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读陶渊明(女儿高中时的作文)

 灵韵舟 2022-04-08

想象一个画面,一间蓬草屋外,一妇女正辛苦纺织,荆钗布裙,旁边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赤着小脚。慢,将目光投向屋里,这位浑身酒气,还抱着块木头的才是我们的主角——陶渊明。

初看便有人愤慨了吧,身为堂堂五尺男儿,不说顶天立地了,家里穷到“箪瓢镂空”了,谋份生计养活老婆孩子总是应该的吧?他却成天悠哉悠哉,真是可气。

亲戚劝他去做官,他时而出仕,时而归隐,最后干脆赋闲在家。让他去种点田,却也是“草盛豆苗稀”,喝了酒便读点书,作点诗,沉浸在小资情调中,既无视于文人名士兼济天下的使命,也不顾及养家糊口的基本责任。

瞧瞧人家后世的文人李白、苏轼、白居易……哪个不是仕途、田园“样样精通”,不像陶渊明,夹在文人和农夫的尴尬位置,身着粗布端褐,还自以为飘逸脱俗。

然而李白、苏轼、白居易他们都读陶渊明。白居易还写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苏轼也写有《和陶诗》一百多首,可见他们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深。那为何呢?

难道因为大家都被贬官了,于是就都开块田学起陶渊明来么?这种解释也许有点道理,然而归隐之风,陶渊明并非始祖,若论诗文“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却也相当平淡。

但后世毕竟是如此地推崇陶渊明和他的田园,那么便从其他文人中来找答案吧!

先说陶诗,宋代慧洪《冷斋夜话》引苏轼的话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孰视之有奇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意向是简单的,“菊”“东篱”“南山”罢了,语言亦是平淡的,不事雕琢,然而语近旨远,言浅意深。他的语言虽不华丽,浑然的一片意境却令人如置世俗之外,悠长深远。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呢,孔子曾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所以当那黑暗污浊的世道将他作为士人的理想全部摧毁后,他会选择清白,选择本心,因为他不愿“心为形役”。

不做官便不做官了,永远地守住自己的田园,至少谁都拿不走他的洒脱与快乐,永远地偏隐在凡尘之外,至少自己的内心是轻盈的,没有羁绊的,所以陶渊明才乐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关于家庭与责任,无数教育学家都在为他辩护,一个家庭的温馨是需一家人的团坐,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需父母的共同见证,一切无关乎金钱与物质。更何况陶渊明临近暮年之时写给二子之信舐犊情深,我也无话可说。

所以,欲在名利场上叱咤风云者,勿读陶渊明,对于我们凡人俗人,至少陶渊明还给了我们一个闲散一下,田园一下的理由,对于繁忙的都市人来说也确乎是一个恬然的守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