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耀华诠释贵州遵义程氏修谱--第九节、关于大明柱国程钟灵朔源诗(总诗句)诗中的字所指函意与历史背景

 程耀华图书馆 2022-04-09

程耀华诠释贵州遵义程氏修谱--

第九节、关于大明柱国程钟灵朔源诗(总诗句)诗中的字所指函意与历史背景

一、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老经单簿百世流方》、《立雪堂宗派小引记载的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原文如下

    洪军失位似卷沙,禾囗原来宰相家。红巾赶散过西涯,渭水河边插柳丫。

系是天命天不灭,一家分座千万家。飘涯过海去问信,但凡禾囗是一家。

后人补四句: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倘有谁人不认祖,子子孙孙丧黄沙。

    1桂花房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斗炳建卯月朔日癸已迨至十四日丁未安位经单簿《立雪堂宗派小引》老经单簿记载程钟灵溯源诗。

2贵州遵义程氏宗亲会修辑贵州遵义程氏总谱时,有的支系修谱人把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进行了修改,其修改的具体内容如下

洪军失位似卷沙,禾囗原来宰相家。皇兵赶散过西涯,举手河边插柳丫。

天涯海角去访问,但凡程姓是一家。后人记得诗八句,世代子孙放光华。

3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根椐老经单簿、老族谱、《程氏族谱》上记载的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因此,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在新编本支系《程氏宗谱》时,按原根历史的记载未变。

4关于程钟灵题诗(后人世称朔源总诗句)诗中的字所指的历史背景事件、诗中内容所指的年代、地址与诗中用字的函义,有必要进行详加考证。

5对于贵州遵义程氏宗亲会修辑贵州遵义程氏总谱时,有的支系修谱人把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进行了修改记载谱中,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不言其说,只盼后贤名达继续对其寻根探讨研究,以史为证,正本清源。

二、八大房各系的老经单簿、族谱记载的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各房各系在记载中文字都约有差别,但是中心内容不变

关于大明柱国程钟灵朔源诗(总诗句)诗的记载说明程钟灵之膝下八大房各支系、各房族的历史人物即始迁祖的迁徙年代不同,正所谓各立山头,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各支系、各房族之间在修谱等珠多事谊都少于联系,因此,八大房各系、各房族在修谱或建造经单簿时转抄溯源诗时,对诗中的字都存在差异,其原主要是过去在修谱或建造经单簿时没有标点符号,还有就是毛笔字在毛皮纸上的渗透,字迹不清楚等情况,还有凭口碑传承记载来描述,也有凭墓志碑铭来记载…………等等。所以,八大房各系、各房族之间在修谱或建造经单簿时转抄溯源诗时,对诗中的字都存在差异也就存在的事实,例如

国祖系遵义董公寺支系的记载是

洪军失位似卷沙,禾囗本是宰相家。皇兵赶散过西涯,举手河边柳千丫。

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倘有谁人不认祖,推到河中浪淘沙。

慧祖系遵义芝麻坪新龙支系程世文家老金单簿记载的总诗句其中四句是

皇兵失位似卷沙,禾囗历来宰相家。干戈赶散过西涯,举手河边插柳丫。

天涯海角去访问,但凡程姓是一家。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

要是那个不认祖,叫他永远浪淘沙。

遵义红花岗区深溪镇复兴村白泥田程氏支系的记载为

祖籍原来宰相家,雄兵闯散逃天涯,日后子孙登荣榜,天下禾口是一家。

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倘有谁人不认祖,子子孙孙丧黄沙。

桂花房四川叙永养马司支系记载为

洪军失位似卷沙,五百年前是一家。千年禾口永不灭,万代子孙宰相家。

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倘有谁人不认祖,子子孙孙丧黄沙。

桂花房毕节大方长石镇支系的总诗句记载为

桥头分别汪洋------(注诗中其中'内’字,是错别字,应该是'泪’字,即泪汪洋),

洪兵赶散别故乡。四路战马如雷吼,八面番贼似飞砂,自古悠游当来往,各别居移族内凉。

安定不移为世泽,启后程氏瓜瓞芳,

有人计得诗八句---(诗中其中'计’字,是错别字,应该是'记’字,即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世一家---(诗中其中'世’字,是错别字,应该是'是’字,即是一家)

