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22-04-09 | 阅:  转:  |  分享 
  
20、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21、格物
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
分。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2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
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
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
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
精神?论证思路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文的论点是什
么?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题即是论点)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
、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
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丁肇中教授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
日照)肇(zhào)事格物致知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一帆风顺袖手旁观掌
握字词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袖手旁观: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
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推之于四海
,传之于万世: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第一部分
(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1、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研讨课文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2-5自然段二、“格物致知”出自哪里?“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一、作者说: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
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三、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
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作者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
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格物致知
精神”就是“实验精神”7、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
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讨论:这个目的与丁教
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么?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
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格
”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讨论第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
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阅读6-12自然段11、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性。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
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怎样实验?朗读:实验的过程不
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
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
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作者主张:实
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
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
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请你读一读):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阅读最后一段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