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行刑前,妻子哭喊:想为你生个孩子!他的回答尽显君子风采

 锦字香痕 2022-04-09

19,20世纪的旧中国逐渐向新迈步时,也不可避免经历次次包含血泪的教训经验。这其中,戊戌变法一直为世人称道。

这场变法中,不论是维新派的拳拳爱国之心,又或是掀起热潮的变革观念,都随着历史发展趋势影响后世。

当需要付出生命代价时,个人该如何选择?或许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句,总有比生命更值得之事。万千菜市场之中,“戊戌六君子”便是那个年代极为生动的写照。

不仅六位君子为变法洒热血,他们的家人更是在背后默默拭泪支持。最年轻的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志。行刑前,其妻李闰与自己的谈话也尽显二人夫妻情深。

天作之合

谭嗣同夫妻二人,无论是家世或性格都极为相配。谭嗣同出生于京城官宦之家,父亲谭继洵任湖北巡抚,母亲徐氏贤良淑德,父母均十分关心谭嗣同的教育,希望他能做到“立志如山,行道如水,胸有丘壑”

谭嗣同便在学风开明的家庭中成长,他读书追求“经世济民”,做事履行“不愧于心”。少年谭嗣同在见到晚清盛行“八股文”残害无数学士后,便立志“用己之力改世之道”。

满怀热忱的谭嗣同为人正直仗义,博学笃行。在多数富家少爷沉迷鸦片,纨绔豪赌的年代,谭嗣同却独树一帜,傲然立于世间。待谭嗣同可以谈婚时,家里长辈来到了李闰家说亲。

李闰出生于长沙,少时住在京城主城区东部。其父李寿蓉为户部主事,家境殷实。李闰自七岁便有家庭教师教导自己,十岁精通女红,十四岁便有人上门说亲。李寿蓉不忍心将女儿远嫁,因此等李闰十八岁时,李父便答应了谭嗣同的说亲。

“父母之命,媒之言”,这段婚姻的促成几乎与谭李二人没有直接关系。两方都为富贵家庭,且相距甚近,可谓“门当户对”

两个年轻人并不了解对方,仅仅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悄悄描摹彼此的样貌与性格。1883年,二人喜结连理,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嫁给了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婚后生活和谐平淡。若说李闰一直耿耿于怀的事,便是夫妻二人没有孩子。

1889年,谭嗣同夫妇在游历后移居兰州,在新事业开始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生命:儿子传铎出生。夫妻俩十分激动,但孩子却在不到一岁时染病夭折。孩子的离世把李闰击垮,万分悲痛之下,李闰生了一场大病,第二年春天才堪堪好转。

只可惜世事无常,这场大病使李闰今后无法生育。世俗的“传统”与善良的性格让李闰苦苦挣扎。为了家族,李闰最终提议为谭嗣同纳妾,以延续香火。

令李闰感动的是,谭嗣同断然拒绝。在谭嗣同看来,世道已然变化,女人不能成为生育工具。为了让李闰放心,谭嗣同郑重承诺:此生永不纳妾,永不抛弃李闰,永不向世俗妥协。

伉俪情深

1896年,谭嗣同在父亲的提议下去往江苏担任候补知府。沿途中看到封建社会下民不聊生的清朝,谭嗣同深深叹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京城的富贵人家可能从未见过如此景象。

谭嗣同不愿富贵且自私地活着,他也想担起应尽之责,拯救腐朽的晚清。在结识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后,谭嗣同很快与他们达成共识:如今的中国需要变革才能摆脱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命运。

在创办报纸,宣传维新后,维新派渐渐得到民众支持,“公车上书”也让光绪皇帝下诏谭嗣同等人进京共商变法事宜。

在谭嗣同等人拟好变法事宜上奏后,光绪帝出面颁布各项制度。但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慈禧下令囚禁光绪帝,并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

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得到消息后仓皇逃亡国外,但谭嗣同却停留在了原地。同僚的劝说却让谭嗣同更加坚定牺牲的决心,“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很快被捕,当妻子李闰见到他时,他已被酷刑折磨得遍体鳞伤。李闰失声痛哭却无能为力,她含泪对谭嗣同说:“我们感情深厚,了解彼此,你尊重我身为妻子的尊严,我支持你引以为傲的事业。但我没能为你留下一儿半女,着实遗憾。”

不料,谭嗣同却淡然回答道:“我提倡变法的原因便是希望打破旧制度。可现在社会仍旧黑暗,若孩子出生,他也只能是旧社会的奴隶。若有机会,愿你能替我亲眼看看新的世界。”

谭嗣同行刑时,因被慈禧“秘密照顾”,足足受了三十多刀才断气。但谭嗣同不畏死亡,断气前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言语间尽显豪气。

化悲痛为力量

谭嗣同英勇就义后,李闰一生都带着他的遗志将毕生精力奉献在教育与慈善事业上。

在谭家家中倒落之时,李闰养亲抚侄,打理家业,同时不忘创办新式学校。在拿出部分家产作为办学经费后,李闰亲自奔走宣传以获得资助。

1902年,在李闰倡导下,浏阳驻省师范学校在长沙创立,并一步步成为如今的湖南师范大学。

师范学校创立后,李闰又创办浏阳女校,并任浏阳女子学校名誉校长,教授女学生读书识字与职业技能,以鼓励与支持他们经济独立,婚姻自主。

此外,李闰怒斥社会上弃婴溺婴现象。她呼吁众人捐出闲置产,设立育婴局,收养社会上被遗弃的婴儿,此举也拯救了无数无辜的小生命。虽然没为谭嗣同留下一儿半女,但李闰却用余生帮助了无数儿童与妇女。

1925年,在李闰六十岁大寿上,康有为,梁启超亲赠“巾帼完人”四字匾额,以表达对李闰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同与敬仰。同年,李闰逝世于浏阳大夫第,享年六十。

李闰逝世后,其墓被安葬在谭嗣同墓地的后方,正如二人还在世时,她站在自己丈夫背后默默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