桂花房遵义芝麻坪、乐山支系记载为

洪军失位似卷沙,五百年前是一家。奸佞乱臣干戈起,八仙桥头朔根源。

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倘有谁人不认祖,子子孙孙丧黄沙。

定祖支系记载为

洪军失位似卷沙,天下禾口是一家。乱兵追赶过西涯,一家分迁万千家。

天涯海角去访问,程颢一脉宰相家。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

要是那个不认祖,叫他永远浪淘沙。

安祖支系记载为

洪军失位似卷沙,禾囗原来宰相家。你追我赶到西涯,渭水河边插枝丫。

倘有后人来询问, 天下禾口是一家. 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

邦祖威宁、六盘水支系记载为

我祖原来宰相家,皇兵闯散走西涯。临涯上岸同携手,渭水河边插柳丫。

日后有缘重相会,但凡禾口是一家。有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

若有一人不尊令,子孙代代丧黄沙。

总之, 八大,房各支系关于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的记载, 由于转抄等原因, 文字 都有差异, 但内容涵意不变, 对于各支系的记载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时至今日, 有的房份与支系之间对大明柱国程钟灵题 (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就存在了一些意见分岐, 甚至产生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族人的团结。因此, 作为寻根修谱人,必须要厘清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诗中的字所指函意与历史背景正本清原是我们的责任。

三、关于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年代历史背景

程钟灵年代

程钟灵,生于成化宪宗十五年(公元1479年),殒于公元1572年,享年93岁。

弘治孝宗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正德武宗二年(公元1507)圣封校尉,嘉庆世宗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圣封柱国(从一品)。

程钟灵:始姓祖程伯符96新安始祖(程元谭)52二程(程颢)19。 

隆庆新政,是明穆宗朱载垕统治时期明朝出现的承平时期。

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年代历史背景

明穆宗统治期间以隆庆作为年号,明穆宗因为即位前一直生活在宫外藩邸,所以较为体查民情,《明史》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明穆宗比较宽容,用人不疑,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武有谭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因此果断地清除一些前朝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逐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节流开源,抑制土地兼并。国家政治局面稳定,经济向好发展。还实行一些军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饬武备,核实功罪,严明赏罚,加强训练,巩固海防和加强长城防御能力。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后期有了较大的改观,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隆庆新政。嘉靖帝死后,皇子朱载垕继位,为明穆宗。第二年为隆庆元年。而隆庆帝面对的局面并不乐观:此时的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也更加自由开放,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官风和民风也深受影响。土地兼并严重,民间一片繁荣,政府税收却是锐减,而长期的官风腐化,也闹得政府效率低下。尽管隆庆帝在位仅仅六年,却博得了后世史学家的称颂,他的一系列治国新政,被后人称为“隆庆新政”。 [3] 隆庆帝是个性格异常低调淡泊的人,执政的最大追求就是垂拱而治,国家大事,基本都是对大臣放手。重大决策都是大臣来讨论,朝堂之上吵得很凶,而隆庆帝表现出奇的淡定。隆庆帝一上台,就将明世宗信任与宠爱的方士王今、刘文斌等一并逮捕,下狱论死。他对方士乱国,浪费钱财的恶迹早就恨之入骨,所以一上台就毫不手软的处死了这些人。同时欣赏那些在嘉靖一朝因为敢于冒犯皇帝,劝谏的那些忠臣,例如海瑞,隆庆帝不但没有追究海瑞不尊敬其父的大不敬之罪,反而释放了他, [5]  还官复原职,不久又提升大理寺丞。同时,内阁首辅徐阶和张居正共同起草明世宗遗诏,而明世宗的遗诏,并不是其本人临死前口授的,而是用“遗诏”名义发布的徐阶和张居正的政见。为了拨乱反正,“遗诏”强调了已故皇帝对痴迷道教的错误有所反省,为那些因批评皇帝而遭到惩处的官员恢复名誉和官职,惩处主持玄修的道士,停止一切斋醮活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穆宗皇帝即位,他的登极诏书也是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基调和先帝遗诏完全一致,主旨是强调起用因反对玄修而遭惩处的官员,处罚道士,停止斋醮,破格提拔贤才,裁减冗员。嘉靖、隆庆之际的政治交接,徐阶处理得巧妙、妥帖,先是以“遗诏”的形式表示先帝的悔悟,继而以“即位诏书”的形式表示尊重先帝的遗愿,避免了“改祖宗之法”的非难。 [6] 高拱隆庆三年(1569年),高拱复出后,力反徐阶所为,重新评价明世宗,停止不加澄辨的平反,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君臣关系和政治氛围,为进一步改革找到了支点和依据。在隆庆帝的支持下,内阁首辅高拱开展了整顿和改革,动作最大的当数吏治的整顿。嘉靖时期,明朝官场贪污腐败,风气大坏,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拱先是严抓考核关,吏部的考核制度更是完善,每个官员每月的情况都要汇总,年终统一考核,不合格就要严办。另外,官员的提拔,也改了规矩,鼓励大批非进士身份的官员入仕提拔。同时,地方官员等职务,则交给年富力强的官员,而盐政,马政等以往被人轻视的职务,也格外重视,着力提高相关职务的待遇,并选拔才干。 [8] 这样一来,明朝的吏治考核状况,大大扭转。官场效率提速。高拱还任用殷正茂去平定广西地区的韦银豹叛乱。 [8] 针对嘉靖朝的边防弊病,明朝内阁提出加强北边防务,修筑加固长城,提高军事防御能力,并结合灵活战略战术的边防新政。着力发展军备边防,而马芳等名将也多次立功,连败蒙古势力,连边防的境内的州县也都换了精明强干的官员。提高了相关待遇,因此边防逐步稳定下来。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明穆宗的许可。隆庆二年(1568年),谭纶获任命为蓟辽保定总督,负责京畿防务。他再度举荐戚继光协防,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使东北一带防务大大加强。据称谭纶及其部下斩获的敌人首级,数目达二万一千五百。同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当朝乱政,当时国家时势动荡,干戈不息,程钟灵年事已高,皇钦他告老还乡尽享天伦。他赋闲家中,为膝下八子写下了一首朔源诗,即八房后裔尊为朔源总诗句。

