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首古诗看山塘街的历史变迁

 苏迷 2022-04-09
《苏州日报》2022年04月02日 B01版

  殷虹刚

  明代民歌《大九连环》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诗人刘大观遍游江南后,评论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里的苏州市肆主要就是指山塘街。可见明清时期,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热闹繁盛的山塘街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不过,山塘街并非自古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从三首古诗就能看出。

  这三首古诗就刻在新民桥下山塘街北侧的诗碑上。诗碑一共有七块,由东往西前三块依次刻着唐白居易、宋范成大和明唐寅的三首诗,正好反映出山塘街由唐至明、从荒凉到繁华的历史变迁。

  第一首诗是白居易的《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诗题下自注云:“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在《吴中好风景二首》(其二)中,白居易也说:“重开武丘路。”白居易反复强调“重开”,可知山塘街的前身——虎丘寺路并非他首开,之前应该就有一条简陋的老路。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云:“乐天……尝作虎丘路,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说明当时这条老路因为地势低洼,再加上山塘河尚未通运河,排涝不畅,所以很容易被淹,苏州城内居民往返虎丘常常要涉水而过,满地泥泞,狼狈不堪。于是,唐宝历元年(825)端午节白居易到任后,在当年(应该是在冬季枯水期)就实施了一项民生工程,组织劳力疏浚山塘河,使其西通运河,东接阊门外护城河。同时把清理出来的淤泥堆在河北岸,加高和拓宽了老路,并在道路两旁遍栽桃树和李树,不仅可以美化景观,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从此以后,阊门与虎丘之间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水陆皆通,城内居民除步行外,还可以乘船或坐车去虎丘。不过,白居易在诗中又将虎丘寺路说成“湖堤”,可知当时路北仍然是一片低洼的积水地带,放眼远望,“流潦”遍地,汪洋漫演,犹如宽广的湖面。这证明唐代山塘街一带人烟稀少,颇为荒凉。

  第二首诗是范成大的《半塘》:“柳暗阊门逗晓开,半塘塘下越溪回。炊烟拥柁船船过,芳草缘堤步步来。”天刚亮山塘河上就已经舟楫来往,十分繁忙。然而,这些舟楫并非游船画舫,而是途经山塘、停泊过夜的客船。船家们一边忙着起航赶路,一边还要在船头生火做早饭,似乎岸上连个烧饼铺子都寻不到。要知道,明清时期半塘可是七里山塘最锦绣灿烂的一段,清姚承绪《半塘》即云:“碧榭红阑春如梦,珠帘画舫醉为乡。”确实,宋代的虎丘寺路仍然只是一条芳草萋萋、风景秀美的路,尚未发展成商业兴盛的街。从南宋著名的平江图碑刻也可以看出,当时商业中心在城内乐桥和利市桥一带,阊门内外仍不热闹。但是,与唐代相比,宋代虎丘周围的风貌已经有较大改变。范成大《吴郡志》记载:“虎丘山……遥望平田中一小丘”,可见当时山塘河两岸已无水患,已开发成平旷开阔的良田。南宋任尽言《寓白公堤有作》云:“岸转河流阔,村桥几树低。易为春水涨,稳受白公堤”,阡陌交通,土地平旷,小桥流水,绿树村庄,宋代山塘街一带是一派田园风光。

  第三首诗是唐寅的《虎丘泛舟》:“朱明丽景属炎州,兰桡桂楫遂娱游。逐荫追飚暂容与,回波转藻若夷犹。日承绮扇钗光发,山入仙杯酒气柔。幸奉瑶麾论所愿,皓首期言伏此邱。”诗中所描写的是炎炎仲夏日泛舟山塘河避暑纳凉的繁艳景象。在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中“虎丘灯船”条有更详细的描写:“豪民富贾竞买乘之,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阴深处,赌酒征歌。赋客逍遥,名姝谈笑,雾縠冰纨,争妍竞艳。八窗洞启,往复疾摇……日晡时,集野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酒炙纷陈,管弦杂奏。迫暮施烛,焜煌照彻,月波相激。”正如清顾禄《桐桥倚棹录》所云“红阑碧树,与绿波画舫相映发”,水上的灯影衣香,与岸上的列肆招牌相互辉映。至明代中期,虎丘寺路终于发展成居货山积、行人水流的山塘街,到清代更是被曹雪芹誉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也许是巧合,新民桥下诗碑上的这三首古诗,正好浓缩了山塘街历经唐宋明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过程。这中间跳过的元代,有历史学家认为,恰恰是山塘街商业的起始阶段。元初任仁发《过虎丘人家》云:“幽栖无所事,园圃足生涯。荒径多闲地,随时好种花。”诗中所写不正是明清时期“春光旖旎众香浮”的山塘花市的肇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