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宣统爷”的“复辟心态”,看待“同行是冤家”》

 天驰老先生 2022-04-09

         前几天,阅读“宣统爷”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刚刚翻阅开篇,就把我镇住了。很有意思的一段文字哈,文笔起伏跌宕,阐述的是社会上一种真实现象。

         正如“毛泽东”主席评价“老君”:“老子,是个老实人,他把'阴谋论’的东西写在纸上。”这本《我的前半生》,语言朴素真切。

         “爱新觉罗·溥仪”先生,还是很诚实的。他在书中写道:“我读'善书’,讲'仁慈’。但我的'仁慈’,却有自己的一套讲法……为了让灵魂升入天堂,我连一只苍蝇都不肯打。但同时,千百个母亲和孩子的血,不曾打动过我的心……祖国的土地被践踏、成千成万的同胞被屠杀、母亲们和姊妹们被侮辱、无数村庄和工厂被化作焦土,而我在这时候却认为是,'时来运转’、'天与人归’……”

         没错,作为“清废帝”,他确实是悲哀的。但,这个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并不是只有皇帝,才会出现这种心态,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问题。

         “辜鸿铭”老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中国式的人性,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他的温顺,温顺到无以言表的程度。在'温顺’品质进行分析时,你会发现它是两种品质结合的产物,即'同情心’和'智慧’。”

         辜老又使用“驯化的动物”为喻,进一步帮助理解:“被驯化的动物身上,具有的这种,可以称为'人类智慧’的东西,与'狐狸的狡猾’或'动物的智慧’有很大不同。被驯化动物的智慧不是来自推理,也不是源于本能,而是来自'同情心’,来自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一匹纯种的阿拉伯马,能理解它的英国主人,不是因为它学过英语,或有理解英语的本能,而是因为它,热爱它的主人。”

         这里的“温顺”,不是指“软弱”“服从”那些意思,而是一种经过教化的“文明”力量,是辜老对于“gentle”的汉语翻译。也就是说,用“仁慈”来代替这里的“温顺”,是完全行得通的。

         从“辜鸿铭”老先生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辜老认为“仁慈”的前提是“教化”,也就是对其它动物而言的“驯化”。

         这种“尊重自然”,却又“跃居其上”的“仁慈”,需要历史的沉淀。这不是“丛林法则”,而是“社会文明”。

         一般来说,大家都觉得,要看一个人的“仁慈”如何,需要看他怎样对待“弱者”。经常有人说:“看一个人的素质如何,要看他怎样对待服务行业。”

         因为,自然界是“弱肉强食”的。通过人对“弱者”的态度,能够看到他与“丛林法则”的分离程度,越是远离“丛林法则”、越是接近“社会文明”。

         但是,若只从这一方面来判断,未免武断片面。“弱肉强食”的法则固然没错,但保护弱者以“延续生存”的法则也是存在的。

         否则,刚出生的小生命,都很弱小,它们种族为什么没有伤害它们,而是悉心保护起来了呢?

         插句题外话,据说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喜爱宠物,是因为宠物的眼神,相似婴儿的眼睛,会激发人类的保护欲。这是物种延续生存,所必须拥有的基因烙印。

         既然,看“对待弱者”不能判断是否“仁慈”,那么,还能观察什么呢?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观察他怎样对待,与他实力相近的同类。

         “郭德纲”先生,曾经撰写过一首《八盼》诗,最后一句:“说相声的盼着死同行”,嘲讽:“同行是冤家”。

         一位“政治家”、一位“艺术家”,本来互不挨着,但却因为提出的现象,擦出了闪亮的火花。

         首先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可以理解为:“由于一方参与'竞争’,导致应得的'利益’受损。”

         于是,受害利益团体,会组成联盟,对获利一方进行攻击,企图打倒而夺回利益。

         从某种角度看,这也算得上是“弱者”范畴,大概可以理解为“狭义”吧。

         由此,“弱者”“强者”这两个词,分为“广义”“狭义”两个方面。细划之下,更方便理解。

         对于“宣统皇帝”来说,“苍蝇”和“百姓”,都属于“弱者”。

         不同的是,“苍蝇”永远威胁不到他的统治,而“人民”不一样,“人民”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群体,在那个朝局动荡的年代,随时可能会对自己不利。

         正因如此,我们从书中才看到了这个现象:“溥仪不愿去打'苍蝇’,却对'人’冷漠异常。”

         同样道理,我们来看郭老师的话。很简单,还是因为“竞争”、还是因为“利益”。

         有些时候,“同类”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理解”你。

         我们偶尔委屈,会觉得“你们都不理解我”。但请你仔细想想,如果谁都能理解你,你该是多么平庸,置身又该是多么危险?