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明朝北边有警,高拱以尚书陈希学、曹邦辅,侍郎王遴各率师背城列阵以待;以京尹栗永禄、南都御史护守山陵;又起御史刘焘在天津守通粮,而以总督王崇古、谭纶专征剿无内顾;以侍郎戴才理军饷。由于布置周密,防范严谨,蒙古兵未敢入犯。随着明廷朝政的日益腐败,蓟镇边防每况愈下,至明嘉靖年间已然无法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为此,隆庆年间明廷征调抗倭名将谭纶担任蓟辽总督,希冀他能够整顿蓟镇边防,从根本上扭转该处边军与蒙古军队作战的颓势。

四、关于程钟灵题诗(后人世称朔源总诗句), 其诗中内字意所指的内容以及包涵的年代与涉及的历史事件、地址与诗中用字的函义考证 

对于程钟灵题诗(后人世称朔源总诗句), 其诗中内容所包函的年代与涉及的历史事件、地址与诗中用字的函义,有必要进行详加考证, 对其探讨研究, 以史为证,正本清源。

1、【洪军失位似卷沙】。

有的支系谱记载是:“鸿均失位似卷沙”, 也有的谱支系谱记载是:“红军失位似卷沙”、 有的记载是:“红巾失位似卷沙”。

载差异有:“鸿均” 、“洪军” 、 “红军” “红巾” 。对人物年代与涉及的历史事件与地址历史考证:“鸿均” 、“洪军” 、 “红军” “红巾”

1)、“鸿均” :鸿蒙,远古年代。

2)、“红巾” :红巾军起义年代是1351~1366年。

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颖州,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该事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1355年-1363年,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州谯城区)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3)、程钟灵题诗【红巾失位似卷沙】指指大明朝的建国历程,应统一为:“洪军”。

历史考证如下:洪军,指红巾军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 ,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 郭 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 、援六合 、下和州,势力渐增。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 ,取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 、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 ,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 ,相继攻取常州 、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二十七年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   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 ,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统一记载为洪军失位似卷沙

2禾囗原来宰相家

禾囗”, 审去了王字,俗定约成,约是公认的意思,就是大家认可的。约定俗成,大家公认的规矩;禾囗,也就是后裔称为的“禾囗程”。 

宰相家,作为理学家程颢后人,承世袭皇封五经博士,历代入朝内阁,因此禾囗原来宰相家

禾囗王为程,贵州、四川、云南一带把禾囗王为程的王字审去,称“禾口程”。 原因是在封建社会,皇帝是王,五之尊,禾口程审去王字,与世无争。二是地方习俗称谓,约定俗成,成了禾口为程的称谓。

