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9 脑科学日报| 全球城市化对人类大脑、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胡丹_不鸣则已 2022-04-09

图片

第1327期   脑科学日报

2022年3月29日

图片


科  学  时  讯

1,Science子刊封面:绘制人类感觉神经元图
来源:生物通
近日,作为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封面的一篇研究分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痛觉感受器如何产生疼痛的起源,并绘制了这些细胞中产生的信使RNA链的完整转录组。研究团队使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描述了人类DRG中存在的神经元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基因表达。该研究还强调了研究人类组织在寻找疼痛治疗方法方面的价值。
阅读连接:
Science子刊封面:绘制人类感觉神经元图

2大脑是否具有“与生俱来的语法意识”?
来源:Life博士
图片
 层次语言结构的神经追踪
人类语言之所以独特,是由于它具有无限的组合性质:在语法系统的基础上,较小的语言单元可以组合成较大的语言结构,从而形成语言单元的层次结构。然而,大脑是如何表征这些不同大小的语法结构的呢?近日,浙江大学丁鼐教授团队利用脑磁图和颅内脑电图完成了一系列实验。
该研究发现,大脑可以根据层次顺序区分单字组合,对所有三个层次的结构都表现出不同的神经表征,这意味着它的神经机制真的能够“理解”语言的层次结构,并在发声的那一刻直接做到这一点。该研究强有力的证明了层级语法结构的提取是语言处理中的一个必要步骤,同时也为进一步挖掘大脑对语法结构的表征以及刻画儿童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阅读链接:
大脑是否具有“与生俱来的语法意识”?

3李家驿/李雯团队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综述:帕金森病中的“死神”信号——铁死亡
来源:CellPress细胞科学
图片
帕金森病(PD)典型的病理特征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形成的路易小体以及路易神经突。研究表明铁沉积及胶质细胞活化与多巴胺能神经元铁死亡密切相关,胶质细胞可能通过调控神经元铁稳态和氧化应激参与神经元死亡的过程。
近日,李家驿/李雯团队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上发表综述文章,发现铁沉积以及随之而来的铁死亡可能是PD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干预和治疗PD的潜在靶点。
阅读链接:
李家驿/李雯团队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综述:帕金森病中的“死神”信号——铁死亡

4,Alzheimers Dementia:遗传性痴呆,蓝斑核完整性降低,随后tau聚集增加

来源:神经新前沿
图片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形式,在神经病理学上被定义为淀粉样β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堆积。在40岁时,几乎每个尸检病例都会在脑室(LC)出现高磷酸化的tau。在50岁左右,tau出现在脑内皮层,随后在60岁左右,Aβ和tau开始在新皮层累积。
近日哈佛大学的Heidi I.L. Jacobs等人在Alzheimer’s & Dementia 上发表研究论文,发现携带者的LC完整性在32岁开始下降,比临床发病早12年,比散发性AD早20年。LC的完整性与皮质tau呈负相关,与淀粉样β无关,并预测楔前tau的增加。另外,LC的完整性与记忆力呈正相关。这些发现支持LC完整性作为临床前AD疾病进展的标志。
阅读链接:
Alzheimers Dementia:遗传性痴呆,蓝斑核完整性降低,随后tau聚集增加

5,35岁时的血脂和血糖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近日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 上的一篇文章发现,早在35岁时血液中测量的低HDL(高密度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平与几十年后的AD发病率较高有关。在51-60岁之间测量的高血糖与未来患AD的风险有关。从成年早期开始针对胆固醇和血糖管理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在以后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认知健康。
阅读链接:
35岁时的血脂和血糖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6,全球城市化对人类大脑、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神经的罗贝尔博士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城市化不仅体现在城乡人口数量的转变、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模式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对“人类”这一行为主体产生长远且全面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城市化背景下人类行为模式的变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近日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的一篇研究创建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城市化指标,较为客观、全面地对城市化-人类行为与心理健康-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对人们的影响存在跨文化背景的一致性,它对个体的认知及健康既有积极影响(社会认知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提高)也有消极影响(抑郁症状增加)
阅读链接:
全球城市化对人类大脑、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7,最“无聊”的研究:什么样的人最无聊?

来源:环球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