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yuktsan 2022-04-08
2022-04-06 14:00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榆林窟水月观音图【临摹】张大千

中国绘画史称水月观音图的绘制起源于唐代周昉。

《历代名画记》卷十:

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历代名画记》卷三“西京寺观等画壁”:

胜光寺 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

《唐朝名画录》:

周昉 今上都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周昉代表作《簪花仕女图》局部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关于周昉所绘的水月观音图,由于没有作品流传下来,故难以知其详细。幸运的是,在敦煌画中保留有几铺水月观音图,可以根据这些图画大致想象周昉所在时代的水月观音图样式。现根据存留下来的敦煌画,考察周昉所在时代以及后代画家所描绘水月观音图的样式,同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形式上的变迁等。敦煌画中有以下四铺水月观音图,均为唐代末期或五代时所作:

卢浮宫博物馆藏(伯希和携回)纸本着色水月观音图(附图九七a)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附图九七a

吉美博物馆藏(伯希和携回)绢本着色水月观音图(附图一六八 千手千眼观音图下段)(附图九八b)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附图九八b,右下角为水月观音

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携回)绢本着色水月观音图(附图九八a)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附图九八a

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携回)纸本着色水月观音图(附图九七b)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附图九七b

以上四铺中,第二铺(附图九八b)中有题记“水月观音菩萨”,其左侧题记末尾书“于时天福八年(943)岁次癸卯七月十三日”,可明确得知附图九八b为五代时期的水月观音图样式,同时其他三铺(附图九七a、附图九八a、附图九七b亦可以确切地称为水月观音图。

通观这四铺水月观音图,可发现其在构图上有几个共同点:菩萨半跏坐于莲池中的岩石上;宝冠上有化佛;一手持杨柳,一手持水瓶(附图九七a中观音以两手抱膝);有大圆光(仅附图九七a欠缺);菩萨身后绘有竹或棕榈竹之类的植物;画面效果反映出画工制作时努力接近印度风格的意识。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附图九八b局部

具备以上特色的观音图有多个谱系,可以想见这几铺作品与相传唐代周昉所创的水月观音图样式应具有密切联系。此四图的制作时间在周昉之后,然而据此四图显示出的共同特色,推测其应当与周昉时代的水月观音图相同。《历代名画记》卷三胜光寺周昉绘水月观音图中“圆光”和“竹”尤其突出,说明周所绘水月观音图亦应类似此处的敦煌画。

由唐代开始制作、作为佛画的水月观音图在构思以及色彩运用上均打破常规、无拘无束,装饰物及色彩充满异国情调,安坐于自然环境中的菩萨,周围荡漾着一种梦幻的气氛,此正是这一图画的灵魂所在,体现出其本来之意义。水池中飘荡着珍奇的植物,水禽浮游,碧水幽深,表现的便是观世音住地补怛洛迦山(补陀落山,Potalaka)的池水。唐译《华严经》卷五十一入法界品记: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 众宝所成极清静 华果树林皆遍满 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观自在 为利众生在此山 汝应往问诸功德 彼当示汝大方便。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已,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思惟彼居士教,入彼菩萨解脱之藏,得彼菩萨能随念力,忆彼诸佛出现次第,(略),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漪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跌坐。

(《大正藏》,册10,页366c)

这一描述与图意极为吻合,绘出观自在菩萨安坐于补怛洛迦山池水中的金刚宝石上,山中树林郁郁葱葱。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珞迦山观音变,敦煌332窟

白居易《画水月菩萨赞》:

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

弟子居易,誓心归依。生生劫劫,长为我师。

(《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二)

赞中道出了其中之意。关于补怛洛迦山,见唐般若译《华严经》卷十六入不思义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与已述《八十华严》(《大正藏》,册10,页732、页733)所述大体相同,现在的旧译已不使用Potalaka的音译,而意译为光明山。卷五十一入法界品:

尔时善财童子,正念思惟彼长者教,随顺菩萨解脱之藏(略),渐渐游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见观世音菩萨住山西阿,处处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郁茂,地草柔软,结跏跌坐金刚宝座。

(《大正藏》,册9,页718a)

光明山的位置于《八十华严》中记为“南方”,自古以来一般认为其是在南印度,《大唐西域记》卷十“秣罗矩吒国”(南印度)记:

秣刺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历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

(《大正藏》,册51,页932a)

这段描述不仅仅是对光明山的一种想象,从中还显示出当时人们对补怛洛迦山仙境所怀有的憧憬之情,在此结合《华严经》中对补怛洛迦山的描绘,可推想水月观音图出现的原因。水月观音图的目的在于描绘住在南印度深山水池中的观自在菩萨,所以画面中绘满南方的竹类及其他珍奇植物,一种南国情趣荡漾其中。在这一点上,附图九七a卢浮宫博物馆藏水月观音图尤能显示出其早期样式,应为唐代时绘制。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榆林窟第2窟西壁南侧水月观音

目前尚不明确水月观音的名称与旧译《华严经》中所说的“光明山”是否有关,但“水月观音”之名可解释为光明山中现于碧绿池水之中如月般雍容典雅的观音,通俗易懂(如作为密教图像则另当别论,此处没有必要结合水吉祥菩萨进行讨论)。因此水月观音图不一定需要具备大型的圆光,如附图九七a中仅有圆形头光,亦可称作水月观音。另有图绘为宝陀落迦山观音,不叫做水月观音而另取名称,见后述五代荆浩、王齐翰,北宋王选等所绘宝陀落迦山观音或岩居观音。

附图九七b、附图九八a、附图九八b的敦煌画水月观音图均持杨柳和水瓶,水瓶不一定仅限于水月观音,亦常见于一般的观音像,此处杨柳和水瓶仅作为衬托岩居气氛的物品,别无他意。其后,杨柳和水瓶固定为观音的代表性手持物。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水月观音造像(晚唐五代)

