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小历史 2022-04-08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初四晚上7点半左右,武昌居民以及隔长江相望的汉口、汉阳居民,目睹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仿佛烧在他们心头,让他们五内俱焚、扼腕叹息、痛苦不已。

黄鹤楼起火,当晚即化为灰烬!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884年《点石斋画报》以图画形式再现黄鹤楼大火。

“云空鹤去,一楼千载峙江边。”1660多年来,黄鹤楼矗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因遭兵燹、大火或雷电,屡建屡毁,屡毁屡建,“谓是今楼异昔楼,一楼毁绝一楼修”。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871年底1872年初,站在武昌汉阳门城墙上拍摄的黄鹤楼,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

本次毁于大火的黄鹤楼修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在两任湖广总督官文和李瀚章以及湖北巡抚郭柏荫的主持下,耗银3万余两,雇用1000多名工匠,历时10个月完工。当时人们称它为“同治鹤楼”,以区别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黄鹤楼。此前的一座黄鹤楼,在咸丰六年十二月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中倒塌。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870-1884年,黄鹤楼,英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拍摄。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870-1884年,黄鹤楼,英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拍摄。

根据《重建武昌黄鹤楼碑记》所述,同治楼“凡三层,计高七丈二尺,加铜顶九尺,共成九九之数。柱周六七尺以上者四十八楹。为地基周径长二十丈有奇,宽八丈有奇。楼八面各宽四丈五尺,上供吕祖像,仍其旧也”。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874年冬天,在长江上拍摄黄鹤楼和黄鹄矶,俄国摄影师鲍耶尔斯基拍摄。

千百年来,黄鹤楼不仅是一幢建筑,更是一道风景,它已深入当地百姓的文化血脉。那个晚上,眼睁睁地看着它在烈火中消失,人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站在武昌汉阳门城楼下拍摄黄鹤楼,摄影师不详。黄鹤楼周边有很多易燃的草房。

火灾发生后,全国关注,很多报刊报道了此事。媒体的报道虽然简短,但根据《申报》《点石斋画报》《益闻录》等的记载,足以还原火灾的实况。

八月初四晚上7点半,武昌汉阳门外董家坡张姓骨货作坊失火。该坊本系草屋,因学徒手持火油灯上小阁取物,失手将灯倾落,点燃房屋,施救不及。

碰巧当晚北风劲疾,一时间火势肆虐,迅速蔓延,先烧及黄鹤楼护栏,而后黄鹤楼主体与涌月台也同付一炬。

此事非同小可,惊动了从总督、巡抚到道台、知县各级官员。接报后,他们分别带队赶到现场。由于黄鹤楼处于较高地势,且其本身为木结构、周边易燃物太多,灭火收效甚微。

晚上8点多钟,黄鹤楼向南倒,直至木结构完全烧尽,仅剩铜顶。楼内一名卧病在床的老道人不幸遇难。沿江一带木作板厂铺面住宅,约200家被烧毁。

很快,问责也被官府提上日程。在黄鹤楼一带负有消防责任的火头张某逃逸,与他同住的一个人被拘拿,王姓板厂主、江柴院子主人也被拘。至于后来如何处置相关责任人,不得而知。

事后,有人写了一首名为《吊黄鹤楼》的曲子:

逃得脱李白椎,遏不住祝融怒。楼名黄鹤终当飞,冷落晴川多少树?我闻急欲问仙人,此地废兴凡几度?黄河可竭山可隳,总为义和不肯驻。天帝居中善用奇,世间何物能如故?倘教崔颢再题诗,荒江一片无情趣。那种沮丧伤感的情绪溢于言表。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911年,黄鹤楼故地风光,从左到右建筑依次为胜像宝塔、警钟楼与奥略楼,选自Wyatt-Smith Stanley相册。

武昌百姓以及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容不得黄鹄矶上空空如也,再度兴修黄鹤楼的提议很快送到督抚衙门里。但是,晚清正遭遇着内忧外患,不是凑不足经费,就是社会动荡,兴修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914年,黄鹤楼故址附近的胜像宝塔,美国地质工作者菲德克·克拉普拍摄。

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18年,他曾放言,等汉阳铁厂出产钢铁,要打造一个铜墙铁壁的黄鹤楼,以避免火患。事实上,直到他离任,这一目标仍未实现。黄遵宪写诗讽刺他:

黄鹤高楼又捶碎,我来无壁可题诗。擎天铁柱终虚语,空累尚书两鬓丝。

一时建不起展翅欲飞的黄鹤楼,那就先建普通楼阁填补空白。1904年,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故址修建两层红色洋楼,楼顶装有大自鸣钟,名为“警钟楼”。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920年代,警钟楼,来自Stanfield Family相册。

1907年,张之洞擢升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其门生故旧为颂扬他治鄂功德,又筹资在黄鹤楼故址附近建造楼阁,名曰“奥略楼”。

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怎么毁掉的?小学徒碰倒油灯,改写历史

1926年4月,奥略楼,选自日本相册《亚细亚大观》。

虽然这两座楼阁在形制与气势上与黄鹤楼相去甚远,但它们补偿了人们的“黄鹤楼情结”,到此登临观景,一如往昔。

黄鹤楼真正实现重建,已是同治楼焚毁百年之后。1985年5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黄鹤终于重归故里!更令人欣喜的是,它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巍峨恢弘,“高五层、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由于黄鹄矶已被长江大桥占用,因此新楼由故址向东迁移1000米至蛇山之巅。

参考资料:冯天瑜主编《黄鹤楼志》,1884年《申报》《点石斋画报》《益闻录》新闻报道,李安健等编著《黄鹤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