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临床用药心得

 1558965 2022-04-09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具有“易实易虚”的特点。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中药有四气五味之偏性,“苦寒最能伐生发之气,辛热足以耗损真阴”。

此外,中药煎剂大多具有特殊气味,小儿往往拒饮。因此,如何根据小儿特点及药物的偏性选用方药,既保证疗效,又做到用药适中,不滞不伤,这是儿科临床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

一、注意防止伤伐胃气

小儿脾胃功能较弱,若滥用滋补或过用苦寒药物,常易引起腻滞不化,胃纳呆滞,生成疳证,或生伐胃气,引起脾胃虚寒,每致发生泄泻。上述吴氏所说的“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就是指此而言。为了避免这方面的弊病,我在临床用药时力求做到凉而不寒。热而不燥,滋补适中

如治疗湿热痢疾或泄泻,我一般不用或少用黄芩、黄连之类苦寒药物,而喜欢用银花、木棉花、鸡蛋花、葛根、凤尾草、人苋、鸡矢藤等苦寒性味较微缓之品。实践证明,上述几味药物清热利湿功效很好,治疗湿热痢疾、泄泻的效果不逊于芩、连。

脾胃虚寒,治应温阳健脾,但温阳药多为辛燥之品,易伤津阴。在这方面,我掌握的原则是:能用其它温阳健脾药的,就不用辛燥太过的药物,或只用小量

如治疗脾虚湿盛的泄泻,苍术、砂仁本属良药,但防其辛燥,我多用炒扁豆、炒薏仁,或白术加佩兰,而不用苍术、砂仁。有时即使要用,其量亦较小,如苍术一般不超过4克,砂仁一般不超过2克。

脾阳虚较甚的病者,在附子、肉桂、干姜、良姜、吴萸等温里药中,我多选用性较附桂缓、而温中散寒之力强于良姜、吴萸的干姜,并注意适可而止。

小儿热病居多,热为阳邪,易劫津液,因此津阴不足,阴虚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证候,养阴是常用的一种治法。养阴药中,有些比较腻滞,过早使用容易留邪,用的量较大或时间较长则易滞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积滞”。

为了避免上述弊病,我除了注意掌握病机适时用药外,一般多选用生地、麦冬、女贞、石斛、杞子、桑椹、沙参、白芍、旱莲草、丹皮、百合、天冬等不甚滋腻之品,而少用玉竹、阿胶、熟地、龟板、鳖甲、黄精一类比较滋腻的药物

如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后期出现胃阴不足,证见干呕、潮热、便结、舌红少苔的患儿,在选用益胃汤治疗时,我常以石斛、鲜芦根易方中的玉竹,因为热病后期胃气初复,早用滋腻之品,势必影响胃纳。

二、注意防止攻伐及利水太过耗损津阴

小儿为稚阳之体,患温热病固然易劫津阴,用药上若过于攻伐及利水,亦常引起津阴不足、阴虚之证罹生。故我在临床上除防辛燥劫阴外,亦比较注意防止利水过多伤阴的情况。

首先少用或不用木通、防己、黑白丑、商陆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虽有较好的利水作用,但易伤肾阴。近年来每见有报道使用木通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小儿脏腑柔弱,全而未壮”,若过用利水,则易“稍重则伤”。因此,遇到水肿的病儿,须用利水药时,我多选用茯苓、茅根、车前、泽泻、大腹皮、茯苓皮、通草一类性味甘寒、渗淡利水的药物。

其次是注意利水适可而止,避免因长期或过量使用利水药引起伤肾阴。如治疗急性肾炎水肿,一般以利水为主,待水肿消退十有七八之后,便应减少利水药的使用,同时加用扶正药,以防因利水而伤正气,在这种情况下,我即改用具有“三补三泻”特点的六味地黄汤为主,做到利中有补,补中有利,补利兼施。

