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前启后 一代宗师——纪念林石城教授诞辰100周年

 顺其自然h 2022-04-09

2022年3月3日是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我校民乐系教授林石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学校档案馆(校史馆)收集、梳理林先生的图文资料,既是为了纪念先贤,也是为了启示后人。缅怀的意义在于铭记,更在于承扬。

图片

林石城(1922-2005)

1922年3月3日,林石城出生在上海一个爱好音乐的中医家庭,父亲行医之余的特殊爱好,使他从小浸润于江南丝竹悠扬乐声之中,并学会了二胡、三弦、琵琶、扬琴、京胡、笛、箫等民族乐器。“弱冠”前后,他有幸拜师“浦东派”琵琶名宿沈浩初,尽得浦东琴艺精华。1956年林石城受邀北上,成为我校民乐系首批教师,为琵琶专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曾荣获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等多项重要奖励和荣誉称号。

弃医从乐,北上执教

20世纪40年代,林石城继承父辈衣钵,成为一名精通中西医术的上海名医,著名翻译家傅雷、画家刘海粟等都曾长年请他看病。行医之外,他坚持琵琶演奏和教学,先后在上海浦东电气公司国乐一队、永泰公司乐队、广慈医院(现称瑞金医院)民乐队、上海第一医学院学生会民乐队、上海春秋集团乐社、上海国乐研究会和建声国乐社等音乐社团,担任教师、音乐指导和顾问等职,并培养了庄国权等一批早期学生。

林石城对琵琶的喜欢和钻研,已然超出“业余”范畴。1953年暑假期间,我校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杨荫浏与研究人员曹安和到上海拜访沈浩初时,对其弟子林石城的演奏颇为赏识。不久沈先生病逝,杨、曹二人为留住正宗味道的“浦东琵琶”,嘱林石城录制《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陈隋》四首乐曲,并将这份“奏得文武分明,韵味隽永”的录音资料,报送给学校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吕骥和文化部相关领导。1956年,学校为创建民乐系(此前为管弦系民族器乐教研室),派时任系秘书的王振先老师赴上海力邀林石城加盟。为实现恩师去世前交付给自己的“要把浦东派传下去”的嘱托,当时已是沪上名医的林石城,对新工作的职称、级别、工资等未提任何要求,就毅然关闭自家诊所,把一家六口人的户口由上海迁到天津。

图片

1957年9月27日,林石城(第二排左三)与民乐系教师一起,欢送同事刘恒之赴西安音乐专科学校(现西安音乐学院)工作时合影留念

据王振先教授回忆,当时社会上的琵琶名家还有很多,学校挑中林石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不仅作为浦东派第六代唯一嫡传弟子,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童子功,而且又曾向“平湖派”吴梦飞、“崇明派”樊少云、“汪派”汪昱庭学习,视野开阔,博采众长;二是能演奏,识乐谱,懂制作(琵琶),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图片

年轻时期的林石城(左)和吴梦飞

承扬传统,技艺并重

到中央音乐学院后,林石城独自一人承担起大学、附中、附小的琵琶专业教学工作。他认为,作为琵琶专业教师,首先要做好保存工作,将“浦东派”精华完整保留;其次要做好传承发展工作,吸取琵琶各流派之精髓,推陈出新。他说到做到,身体力行,集众家所长于一身。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评价他的演奏:“武曲雄壮威武,文曲细腻委婉”,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图片

林石城不同时期的演出照

在教学中,林石城注重琵琶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要保持“原汁原味”,教导学生学习“真正的传统技法和地道的传统乐曲”。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并强调“技巧训练不是孤立的”,“在基础训练中应注重与琵琶整体艺术相关联的知识领域,及人文历史背景的学习,如:琵琶在历史上的衍变、琵琶的形制与构造及与之相关的音响色彩,在实际操作中的艺术个性与表现特点等。” 林石城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传人”看待,要求严格。其关门弟子、我校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曾在研究生时代跟林先生学习古曲《海青拿天鹅》,恩师的谆谆教诲令她受益终身:林先生让我先解决好“并四弦”等技术问题,之后又给我讲授乐曲表现的内容和意境,并提出了“武曲文弹”的美学概念及演奏技法。“林先生许多说法虽然很朴实,但是它会让你很容易找到感觉。'海青’演奏中 '吟’'揉’'弦数变化’'并四弦’等丰富的技法,恰恰体现出'浦东派’特有的韵味。”而其“武曲文弹”之论,“又勾画出一种新的、既非此亦非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境界”!