唐代周昉以后,绘制水月观音的画家有左全和范琼二人。《益州名画录》卷上:

左全 于大圣慈寺中殿画维摩变相………文殊阁东畔水月观音、千手眼大悲变相。

范琼 圣寿寺大殿释迦像、行道北方天王像、西方变相;殿上小壁水月观音;浴室院旁西方天王。

▲安岳毗卢洞第19号观音造像龛水月观音(北宋)

这一水月观音图应该与前述敦煌所出的四图相近,到宋朝以后,水月观音的姿态逐渐改变并流行开来,相传五代画家王齐翰,宋代画家黄居寀、王诜、武宗元等人均绘制过水月观音图。《画继》卷二:

王诜 其所画山水学李成,皴法以金绿为之,似古。今观音宝陀山状小景,亦墨作平远,皆李成法也。

《宣和画谱》:

黄居寀 水月观音像一、自在观音像一

王齐翰 自在观音像一、宝陀罗观音像一、岩居观音图一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敦煌绢画白衣观音

这些作品大致继承敦煌水月观音图的谱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唐代水月观音向白衣观音的转变,而白衣观音自古便有,《观世音菩萨说烧华应现得愿陀罗尼》记:

行此陀罗尼法,应以白净毡若细布,用作观世音像。身着白衣,坐莲华上。一手捉莲华,一手捉澡瓶,使发高竖。

(《大正藏》,册21,页612b)

又见《观世音现身施种种愿除一切病陀罗尼》(《大正藏》,册21,页635a),两者描述大致相同。密教中的白衣观音符合佛画造型,肃穆庄重。其后白衣观音的造型从唐末开始运用于描画水月观音,由此逐渐创造出另外一种形态的观音图式,一般称为白衣观音的即为后来所创的观音。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牧溪画白衣观音(京都大德寺藏)

就现存作品而言,日本大德寺藏牧溪画白衣观音时代最早,而实际上白衣观音的绘制应更早,唐、五代、宋代白衣观音画家不少,但留有记载的白衣观音应当异于密教图像,而是一种适合鉴赏的水墨绘画。《宣和画谱》:

辛澄(唐) 观音像二、白衣观音像一、如意轮菩萨像二

杜子瓌(五代) 白衣观音像一

曹仲元(五代) 白衣观音像三

王齐翰(宋) 白衣观音像一

《图画见闻志》卷二:

富玫,工画佛道,有弥勒内院图、白衣观音、观珠地藏、慈恩法师等像传于世。

这些作品均为与牧溪所绘白衣观音类似或为其先驱的绘画作品。Fig.90是日本大德寺藏传吴道子所绘观音图,其制作年代定为元代,此图亦继承前述敦煌水月观音图的谱系,绘出各种细节,即大圆光、双竹、杨柳、澡瓶等,以求充分表现宝陀落迦山。然而此图俨然受到白衣观音图图式的影响,表现于头戴罗帛,持物置于岩石上而非手中,观音坐姿更加脱离宗教色彩等。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水月观音像(京都大德寺藏)

如此,唐代的水月观音随时代变迁不断变化,最终变化为白衣观音。水月观音本是宗教画,在此已蜕变为非宗教的、以鉴赏为本的画作,这个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原因就在于唐代水月观音图本身便具备值得观赏的魅力、如附图九七a的水月观音图,画面生动,引人入胜,这一点毋需多言。

日本的水月观音图经由唐代僧人之手携至日本,其传入历史相当久远。《常晓和尚请来目录》中“承和六年(839)九月五日”条记有:

水月观世音菩萨像一躯。

右大悲之用,化形万方,观思众生,拔苦与乐,故示像相使物生信,今见唐朝世人,总以为除灾因,天下以为生福缘也,是像此间未流行,故请来如件。

(《大正藏》,册55,页1070a)

承和六年相当于唐文宗开成四年,“一躯”即指绘水月观音一躯。由于当时在日本尚未流行,故特言其为请来之像,可见常晓入唐之时,日本尚未流行水月观音信仰。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水月观音像,见《别尊杂记》,图Fig.91

承和五年(838),又有圆行与常晓一起入唐并于次年末回到日本,在其携回的目录中亦可见有水月观音之名。《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中“承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条记:

水月观自在菩萨像一躯。(《大正藏》,册55,页1084c)

如仁和寺心莲院本《别尊杂记》中有图Fig.91及Fig.92,其中记载二图中的一图即为灵岩圆行和尚所传本,临摹的是宋代以后的范本,并非承和时期(834一848)的图式。但观音于岩石上半跏而坐,头顶圆光呈现早期风格,身旁绘有竹子,均需加以注意。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水月观音像,见《别尊杂记》,图Fig.92

Fig.92可以认为是临摹自朝鲜的范本,在这一点上,需要注意朝鲜高丽时代水月观音图样的存在。《东国李相国集》卷一一记:

有幻上人者,性或爱竹,先是尝使画家名手韩某,摹白衣观音像,其傍所立双竹,则不令其人画之,乃就丁学士而安,固乞扫焉。盖丁公墨竹妙绝一时故尔。

幻长老,以墨画观音像,求予赞曰:观世音子,观音大师,白衣净相,如月映水,卷叶双根,闻熏所自,宴坐竹林,虚心是寄……

据此可知,当时的白衣观音图由水墨完成,即如Fig.91、Fig.92所示的水月观音图,循其源流,可追溯到附图九七a至附图九八b的敦煌画中唐代周昉式的水月观音图。

敦煌画研究丨水月观音图

▲高丽水月观音像,日本佐贺唐津镜神社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