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小说《三里屯³》后记

 红罗窗纪广洋 2022-04-09

  

  


窗外的鹊巢与室内的长篇

——长篇小说《三里屯》后记

纪广洋

1、文字渊源

  从1983年发表第一首小诗,屈指算来,已经39年了。对于文学,对于写作,可谓是半生沉迷、半生跋涉。看着登记簿上数以千计的发表篇目,看着案头18本个人文集,看着大中小学教材教科书上入选节选的11篇诗文,知足欣慰之余,心底也有深深浅浅的遗憾。

  花前酒后,蓦然回首,我为文的初心、我动笔的第一段堪称文学的文字其实是长篇小说。可是,迄今,除了十多年前新浪网上曾经连载的十万字左右的《飞车美女》这个章节之外,我手头案头竟无一部业已付梓的长篇大作。

  检视自己的笔迹心痕,1983年3月在《鸭绿江》函授教材上发表那首题为《妈妈和孩子》的小诗之前,我在初二的作文本背面,就动笔写过题为《美人》的长篇作文。被班主任谭桂龙恩师呵斥之后,我的痴心文瘾暂且收敛于私下,再不敢显摆示人。

  那时候,每当我如饥似渴地捧读《西游记》《渡江侦察记》等连环画册,尤其是捧读《王昭君》连环画册之后,我对小人书中的人物形象甚是着迷(猴哥且算人物吧),除了砍树制作金箍棒之外,我还隐隐约约地喜欢迷恋上沉鱼落雁的王昭君,而且还联想到曾在我家前院西屋居住过,而今却已去世的蓝梦阿姨。她是京城下放来的赤脚医生,因长得细皮嫩肉的,被我娘称作“洋美人”。说起蓝梦阿姨,在我的记忆和意念里,真像是一场蓝盈盈的美梦。听母亲说,蓝梦阿姨和她的小女儿郭华是从大城市下放而来的“下放户”、是“官家人”、是“上边的人”、是“国家的人”。娘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蓝梦阿姨是在延安保育院长大的烈士遗孤,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初她成为驻京女军医,并和侦察营长郭嘉仁结婚,生下郭华。后来,郭嘉仁赴命去国,杳无音信,且在文革期间被人举报,说他已经背叛祖国,被红卫兵抄家。蓝梦以及她的公婆也被红卫兵抓捕、批斗、坐土飞机,说他们是里通外国的特务。说不清道不明的危难之际,有便衣人员开着吉普车连夜把她娘俩和蓝梦的公婆从北京东郊的三里屯接出,一路向南,把一家四口送到了鲁西南的济州,并持密信交接给地方政府,安排到了老牛湾畔的三里屯。心领神会心怀感激的蓝梦,做了一名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乡村医生。她的婆婆照看年幼的郭华、公公则成为生产队菜园的园丁。尽管我家是中农,但有两进院落,他们一家就被大队领导安排在我家前院的西屋里。1973年,插秧时节,到稻田里巡回为社员们包扎脚手的蓝梦,在途经老牛湾西侧的灌渠时,看到一个挖猪菜的孩童不慎落水,她放下医疗箱,不顾自己不会凫水,果断下水救起这个儿童,她自己却溺水身亡。那一年,郭华才刚刚10岁。那一年我5岁,刚刚记事。而之后的五六年间,郭华的爷爷奶奶也因病相继去世。十五六岁的郭华,刚上初二的郭华,一下变得孤苦伶仃。在公社和大队领导的过问下,郭华被我母亲认作干女儿,让她搬进了我家后院的东屋,并让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也住进东屋,给郭华姐作伴、跟郭华姐学习……

    至于后来上到初二的我为啥把长篇作文拟题为《美人》,以致被谭老师训斥,大体是因为在我的印象和记忆中蓝梦阿姨比连环画里王昭君的画像都美。她在世的时候尽管早已做了妈妈,可那走动那背影一点也不像是三十多岁的人,而像是十七八岁的婀娜少女。而且皮肤白嫩,面相姣好,一笑一颦,活色生香。我母亲和邻居的大娘婶婶们私下里都说她是“洋美人”或“面人儿”。再加上她谜一样的身世,我童年的记忆里和少年的心念中,蓝梦阿姨不仅长得美,不仅有不同于雪花膏的气息,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高雅的光环。在和郭华姐作伴的那些年里,我多次梦见蓝梦阿姨。但我从未向郭华姐提起,担心她害怕或悲伤。