历史考证如下:

程氏家族的发展源远流长。程姓是以国为氏,这就是程氏的得氏,时间大约在商、周时期。

程姓始姓祖伯符三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初封广平程国,休父在朝任大司马而来到关中,程氏人群继而经历了晋、赵、东郡东阿的迁徙,直到西晋末永嘉年间,程元谭公从中原南下,任新安太守,子孙在新安落户,卜居歙县篁墩,成为新安程氏始祖。程氏家族发展到隋唐时期,出现了南宗和北宗,形成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局面。

根据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程氏宗谱记载

程钟灵,生于成化宪宗十五年(公元1479年),殒于公元1572年,享年93岁。
弘治孝宗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正德武宗二年(公元1507)圣封校尉,嘉庆世宗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圣封柱国(从一品)。
程钟灵:始姓祖程伯符96世,新安始祖(程元谭)52 ,二程(程颢)19世。

程钟灵生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己亥年,公元1479年),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乙丑年,公元1505年)进士,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丁卯年,公元1507)圣封校尉,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己巳年,公元1509年入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年,公元1553年)圣封柱国(从一品)。明穆宗朱载贺隆庆三年(己巳年,公元1569年)告老还乡,卒于明穆宗朱载贺隆庆六年(壬申年,1572年)。享年93岁。

程钟灵祖籍湖北麻城守业。大明初授封昭信校尉。离开麻城赴任扶朝。落业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掌大丘。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公元1507),受封校尉,圣诏赴江西省吉安府任职,皇封指手为界泰和县鹅掌大丘落业(注:根椐《泰和县志》、《庐陵县志》、《庐陵府志》等相关文献记载;古时鹅掌大丘在泰和有两个地方:一是现在的泰和县禾市镇禾院村,另一个是现在的泰和县灌溪镇(包括现在灌溪镇旁边的中龙乡明清两朝也是属于鹅掌大丘的范围)。受皇帝赐封,程钟灵娶明刑部尚书林俊之长女林氏。

程钟灵离开湖北麻城到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今江西南安市)任职,官至校尉,后入籍四川省内江高梁镇西涯街石子岭,娶妻林氏,安居乐业,有子八人:程聪、程明、程智、程慧、程定、程国、程安、程邦,八人各职业出身,或任举贡、或任监吏,六行国,八行邦之称,子孙发达,号称程家湾。程聪、程明、程智随军进入贵州,居仁怀县安三甲龙井湾,程智的后裔也有移民居贵州者。程明祖系程万都桂花房九大房系自立堂派:立雪堂派;家风:明道家风;郡氏(广平堂、安定世弟)。

程钟灵与林氏之膝下八子:程聪、程明、程智、程慧、程定、程国、程安、程邦,世称程钟灵系八大房。这就是云贵川及西南地区程钟灵与林氏之膝下八大房的来源。是广平程国新安程氏的一条支脉。上溯新安程氏的源头,可以同程姓人群的共同始祖伯符、休父联系起来。

程氏先人中,还有许多人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例如,程婴的忠义之举;程邈虽在狱中,仍然完成了汉字字体由篆书体到隶书体的转变,对中国古文字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有许多为官者在职皆以事干显,临事不胶不随,强正方严,名振遐迩,百官厉行,还减轻百姓税负,带领百姓兴修水利,为民谋利益,得到百姓的拥戴。为民者进止有则,居无惰容,平生懿行;与人交不鼓智阿谀,诚实无妄;爱亲敬长,乡里推重。还有人精于医,且生平愈人之疾不责其报。程氏家族是一个重视教育,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家族。程灏、程颐建立的“洛学”是“程朱理学”的基础,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现代社会将“程朱理学”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之一来认识,但他们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程姓先人中有不少人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事业,也有许多人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让自己的子女求学上进,而且自己以身作则,正直做人,认真做事,勤劳节俭,自强不息,成为子女的表率。在接受了教育之后,许多人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为国家、社会、家族做出了贡献。从程氏家族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家族的命运随国家、民族命运的变化而变化。

