、小龙虾、融合菜、云南菜、简快餐、面食、甜品等多种业态,且在近日海底捞还布局了火锅食材市场和茶饮市场。
 


海底捞在线下开设“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的门店,该门店不仅是线上外卖的配送站,也支持消费者在门店内进行食材选购。从第三方平台上看,北京目前仅有这一家门店。
 


此外,海底捞还在上海、南京两地开了三家奶茶铺,推出4款果茶和2款奶茶,果茶选择的都是目前在茶饮业比较火爆的产品,像是香水柠檬、白日葡萄、莓满星河、柚满星芒等。

奶茶则推出的是茶颜悦色相似款幽幽观音和火锅主题契合的花椒奶茶。
 


由此可见,海底捞正在通过跨界、自创、收购等方式组合出击,不断扩张其在整个大餐饮领域的覆盖面,跨越火锅、餐厅、餐饮综合服务商等诸多标签,最终成为一个综合型餐饮企业。
 
盈利能力强劲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火锅行业占餐饮市场份额的比重达到20.5%,海底捞稳居中国火锅TOP10企业第一名。
 
同时,海底捞还在疯狂拓店。据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末,海底捞总门店数达到768家,年度净开店数303家,尽管在2020年疫情期间收入遭到重创,但海底捞拓店步伐并未停止,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门店共有935家,其中868家位于中国大陆的164个城市,67家位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海外,包括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等地。
 
除门店数量猛增,海底捞的单店盈利能力也十分强劲。据《金投网》观点,海底捞门店一般在开店后1-3 个月内实现盈亏平衡, 2015年到2016年投资的大部分餐厅能够在6-13个月实现现金投资回报。
 
业内数据显示,主要中餐品牌通常在约3-6个月及15-20个月内首次达成盈亏平衡及现金投资回报。海底捞相对其他中餐品牌的投资回收周期更短。2017 年、2018 年上半年新开设餐厅的98家、71家中,分别有84家和65家在开业1-3个月内实现月度收支平衡。海底捞开一家新店的成本在800万—1000万元左右,而海底捞在在一、二线城市的月平均营业额超过500万,三线及以下城市超过400万。
 
另外,海底捞还有一张王牌——颐海国际。
 
近年来,调味品行业发展势头正猛,其中复合调味料占比持续提升,近五年年化增速达到14.1%,其中火锅底料需求随着火锅业态的稳健增长而不断增长,中式复调受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捧。颐海国际身处这个黄金赛道,发展也态势也颇好。
 


据颐海国际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颐海国际营收达人民币22.181亿元,同比增长34.0%;净利润人民币4.458亿元,同比增长52.5%。在疫情之下实现逆势上扬。
 
除业绩表现亮眼,颐海国际市值表现也十分优秀,从2019年底的473亿增长至如今的1157亿。在近日华西证券认为颐海国际平台化成长可期,首予“买入”评级。
 
由此可见,海底捞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业绩下滑严重,但因为其产业链完整、品牌不断延伸,构筑起了坚固的护城河,资本市场对其依然充满信心。虽然在海底捞发布业绩预告之后券商先后下调其目标价,但也有券商看好海底捞的后期发展。

如方正证券在研报《中式火锅龙头,正处黄金发展期》中表示,海底捞的核心商业模式为将资金用于考核激励员工,并形成了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强品牌力,再借助强品牌力获得低于市场平均的租金,单店盈利能力较强,公司已跑通1-3线及以下城市单店模型,目前正处于加速拓店的黄金时期。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