  因此,即便在受到谭桂龙恩师呵斥之后,我依然偷偷摸摸地撰写着我窃思萦怀、魂牵梦绕的《美人》。当我上初三时、郭华姐已经考上大学回京了,我把对她娘俩的缅怀和思念糅合在一起,有点收不住笔的感觉。作业作文之外,我青涩迷蒙的文学大梦留下一长串喋喋不休的“呓语”,而且不知天高地厚地已经把原有的长篇作文自认为是文学作品了,不仅在标题后面标注为长篇小说,还拉出了章回的架势,第一章的小标题是“我的军医阿姨”,第二章的小标题是“我的'知青’姐姐”……当三本作文本的背面都容不下时,初三教语文的班主任李瑞林老师看到了,他拿走两天之后才送还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有当作家的潜质,不过,当务之急是学习功课,考中专考大学,不然你早晚会后悔的。

  至此,我梦里梦外、云里雾里的长篇小说的写作暂且告一段落,我知道恩师们是真心对我好。何况那个时候,我还没厘清知青与下放户的区别,我当时以为蓝梦阿姨和郭华姐这样的由大城市下放到农村的,都是上山下乡,都是知青的范畴。

  后来,当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尤其是到大学读作家班时,我才又重拾旧梦,继续《美人》的寤寐以求。

  在济南职工科技大学作家班脱产学习的暑假里,我又回到济宁,把《美人》第一卷的草稿拿给山东省作协全委、济宁市作协主席张建鲁大哥,请他指教。他和蓝梦一样,都是出身于军人之家,而且他们自己也都经历过战争的烽火,我想让他把把关。那个时候张建鲁大哥已是颇有名气的军旅作家和诗人,他和李瑛、牛汉等著名诗人们一起去云南楚雄参加“中国诗人之家”的揭牌仪式返回济宁之后,我借给他接风的机会,问他对《美人》、对蓝梦娘俩的看法。他说女兵和女警都是特殊的人,蓝梦这样的在延安保育院长大的军二代红二代更是特殊的人。而她的女儿郭华尽管是在特殊年代长大的,但却是警二代、红三代。娘俩同样身世曲折,心红志坚。这样的素材和人物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歌可泣,大有写头。哥俩对饮之前,建鲁大哥还把酒杯轻轻一斜,洒些酒在地上,表示对蓝梦的祭奠。我深受感动,也深受鼓舞。

  《美人》第二卷的草稿我誊好之后,则送给《济宁日报》副刊部主任李木生兄长,请他审批指教。兄长鼓励与指教的同时,以“回首往事”为栏目、以《我的“知青”兰姐》为标题节选编发了四五千字(1994年11月20日《济宁日报》副刊)。1995年4月2日《济宁日报》“济宁文坛精品展”整版编发我的日记体系列长诗时,李木生兄长在编者按《纪广洋印象》一文中写道:“他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力争有新的突破;继续长篇小说《美人》和系列纪实文学《差旅散记》的写作;年内写了中篇小说《遥远的枪声》;另外,写作部分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不拘泥地将笔触展伸到包括报告文学、热点文学等各种文体的尝试。先不说这个计划有点过于大了一些,也有些主次不分,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他的创作,只说这种雄心、这种精神、这种执著,是让人振奋的。”也正是看到恩师加兄长的这段话,我又一度搁置了定位不准、立意含糊的长篇小说《美人》的写作,直到2000年之后,直到“美人”蓝梦的女儿“小美人”,也就是本部长篇后来居上的女一号郭华以“国家女儿”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日渐丰满、日渐活灵活现之后,我才又开始续写改写这部断断续续的长篇,并启用勿忘我简拼的《WWW》为标题,继续捋顺与撰述。