至于运用过程中,何时偏重“三补”,何时偏重“三泻”,则视病儿水肿情况及体质而定。如水肿仍较明显、小便量仍少者重用茯苓、泽泻;水肿已基本消退、尿量正常及体质较差者,则重用淮山、萸肉、地黄。水肿完全消退,症状全部消失后,则以重用“三补”的六味地黄汤,或健脾补气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治疗48周。

几年来,我用这种办法治疗了30多例急性肾炎水肿病儿,并追访过其中的部分病儿,未发现有伤肾的。

三、注意选用小儿便于服用的药物

味苦的药物不仅易伤伐生气,同时由于味苦,气味较浓,小儿往往不愿多服或拒服,从而给中药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吴鞠通认为:“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

为了便于小儿服用,应尽量选用那些苦味不大的药物。如治疗风热外感的辛凉解表药物中,桑叶、薄荷、蝉蜕、葛根、竹叶、芦根,性味比较平淡,煎成药汤气味较淡薄,小儿容易接受,应列为首选药物。银花、菊花、牛子味苦而不甚,若用量轻,配伍较平淡之药物,小儿仍能接受,可列为次选药物

连翘、青蒿、柴胡,味比较苦,小儿往往拒饮,可不选或少选。但如果用作清热解毒治疗温热病证,则菊花、连翘、银花、板蓝根又应列为首选药物,因其苦味比黄芩、黄连、黄柏少。上面提到的治疗湿热痢疾或泄泻的药物选用,不仅是为了防止苦寒伤胃,也考虑到药物苦味较小,易为小儿所接受这一点。

此外,还要注意给药方法。例如汤药煎取量不要太多,并宜多次少量服用;在不影响药性和疗效的情况下,配制或服用时可加适当的调味品。

以上用药心得,概括起来是,注意二防一掌握:防伤脾胃生发之气,用药热而不燥,凉而不寒;防伤津阴,攻伐适度,利水适中;掌握病机,有是证用是药,药味宜甘淡,少量多次服用。

百岁丸的应用

作者/张志远

神曲以麦粉为主,加麸皮、杏仁、赤小豆、青蒿、辣蓼、苍耳草发酵制成,称“六神曲”。另加他药,尚有范志曲、半夏曲、采云曲、沉香曲多种,包括非酵化者。可健脾和胃,行气化湿,调理呕恶、纳呆、胸腹胀满、消化不良。与山楂、麦芽、槟榔,合名“焦四仙”。宜炒黄用,比黑烧炭化为佳。在经方内,仅见于《金匮要略》所载薯蓣丸。

老朽家传处方,疗小儿厌食、停积、稍吃即饱,以神曲100克、山楂100克、鸡内金100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大黄5克,碾末,水泛成丸,每回2~6克,日服2~3次。坚持运用,很见功效,命名“百岁丸”“小妙龄丹”。

1980年于济南诊一八岁男童,喜吃猪肉、咸菜,厌食水果、蔬菜、面粉、稻米,表情呆板、幼稚,反应迟钝,脸色晦暗,营养状况低下。嘱其父母速进百岁丸,改变旧习惯。连服三个月,健康状况逐渐转佳,尔后读书,成绩已占中等。

5味开胃妙药为:生薏苡仁、白扁豆、生山楂、橘子皮、六神曲。

一、薏苡仁化湿要生用

“薏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异名“解蠡”,又名薏苡仁”。健脾利尿,清热利湿。凡小便不利,尿频尿痛,水肿喘急,湿温初起,暑湿之气,苔腻脉滑者,都可投薏苡仁。

其可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而除痹,用治湿阻肌表经络的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证。其有解毒排脓抗肿瘤,抑制癌细胞作用,可治肺痈、肠痈、癌症,特别是肺癌、肠癌。