在家族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上,绝大多数人的个人命运是随家族命运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伯符、休父、新安程氏始祖程元谭等先辈又是因个人的品德高尚、才能卓著而建功立业,继而改变家族命运的典型代表。个人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努力,家族的未来要靠全体族人的努力。

我们比较详细、也比较繁琐地述说我灌县程氏与新安程氏的关系,以及寻找这种关系的思路、过程与结果。虽然程纯礼公的墓碑碑文证明了我灌县程氏来自休宁程氏,但是,要将这种关系准确地接续起来,需要知道始迁祖程可俸公的父母、祖父母是谁,但我们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列出这些事实的目的之一是载明史实,之二是希望后来者能够继续努力,争取为我们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寻找到圆满的答案。当我们回顾程氏家族的历史时,自然就想到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以及历代祖宗和先贤的恩德,感受到在传承和发扬我程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中的责任。这就是此次编修家谱的意义所在。但是,由于我们的学识和能力有限,不当之处,欢迎有识之士指正,以便在下一次修谱时予以补正。统一记载为禾囗原来宰相家

3【红巾赶散过西涯】

统一记载为:红巾赶散过西涯

历史考证如下:西涯,指西南地区,散过西涯,程氏的迁徙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1)、“洪军”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明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造反。崇祯元年(1628)至崇祯三年间,1628年,高迎祥聚集民众,在陕西安塞(今延安市内)掀起了反明起义。起义中,高迎祥被推举为“闯王”。 1627年,陕北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饥民,率先发动了反明起义。张献忠(公元1606年——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长大后去延绥镇(今陕西榆林)当兵。崇祯三年(公元1630),率领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 自称八大王。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自成约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加入了不沾泥张孟存的队伍。在起义的过程中,在牛金星等人的辅佐下,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是为甲申之变,至此明朝灭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李自成余部继续抗清斗争。承畴在镇压农民义军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其政治与军事才华。他从参政、巡抚,一直做到了陕西三边总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洪承畴最大功劳,就是俘杀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一时间,洪承畴名声大噪。他的军队亦为称为“洪军”。

2)、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宪宗十五年(公元1479年),殒于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享年93岁。

因此,程钟灵题诗中洪军赶散过西涯的历史背景是指“洪军” 年代事件。指大明朝无力回天,因此统一为:“洪巾”。 【红巾赶散过西涯】

4谓水河边插柳丫

有的支系记载为:举手河边插柳丫,还有的支系记载为:本是杨柳一枝丫,也有的支系记载为:枝繁叶茂宰相丫明道理学根枝丫……等等。

1)谱记差异载:“渭水” 有的谱记载为“举手”? 经考证:统一为:“渭水”。

历史考证如下: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河南省境内的河流分别是黄河、淮河、汉水和渭河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是河南省境内最大的水系。

正徳年间(1506——1521),泾渭分明一词,是说泾水和渭水同流一段河道,但却清浊不混。泾水混浊渭水清澈。渭水先称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面积广大,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流域内有蓝田猿人遗址、泰安县大地湾和西安市半坡村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及长安县沣镐遗址等。临潼县的秦兵马俑,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西安的碑林、大小雁塔等都是中国古文化中的瑰宝。西岳华山和临潼县的华清池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泾水现称泾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境,流经平凉、彬县,于陕西高陵县南入渭河,河道输沙量极大,水极浑浊,是渭河来沙量最多的支流。泾河下游水利工程较多,著名的郑国渠即是其一。流域内彬县大佛寺石窟是重要的文化遗存。崆峒山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总诗句中的“谓水河边插柳丫”, 是指程氏迁徙的历史地理, 而不是简单的“举手河边插柳丫” 。统一为记载为谓水河边插柳丫

5系是天命天不灭

历史考证如下:

厉史的长河奔流不止,灿烂的中华文明独树一帜,中华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屹立世界东方。程氏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蕴含着悠久文化的“根” 与“魂”。二程理学,天人合一,忠孝仁义,八德懿矩,程子家训,天行健,四言箴律,九思立德,知行合一,遵纪守法,与时俱进,爱国兴邦。这是程氏家族优秀传家族传承文化精神命脉,族人有信仰,家族有希望,有力量,族人适应时代朝流,为时代铸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这就是总诗句中系是天命天不灭的含义。统一为:系是天命天不灭