     2003年2月我在《文学港》杂志以《WWW》为标题、以蓝梦为女主名字发表短篇小说的心迹,就是意欲先“占住”这个当时感觉很恰切也很别致的标题,因为蓝梦阿姨的土坟上开满蓝色的勿忘我,因为有些事关家国的红颜美眉、无名国花需要铭记与传颂等等。而且由原来以蓝梦阿姨为主人翁的构架,演变延伸为以她的女儿为女一号的重新布局和构架。从而一改原来的立意含糊、人物朦朣,有了清晰的立意与明朗可塑的人物。因为阿姨不仅身份神秘而且去世早,我对她印象模糊、了解甚少,只知道她美艳超群、只记得她和蔼可亲的隐隐约约的音容笑貌,只概念化地知道她是“国家的女人”。而她丈夫更是个谜,失踪多年,虚无缥缈。构架撰述这样一个“美人”及身世,不仅素材欠缺,而且难以立意,或者说无法立意。换句话说,明知不简单,却知之甚少;明知事关家国,意义重大,却无从说起、无从纵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红二代“国家女儿”的植入、切入与深入,人物、情节和环境都具象化、现场化、身临其境化、与时俱进化了。更让我耐心十足、稳步推进的是,我对这个题材、这部大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一意孤行标新立异地采取了写作过程中的分步进行与化整为零,一系列的情节和片段、一系列的章节和细节,陆陆续续地写出来,陆陆续续地刊载辑入国内外的书报刊,陆陆续续地十余篇节选入编海内外的教材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小说欣赏”节选了该长篇的章节片段,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三课也节选了该长篇的章节片段(人民出版社是“国家首要出版机关”、是唯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起主办的国家级出版社)。这就像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鸿篇巨制都不是一次性直接原创付梓的,而是在原有的各种传说、话本、故事、戏剧等存在形式和流传形式的基础上整合演绎再创而成的(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例如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不同的是,那些鸿篇巨制整合演绎的均是别人的(原有的)素材,而我这部长篇整合演绎的完全是我个人有意识地有步骤地自我原创的累积与构筑。

  李木生兄长在编者按中提到的我的“差旅散记”的写作,我早已出版十余部相关的文集,并入选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评选的“百套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入选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选的全国优秀畅销书,入选浙江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之窗》“当代生活文学创作阅读推荐”榜;李木生兄长在编者按中提到的我的中篇小说《遥远的枪声》(也是写卧底写间谍的),也早已荣获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作协联合征文三等奖,并入编山东省作家协会编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坚不可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学征文获奖作品集》一书。

  再朝前溯源往后逐旋,从1982年荣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纪念奖的《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这篇与妻书我是在蓝梦阿姨的剪报上看到的,读后感是郭华姐让我写的),到1999年3月8日在《故事报》发表的谍战题材的《邂逅莽林》(头版头条,后被1999年第5期的《青年博览》转载,还引发我与英国女留学生丽斯的杂志之缘、文章之缘,丽斯也是本部长篇的正面人物之一),到2000年第2期发表在《上海故事》的涉案题材的《自首》(后被2000年第18期的《微型小说选刊》转载),到2001年9月16日在《大众日报》“丰收”文学副刊发表的《家园》(后被2002年第4期的《微型小说选刊》转载,并入选2002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题,后被《中学语文》《阅读与鉴赏》《语文教学通讯》《世界教育信息》等转载,入编北理大版《阅读教程·现代文部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现当代名家作品集》、白山版《步步高名家名篇》,九州版《读者超人气签约作家作品精华》等,文中的的主人翁就是本部长篇的灵魂人物王星云老先生,几乎贯穿全篇的神秘的青砖楼和密函,就是有关他的暗门和黄金梗),到2002年第2期的《女子文学》刊发的短篇小说《捡来的妹妹》(就是本部长篇中的王维维,谜一样的身世和身手),到2002年第4期《青少年文汇》刊发的短篇小说《没有彼岸的河》(被《<读者>优秀作者十年珍藏版》收录,是本部长篇中王维洼与朱槿为家国而悲欢离合、而失联失散特殊情感的发轫桥段),到2004年7月24日《莫斯科华人报》发表的短篇小说《醉卧大城》(女主角就是本部长篇中的李白芬,原来的棉纱厂的女厂长,后来的红木家具老板娘,关涉前面提到的青砖楼墙角黄花梨的圆角柜),到2004年10月14日《长江日报》发表的短篇小说《爱到不能爱》(被《<读者>优秀作者十年珍藏版》收录,是本部长篇中王维文与杨柳琴曲折情感的桥段),到2005年第2期《星火中短篇小说》刊发的《黄莺之恋》(是本部长篇中王维洼与蓉蓉爱到不能爱的桥段),到2006年第1期《当代人》卷首语刊发的《记忆中的一场雪》(是本部长篇中王维洼与薛花的桥段)……到2011年3月发表在《青年文学》上的纪实文学《磨砺生命的光芒》(是本部长篇中三胞胎兄弟的童年和心灵史),到2013年第8期《山东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古庙》(是本部长篇中有关郭华的下放和成长往事),到2013年第10期《山东文学》刊发的中篇小说《河湾的意外》(是本部长篇中的王维文的意外艳遇),到2013年第10期《厦门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写生》(是本部长篇中的书画名家庵阳的艳史片段),到2014第9期《青年文学家》发表的小小说《那个人是谁》(是本部长篇中的中文系老教授,薛花的父亲,知名教育家,王维洼写作方面的伯乐), 到2015年7月12日在《宝安日报》发表的短篇小说《初吻》(是本部长篇中郭华起死回生地救活王维武的往事), 到2016年第4期发表在《山东文学》上的纪实作品《绕弯寻梦》(是王维洼及其哥仨的成长史、奋斗史),到2016年第9期《北极光》刊发的绝句小说《小背心》以及2017年3月2日《周末报》头条发表的绝句小说《你是我唯一的N次方》(是本部长篇中郭华、王维维和庵阳一起研讨保密写作、隐蔽笔法、诗化情报的桥段,而且郭华和王维维等隐蔽战线的巾帼英杰们其实就是祖国和人民的小背心,很少露面却特别暖心),到2018年4月24日《新江北》发表的短篇小说《风雨中的暖女》(是本部长篇中有关李白芬的桥段)等等。