图片

1992年章红艳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与导师合影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56年民乐系建立初期,面临无师资、无教材、无教学经验的“三无局面”。作为当时系里唯一的琵琶专业教师,林石城白手起家,做了大量学科建设工作。在民间,民族器乐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但音乐专业教学讲究标准化、体系化,主要是以乐谱为传承方式,以教学大纲、教材作为教与学的依据。林石城将传统与专业相结合,在口传心授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传统曲谱,编写琵琶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他整理记写了《养正轩琵琶谱》《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等一批传统曲谱,不仅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或五线谱,还根据前辈艺术家的演奏手法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将其编订整理成琵琶演奏谱。他分别于1956 、1958、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五线谱《琵琶曲谱》、第一本 《琵琶教材》、第一本《琵琶演奏法》,弥补了琵琶专业教材的空白。

图片

1979年11月,参加全国琵琶教学会议期间在都江堰合影留念。左起:陈泽民、潘亚伯、邝宇忠、林石城、吴俊生、刘德海、程俊明

虽然视传统为珍宝,以师承为根基,但林石城并不保守。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乔建中评价他:“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转型’的世纪潮流,走了一条'忠’而不'拘’、继承发展、取精用弘的新路。”为了促进琵琶专业持续而全面的发展,他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手法,改编、移植、创作了《行街四合》《中花老六板》《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出水莲》《迎春舞曲》等多首琵琶乐曲。

图片

2001年6月22日,在中央音乐学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上发言

执教半个多世纪,林石城不仅培养出叶绪然、刘德海、李国魂、林嘉庆、吴蛮、章红艳等一批优秀琵琶专业人才,还在学校首创“民族乐器合奏”专业教学课程,并指导“江南丝竹小组”在第一、二届 “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1987年、1992年)上连夺桂冠,为我国民族室内乐专业教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图片

林石城不同时期为学生上课的情景

林石城曾谦逊地表示:“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将优秀琵琶曲谱保存下来和把浦东派琵琶特点传承下去。”但作为中国现代琵琶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正如章红艳教授所言:“林先生处在时代变迁的节点上,既是旧时代最后的大师,也是新时代最先的大师。”“他不是最早融入学院式音乐教育的流派传人,却是最早应邀北上,创立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行者。毫无疑问,又因为中央音乐学院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林先生的意义可想而知。”

图片

与学生们合影。左起:李国魂、刘德海、林石城、叶绪然

惜才重德,无私育人

林石城不仅是一位敬业的教师,也是一名品德高尚的学者。他低调谦和,淡泊名利,乐于助人。“文革”时期,他因政治原因回到上海重操旧业开起诊所,在人生最困难的阶段,仍然坚持琵琶教学和研究工作。教不了专业学生,他就投身音乐普及工作。白天行医、晚上教学。不论专业还是业余学生,林石城都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他曾表示:“我给任何学生上课,讲的乐曲内容都是一样的,不会出现差异。”他的儿子,琵琶演奏家林嘉庆当时在读小学,每晚就和那些慕名而来的孩子们一起围坐在林石城旁边,听这位琵琶泰斗讲授演奏的知识和技巧。“父亲教学从不发脾气,因人而异,很理性地讲课,他对每位学生都是一样的。” 林嘉庆认为,父亲不仅突破了一门一派的藩篱,也打破了学生与老师的传统观念。

图片

1973年林石城(左一)和杨少彝、杨毓荪、林嘉庆

作为一代琵琶宗师,林石城潜心教书,无私育人。他曾向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王次炤教授表示:“音乐界有些人总是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和经验留一手,这是一种低俗的习气。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把自己懂得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艺术才会不断进步,事业才会不断发展。” 而他的艺高德馨、诲人不倦,也备受学生们的敬慕与亲赖。旅美琵琶演奏家、美国卡尔顿学院中乐团艺术总监高虹在校读书时,曾师从于林石城。1996年她邀请恩师与自己一起在美国举行巡回演出。“那时林先生已年过七旬,但依然每天早晨6点钟准时练琴。害怕影响我睡懒觉,他都是抱着琵琶去我家的地下室练,但美国木质结构的房子并不隔音,不好意思的我每每都会在老师的琴声中起床,跟他一起练习。他还将一曲遗失多年的《婆媳相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那几个月让我度过了艺术生涯中最珍贵的时光。”每当回忆起此事,高虹都深怀对林先生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图片

1996年3月31日《林石城、高虹师生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拉开师生二人美国巡演序幕

林石城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的艺术光谱不曾褪色。他凭一己之力将“浦东派”琵琶艺术传承、发扬;他用毕生心血与同仁们共同创建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教学体系,扩展了当代琵琶艺术的文化、社会蕴涵和接受层面;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央音”形成良好学风和教风,发挥了榜样作用。

图片

被学校聘为“十大教授”。左起:汪毓和、林石城、杨儒怀、郭淑珍、杜鸣心、吴祖强 周广仁、于润洋、杨鸿年(“十大教授”合影缺林耀基,摄于2002年)

虽然斯人已去,但其琴声犹在,风范长存。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文:宋学军、张乐

校对:李梅

责任编辑 / 设计:六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