         如果一个人,与你没有利益冲突,他又非常理解你,那么这个人是“知己”。

         但是,如果一个人,与你有利益冲突,他又非常理解你,那么你的一举一动,可以说全在他的预料之内,这便是最可怕的敌人。

         “郭德纲”老师所说的“同行”,是属于“小范围”。因为,他们的利益冲突,是存在于行业内的“竞争”,这是百工诸业都存在的现象,对行业外没有影响。

         “宣统爷”的“人”,可就不一样了。对“权力”的欲望,是动物的本能,不是“教化”所能根除的。

         时值乱世,人民只能顾得上“生存”,这正是“丛林法则”最容易蠢蠢欲动的时候。

         “宣统爷”不得不打起精神,千方百计保护自己。毕竟,在“生存”面前,“人”都是自私的。

         不要想着,用“舍己为人”的“光荣事迹”跟我抬杠。每位牺牲的英雄,他们也是“人”,他们不想活着吗?

         这种现象,涉及到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知识,与前文“辜鸿铭”老先生的“同情心”也有关,更与“社会文明”问题脱不开干系。

         由于“社会文明”的思想,他们不能抛弃“弱小”。“同情心”促使他们,宁可伤害自己,也不愿使“弱小”受伤。

         在这里,他们的“价值判断”,认定“大我”比“小我”更重要,从而做出“价值选择”——“牺牲自己,以拯救他人”。

         这就是“教化”的力量,不是那种为了“生存”而冷静思考,进而权衡利弊的“丛林法则”。这是充满“仁慈”的“社会文明”。

         “丛林法则”供我们“生存”,这就决定了,它不会教我们“放弃生命”。一切“放弃生命”的行为,都可以归根在“社会文明”。

         还要声明一下,“社会文明”不是人类的专利,只要有“社会性”,就有这种文明,这是“感情”的联系、也是“生存”的需要。所以,动物界有“老弱主动牺牲,换取族群逃生脱险”的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听到父母训斥孩子:“要不因为你是我孩子,我才不管你呢!骂你是'为你好’,你得知道,别心里没数……”

         先不论,他是否为自己“情绪发泄”找借口,单从字面含义,来分析问题。

         我不知道,有没有“社会学家”总结这个规律,这是我自己琢磨的:“随着'关系’的'由远及近’,'苛刻’程度会'由浅及深’。”

         越是“亲近”的人,我们对待就越“苛责”。相对来说“疏远”的人,我们往往更加“包容”。

         因为“亲近的人”,我们会判定,他与自己有更深的关系,就会把自己愈深地带入他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观所理想化的“完美人格”,也希望身边的人达到这种效果,于是便对“身边的人”进行“强制改变”。

         但,那“身边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理想化的“完美人格”,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强制改变”。于是,“矛盾”产生了。

         刚刚是从“改变”的角度出发,现在,我们再来从“被改变”的角度观察。

         越是“亲近”,“期望”就会越高,总觉得他会“理解”自己。

         但事实上,根本不会有人完全“理解”你,你都难以“理解”自己,何况别人呢?

         他们只是凭“阅历”“经验”进行“预判”,使你产生了“他理解我”的“错觉”。

         所以,从这里能找出一种方法。当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当务之急不是怎样让他理解你,而是降低自己的“期望”,以“平常心”视之,问题就被解决了。

         好,言归正传,为什么我们对“同类”更加“仇视”?我们与他们,二者之间争夺利益,而且还坚信“对方理解自己”,这种“恐惧”不言而喻。

         纵观历史,好多“死敌”之间,都是“知己”的关系。详情,可以参考“诸葛亮”“司马懿”。正如戏词中的那句:“棋逢对手一般平”,缓解了“高手”的“寂寞”。

         在《天道》中,“丁元英”说过一种“文化属性”观点:“'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因为它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所以,从本质上讲,'弱势文化’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那么,沿着此种思路,“宣统”是否也属于堕在“弱势文化”之中了呢?

         “宣统爷”生活时期特殊,正赶上皇室衰弱,他没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外界力量条件,并幻想在动荡混乱中夺取自己的权力。

         这是“内界”“外界”多方因素,所造成的结果,不可一概而论。

         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环境的“不可依靠”,却又“不得不依靠”,这么一种矛盾。

         且能分析出,“宣统爷”虽贵为皇帝,但性格中携带的“弱势”习气,还不足以支撑他下赢这局大棋。

         中国古代的谋略学,讲究“造势”“借势”,但容易使人陷入“依赖外界”的思想惯性中。

         如果在这种手段的加持下,还能妥善运用自己的能力,达到“独立”,“宣统爷”也未必输得一败涂地。

         在书中,“宣统爷”提到“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越多,越值得被尊敬。”

         希望我们,能够狠下心来,残忍一些,抽丝剥缕地剖析自己,如“印光法师”所说的“常惭愧”,认识自己,砥砺前行。



西元2021年10月19日

空巢老先生     刘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