  还有2005年8月美国《新大陆诗刊》刊发的《河图洛书》,后来被2011年第24期的《青年文学》转载,又入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新世纪10年山东诗选》,这是本部长篇中巾帼女杰朱槿“面对圈圈点点组成的方阵……彼岸传来幽悠呼声/却无法泅渡”——羁绊于异国他乡的狼窝虎穴难以回归祖国的诗化情报的桥段。

     还有2019年第1期的《山东文学》增刊编发的日记体万言长诗《残韵》,也是本部长篇中有关王维洼与朱槿的爱情、特情与隐情的诗化铺陈,也是隐蔽战线诗化情报的绵延桥段:“血汗汇渊/泪流成河/独特卓越的苦难挫折/难道就这样成为身后的列传传说……举目无亲的梦乡天涯路断/我仍闭着眼/玄象叠映着梦醒悲欢/顶风遏浪的帆船/不知是丢在彼岸/还是被大浪吞淹/我呼喊着醒来/满身是汗……谁在孤寂千年深邃渺远的遥望中/泪流满面/初伏吟窗的嘶鸣黯然顿断/唯对苍天顿足扼腕/无奈复无奈的残心断愿/怎能让人无悔无憾……落霞不一定是永久的消失/还常是霁虹飞临的信使/只是现在/只是你/亦不需有哀鸣的苍魂从枕边惊起……”