薏苡仁药性平和,用量可大,宜60~90g。用汤剂煎2次,煮食薏苡仁成粥服用,其效更佳。薏苡仁的功效以化湿为主,生用最宜,炒薏苡仁仅用于脾虚泄泻。

二、扁豆衣补气强于化湿

“白扁豆”也称蛾眉豆,产于江浙者最佳,含有氨基酸、糖类、亚油酸、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虽然健脾化湿之力不如白术,但其补脾不腻,化湿不燥,尤其适合脾虚有湿证。白扁豆还有抗病毒、抗菌作用,且可提高细胞免疫。因含毒蛋白,经高温才能破坏,一般炒用,而且煮炒扁豆时要熟透。生用祛湿力大,且可消暑和中,治疗暑湿腹泻,但一定要入汤剂煎煮。

“扁豆衣”系白扁豆的种皮,功同扁豆,更无壅滞之弊,用5~10g,健脾补气,可以视作主药。尤宜于心脾气虚证,补而不腻不滞。医者少用扁豆衣并常以化湿为用,疏忽其补而不壅之功,在心脾气虚时投用,实为奇药,常可出奇制胜。所以说:“扁豆衣补气强于化湿”。

三、山楂消食活血又降脂

“山楂”在《新修本草》中异名为“赤瓜实”。其功效有3个:一是消食,所含的介脂酶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而且增加胃中酶类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健胃,尤其消肉类油腻的食积和小儿伤乳;二是破气散瘀收缩子宫,适用于血滞瘀阻证,如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疝气坠痛;三是强心,降血压,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缺血心肌,降低心肌耗氧量,治疗瘀血食积证的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山楂的药效作用主要在于其所含的黄酮类和介脂酶,均怕受热,故生山楂含量最高,药效最佳。炒山楂含量降低,专用于脾虚食滞的腹泻。焦山楂和山楂碳含量最少,但有抗痢疾杆菌作用,用治菌痢和血积。

张锡纯特别重视山楂的药用价值,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山楂,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而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痃癖癥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痛。其化瘀之力更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为和平也。”

四、陈皮类的运用

橘子皮入药以陈久者为佳,中药称“陈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广东新会所产最佳,名为“新会皮”。其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排除肠管内的积气,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要药。多用于胸闷痰盛、咳喘脘胀、纳差腹痛、呕哕吐泻、苔腻脉滑证。

“橘红”系成熟果实最外层的果皮。其行气健脾之力减而温燥化痰之功增,又可镇咳,最适合咳喘痰多、黏稠难咯者。以广东化州所产最优,又名“化橘红”。

“橘白”系成熟果实最内层的果皮。燥散之性大减,和中化湿之力为专,治疗湿阻中焦证。

“橘叶”为橘树之叶片。归入肝经,专于疏肝解郁,散结解毒而治胁痛乳痈、乳块肿痛。

“橘核”为橘之种。一般炒用,有理气散结、消胀止痛之功,用治疝气肿胀、睾丸作痛和回乳、消散乳痈。

“橘络”系果皮内的筋络。其理气止痛,通络化痰,专治痰浊阻络的咳嗽不止、胸胁作痛。

“青皮”系未成熟果皮或幼小果实。虽然其健胃作用不如陈皮,但破气散积、化滞疏肝之力明显,专治胸胁胀痛、乳痈疝气、乳块胀痛、食积不化和肝脾肿大。以醋炒为佳。

五、神曲消食和胃又理气

“神曲”由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6味混合拌匀,发酵而成,故又名“六神曲”。其效有二:一是消食健胃,富含酵母菌和B族维生素,专治食积不化,消化不良,食纳不振,脘胀泻痢,尤消谷积。二是理气健脾,除痰饮逆气。正如《本草求真》所云:“神曲甘辛气温,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医多用此以为调治,盖取辛不甚散,甘不甚壅,温不见燥也。”神曲生用和胃消食,辛散健脾,理气散滞;炒用健脾、和胃、消食之力增强,发散作用减弱;焦神曲消食止泻力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