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前陈毅被调离华野,是为了加强领导,还是为粟裕让路呢?|华野

 村头月夜夏忠联 2022-04-09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和粟裕的合作时间虽然只有11个半月,却使华野在解放战争中屡立奇功,成就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一段佳话。

济南战役之后,打“大淮海战役”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这一仗怎么打?却成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一块心病。

决战在即,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统一协调。

决战在即,临阵换将是兵家之大忌。然而,在淮海战役前,中央和毛主席对淮海战役战前的组织进行了调整,把华野的陈毅调走,任中野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得知消息及时与中央沟通,阐明了利害关系,并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由陈毅担当。

最后,陈毅兼任中野副司令员的同时,仍然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事实上,华野的实际指挥权交到了粟裕手里。

对于这样的组织调整,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有传言说“陈毅资历深,留在华野会干扰粟裕的指挥、”“陈毅不会打仗”······那么,这样的组织调整究竟是为了加强组织领导,还是为粟裕让路呢?根据史实记载,这些疑问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1948年1月27日,中央给粟裕发电报,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例,让粟裕带华野三个纵队南渡长江,直插敌军后部,吸引敌主力回防,缓解中野在大别山一带的压力。但是现在战况发生了变化,我军目前在淮海战场,已经到了拉开阵势,将数万敌军一口吃掉的时候了,战机已到,没必要再拿三个纵队的精良之师去打消耗战了。

斟酌再三,4月,粟裕向中央发出了那份著名的“子养电”,主要内容是:华野主力过江不仅起不到迫敌回防的目的,自身也会遭受重创。建议集中精力打大的歼灭战,即“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作战,在雨季和夏收到来之前,重点在中原地区,发挥现有装备作用,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这也是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

战机已到,初步设想淮海战役蓝图,为解放战争奠定基础。

粟裕的战略规划是:第一,在河南东部战场围攻豫东名城开封,然后实施围点打援战术,将开封和来援的敌军分别歼灭。第二以包围的形式分割敌军兵力、围点打援,围攻山东省府济南,开展大规模的全歼战;第三是以华野为主中野为辅,实行大军南移的战略大转移,在徐州和蚌埠为核心的淮海地区对敌人进行大规模的围歼。

粟裕大胆的战略规划使毛泽东陷入了沉思,粟裕的战略规划能力在解放军中屈指可数,但是毛泽东对粟裕的大胆想法仍然有些疑虑。后来,毛泽东电告粟裕,让粟裕速来面洽。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三大书记离开延安辗转陕北以后,一直住在位于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这里地处太行山区,是晋翼两省之交,离佛教圣地五台山很近(相传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4月30日,接到电报的粟裕和陈毅连忙赶往阜平县城南庄的晋察翼司令部,向毛主席当面汇报工作。毛主席得知粟裕和陈毅到了,连忙大踏步迎出门,互相握手问候。

在指挥所里,粟裕当着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面,把他的歼灭战计划和盘托出。并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经过反复论证后,中央当即同意了粟裕的规划。同时,毛主席提出了要粟裕半年之内消灭国民党军第5军王牌军,消灭十几个正规旅大约十几万人,做好渡江准备!对于这些苛刻的条件,粟裕一口应允。

临阵换将,强化战略组织能力,形成最佳淮海战役最高指挥部铁三角

面对中央军委的信任和全军的嘱托,粟裕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与此同时,中央也对这一仗怎么打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决定由“刘陈邓统一指挥”华野和中野相互配合。中野刚从大别山回来,已经到了人困马乏的阶段,缺乏打大仗的实力和条件,需要时间整休。

另外,中野是人民军中的“老字号”,身经百战的骄兵悍将不少。而华野长期以来基本是偏师出身,新四军与八路军相比只能算个小字辈。尤其粟裕所部基本是皖南事变之后,陈军长重组的新四军,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角色。

让粟裕这位谦谦君子驾驭这些老兵,显然有力不从心。权衡再三,能够驾驭华野游刃有余的只有陈毅。另一方面,以陈毅的资历,和中野的刘邓配合也容易。刘伯承沉稳、邓小平睿智、陈毅大度,三个四川人语言相通,志向相投,经历相似,在性格和作风上可以相互互补,以“刘陈邓统一指挥”的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淮海大战最高指挥部的铁三角。

中央最终确定了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使德高望重、协调能力首屈一指的陈毅协调全军,并在华野和中野之间协调作战,而会打仗的粟裕主抓战役指挥,刘邓大军配合,这种相辅相成,分工合作的搭配,是中央的高瞻远瞩的一个策略。

趁热打铁,巩固华野军事力量,激发中野斗志,做好渡江准备。

国民党军在济南失守后,开始收缩兵力,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在徐州蚌埠做战略防御和放弃徐州,退守淮河的两个防御策略。以加强中原和华东地区的战略守势。面对这一战机,于11月6日按计划在夜间发起了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各部向预定目标方向开进的途中发现收缩的敌军继而转为追击。

中野则向湖庄、施庄等地的国军发起进攻。经过17天的激战,华野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给敌军以重创,黄百韬自杀。64军军长刘镇湘被俘。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和中野共歼敌17万,其中,华野歼敌14万,解放军士气大增。

随着淮海战役越打越大,11月16日,淮海战役总前委确立,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组成,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11月23日拂晓,国军18军在重迫击炮的支援下向南平集的中野发起进攻,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第一枪。激战至12月16日,以中野丧失攻击能力,国军退至淮河以南结束战争。

第三阶段以劝降逃出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为主,展开了政治攻势。杜聿明集团对投诚意见不统一后,华野于12月29日集中200余门火炮向陈庄国军发起全线炮击。于1949年1月10日,歼敌55.5万,华野和中野伤亡11.3万。杜聿明和8军军长周开成被俘,邱清泉被击毙,长江以北再无战事,取得了淮海战役大胜利。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歼敌最多,牺牲最重,政治影响力最大的战役。这次战役完全实现了粟裕当初的淮海战役蓝图设想,完成了中央和毛主席的要求,做好了渡江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