  这首长诗是我上高中时就以诗体日记的形式开始写的,原名《枕边草》(1986年12月出刊的《晨帆》杂志创刊号上开始连载时还是用的枕边草这个标题,我当时是晨帆诗社的社长兼主编),后来改名为《心碑》《心野十字架》《爱情病例》等等。1995年4月2日《济宁日报》“济宁文坛精品展”整版编发其四分之一章节时,标题使用的是这个章节的名字《不羁之旅》(配发李木生兄长作为编者按的《纪广洋印象》一文),当年,在曲阜的颁奖会上受到李存葆、李贯通、李木生、冯慧君等著名作家诗人的点评和鼓励,颁奖信息和部分评语还编发在《大众日报》和《济宁日报》上。到了1999年秋天,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先生从加拿大回国巡游时,经《黄河诗报》桑恒昌主编引荐,在济南有了一次拜访和聆听。当听他讲解“天涯文学”和“宇宙情怀”的宏大命题之后,我向他说起我写的含有天涯遥念的日记体爱情长诗,并向他简要介绍了长诗的标题和隐怀内涵。他说爱情病例不好,不如叫残韵,我和几个文朋诗友当时都没听清他说的两个字究竟是哪两个字,有人又问了一句。他就向我要笔。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公安派出所的李亚丁老弟马上掏出碳素笔。洛夫先生提笔写下“残韵”二字并落款题名。当时的情景我写成《天涯诗人家国梦》被著名作家红孩编辑发表在1999年11月20日的《中国文化报》“四季”文学版。后来这首长诗还荣获《诗林》与家在东北网联合举办的爱情诗征文银奖。如果没有这部长篇的角色披露,又有谁在这首长诗的字里行间能读出变幻莫测的谍海风云,能知道这首长诗的女主角几十年隐名埋姓于天涯海角,有家难回,有国难回,乃至音信渺茫……又有谁能通过一首诗,读出“枕边草零落成心野十字架 ”的青涩之恋到赤子情怀:“蓦然回首/芳草萋萋的韶光呢/浪迹萍踪/尘缘飘零恍若断线的风筝//风吹雨蚀中零落成心野十字架/祭奉着令人牵魂的遥梦/我独自走来/清泪化雨/心血成流/十字架复苏为圣诞树/萦绕爱之遇之旅之舛之惑之甜之苦/绽开枝枝圣洁的诗絮/献给青春和爱慕/献给娘亲与故土”。

  这些诗文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是承传起合连贯一致的,都是关涉三里屯、老牛湾、蓝港湾、曼谷湾,关涉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家国情怀的。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运筹在撰写一部有关家乡、有关家国、有关海内外的带有足迹心痕,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这就是一路走来一路写来的炳炳凿凿的鸿爪雪泥、文思结晶。

  尤其是2015年我创立的绝句小说新文体,是一种诗歌与小说混血而成的小说格式的诗化撰述。既有含蓄隐喻的特性,适合撰写特情、卧底、潜伏等谍战题材;又有诗性的迤逦美感,适合营造优雅温馨的环境、塑造优雅温馨的人性。写情感题材适如其分像心适意,写谍战中的情感纠葛更是狐绥鸨合得心应手。而上述的绝句小说《你是我唯一的N次方》,则是我第一次在拟题中借用数学概念,也是当初把这部长篇拟题为《三里屯³》的心迹所在。

  在我看来,在我的构架与企划中,分章分节地有步骤地撰写出来,并择机预先发表一些,是最直接最有成效的薄发与厚积。

2、写作随感

  常言说文学即人学,我认为说反了,应该是人学即文学。我们的启蒙教育,我们的成长历程,现今的《语文》课本,旧时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等,无不是文学的范畴。而文学的核心、文学的灵魂是人,是人物,是人心,是人品,是人设。

   要说人物,郭华、朱瑾、杨柳琴、蓉蓉、丽斯等等……半生追寻行役中,与我醒梦厮守、烟靡雨散的袍泽兄弟和金兰姐妹们,尽管多曾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我的字里行间、铭记在我的诗文篇目中,但是,这些与我难以割舍休戚与共的兄弟姐妹以及相关相涉的男男女女们,这些历历在目生动撩人的个体形象和人物群像,玉树临风袅袅婷婷地一直在身后幕后影响我成就我。不把他们秧牵藤连地缀集起来、塑造出来,就有歉意与失意,就有心债和文债。尤其是女主一号、特侦一姐郭华,她的原型魂牵梦绕,文内文外却把她写丢了。因为她就是干这个的。郭华有“国花”的谐音,她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铿锵玫瑰——悄然怒放的国花。她常年便衣,且有自己创设的服装品牌,有时还有些花枝招展。你在街头遇到的一身名牌暗香浮动的豪车美人、时尚阔姐,有可能就是她。