6一家分座千万家

程姓,得姓于西周时期。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93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贵州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1:《仁怀县志记载:程姓:眀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迁贵州遵义府仁怀县安罗里三甲地名龙井沟。因来时偶得一兜青菜重九斤六两,故称菜沟,后人称“青菜沟”。

另一支程姓从四川迁入,全县程姓户数人口居第十七位。

2根据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公布仁怀县程姓户数人口居13位。统一为记载为:【一家分座千万家

7飘涯过海去问信

根据程氏各系各支各房族的谱牒历史记载,其祖籍源流考究,各系各支各房族都以自己的开宗始祖起代代相传而不紊,自立堂浱、始祖著诗、各立字辈。到了清代,由于程姓人群的不断繁衍和搬迁,连边疆各省份都有程姓人居住。据有关文献记载,程姓在全国形成198派,其中河南180派,山西10派,陕西4派,山东2派,安徽3派,江西2派,浙江3派。记载并不完全,还有不少省区的程氏支派有所遗漏。

程钟灵之膝下八大房各支系、各房族的历史人物即始迁祖的迁徙年代不同,正所谓各立山头,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各支系、各房族之间在修谱等珠多事谊都少于联系。因此,大房各支系、各房族的后人在寻根朔源飘涯过海去问信以寻查到同宗一脉的族人。

因此应统一为:飘涯过海去问信

8、但凡禾囗是一家

程钟灵源头一脉传承,从程姓至始姓祖程伯符,传至五世祖休父,至十四世祖程婴,至四十五世祖元谭,至五十八世祖灵洗,至七十八世祖程颢,至九十六世祖钟灵。

钟灵与林氏夫人传九十七世程聪张氏、程明赵氏、程智张氏、程慧李氏、程定王氏、程国刘氏、程安王氏、程邦袁氏(皇帝赐名,原号名不详)。

根椐《中国姓氏谱·程》卷第83页、84页、96页、226页记载:

程钟灵离开湖北麻城到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今江西南安市)任职,官至校尉,后入籍四川省内江高梁镇西涯街石子岭,娶妻林氏,安居乐业,有子八人:程聪、程明、程智、程慧、程定、程国、程安、程邦,八人各职业出身,或任举贡、或任监吏,六行国,八行邦之称,子孙发达,号称程家湾。程聪、程明、程智随军进入贵州,居仁怀县安三甲龙井湾,程智的后裔也有移民居贵州者。程明祖系程万都桂花房九大房系自立堂派:立雪堂派;家风:明道家风;郡氏(广平堂、安定世弟)。程氏在仁怀境內人囗居17位.有诗为证:由赣迁川内江府,钟灵扶国返京城。诰命林氏撑天地,钦赐牌坊显威名。

干戈不息战事起,八房离分各自行。八仙桥头朔源诗,后裔世代永传承。

聪明扶老入黔景,遵义府砥军中营。遵义仁怀青菜沟,安居落业勤耕耘。

八大房裔孙尊程钟灵林氏为始迁祖。八大房裔孙世系裔孙遍布川黔云南及全国各地和海外。

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八仙桥、皇封八仙桥牌坊对联为寻根依据,, 走遍天下, 但凡禾囗是一家】。因此统一为:但凡禾囗是一家

以上八诗八句, 是大明柱国程钟灵所题的寻根朔源诗, 后人尊称(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历代族贤名达寻根修谱, 在大明柱国程钟灵题寻根朔源诗(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 八句的基础上增补了四句

后人记得诗八句,子子孙孙永不差。倘有谁人不认祖,子子孙孙丧黄沙。

八房寻根朔源总诗句,是根,是源。

祖宗一脉,即自祖宗始传至今人此一脉络。

溯本求源,远祖如同树之老根,近祖如同半老之根。凡过逝者,均化为树根,而生者中,以年老者为干,年青者为枝,年幼者为幼枝。其叶而为家族之旺盛如何。枝繁叶茂,喻家族生者之兴旺。枝枯叶落,喻家族生者之衰落。花如华盖,喻生者之声誉。花开绚丽,喻美誉四方。果实如财富,果实累累,喻之家族财富昌盛。

后人在寻根朔源八句总诗句的基础上增补的四句:是鞭策后人不忘祖宗之德,善化育人尽在不言中。也是历代族贤名达寻根修谱的决心, 广大族人尊祖敬忠的宣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