  要说情节,就像序中所说,朱垣下的灯红酒绿,潜伏中的声色犬马;奋不顾身耍流氓,赴汤跳火做色狼;风花雪月里的铿锵玫瑰,放浪形骸中的忠贞倩影;桃色陷阱不是为了钱财,而是索要图纸;杀害姥姥不是因为管教太严,因为姥姥是某科研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女研究生网上遇“大款”,人格沦陷,偷窃恩师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论文;名校才女经常被豪车接走,事关宝岛;种子妞或外国妞报考中国名校,并与名校尖子生恋爱结婚,因为尖子生能分配到尖端科技领域,此乃战略潜伏;群众演员接戏时恰逢真特务,在街头命丧黄泉,死不瞑目;侧颜杀歌手持N国身份证件,却是D国的间谍,而且她也是双胞胎;剧本杀桥段直通毒巢淫窝;婀娜的红衣女刹那间像是佛光乍现的菩萨,救危救难,翩若惊鸿;童年受赠的青砖楼附有密函,条件符合终于启封时方知所有的青砖都是包裹泥料的金条,而墙角落满灰尘的破厨子也是价值过亿的黄花梨圆角柜;深挖洞时期的粮仓而今暗藏最尖端的战略导弹,凌厉的钻地弹却锁定了另一片远处的山峦……

  要说环境,勿忘我(WWW)集团公司有序拓展的商旅商务之地,也就是三胞胎哥仨以及姐妹们置身闯荡的三个三里屯,从济州老牛湾畔的三里屯(创业之地),到北京蓝港湾畔的三里屯(潜伏之地),再到泰国曼谷湾畔的三里屯(远征之地),城乡中外,三点一线,浪子平生,赤子情怀,巾帼红尘,三都叠影。勿忘我集团公司的商标WWW,颇有来头,不仅是品牌三字首个拼音字母简拼,还是王维洼、王维文、王维武三胞胎兄弟以及他们的妹妹王维维的首个拼音字母的简拼,就连燕京蓝港湾、济州老牛湾、芭提雅曼谷湾最后一个字首个拼音字母的简拼也是WWW。为什么有这样的巧合或构架呢?我出生的地方叫老牛湾,我的第一张身份证、我购买的第一个楼房、我生活工作近10年的地方,就是济州老牛湾畔的三里屯,至今我的党员关系还在那里;我改稿入住的《中华散文》杂志社也在三里屯附近、我做“文学地理”栏目主持的《青年文学》杂志社的所在地就是北京蓝港湾畔的北三里屯,我经常去的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以及《诗刊》社所在地都在北京的三里屯。我不仅常去那里的酒吧一条街,还多次去三里屯北侧亮马河流域的蓝色港湾去赏景去聚餐;我参加中国妇联《婚姻与家庭》的海外笔会,以及考察朱砂石等红色石料表皮铅灰锖色花斑的情况去的地方就是曼谷的三里屯和芭提雅的曼谷湾。

  一路走来一路笔耕,当我决定梳理、衔接、整改这些三要素齐全的厚重积累,付梓这部长篇小说时,发现窗外大杨树上的两只喜鹊在春风习习的季节开始筑巢。我坐在二楼的书房,转脸就能看到它俩飞来飞去携同筑巢的情景。当它俩都飞离树冠去寻找树枝或者正忙于构筑之际,有时候我还登上三楼,透过阁楼的小窗,更平视更清晰地观察它俩的劳作和工程进度。许多次,我就看着它俩一根一根地衔来小树枝,在风中摇荡的树枝上耐心用心精心地构筑构架它俩的爱巢和家园。此情此景,对于我正在构架整改的长篇小说有着真切深切的启发与激励。

  2007年年底,我刚购买这个楼房小院的时候,窗外的这棵杨树还只有胳膊粗细,树梢也不及我的楼顶高。转眼十五年过去,当年的小白杨已经长成干粗冠茂的参天大树,鹊侣也开始择枝筑巢。在我看来,喜鹊在我窗外的杨树上筑巢,有一种喜洋洋、喜气洋洋、喜降亿福的预兆和寓意。

    春光蕙风中,鹊声巢影里,我即便不思不想不怦然心动,逸念这鬼也难免鼓翅抖膀。我的文学之树在这些年里也和兀自成长的白杨树一样不知不觉间就愈加粗壮与繁茂了,而我手里的“树枝”更是大把大把大捆大捆。面对窗外的大树与鹊侣,观望鹊侣的勤奋与刻苦,曦辉月彩下我自然而然地伫想卧想着下蛋与孵化、展翅与翱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