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念北大”和“上职校”的孩子,10年后差距有多大?现实打脸父母

 65顽童 2022-04-09

 作者|   窈窕妈妈

  最近有个很火的视频,来自博主 @全嘻嘻

  “北大同宿舍3个女生毕业10年后的变化”

500

  “19岁上北大,22岁名校读研,25岁入职名企,30岁结婚生子,存款7位数……”

  这些很多人做梦都想拥有的,就是她们三位目前的基本情况:

  @嘻嘻。

500

  @佳佳。

500

  @世中。

500

  说实话,我带着“吃柠檬”的心态点开视频,看到最后却被治愈,感动很久。

  有人说,听完她们的对话,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在努力把孩子送进名校。

  但我觉得,“读名校、高学历、高收入”之外,她们毕业10年才得来的人生经验,才真正值得家长一看。

  01

  “十五年过去了,我的人生仍没有打开”

  嘻嘻,一个被好友评价为“敢于追名逐利”的女孩。

  当她来到北京,身处繁华的首都,那一刻她感觉精彩人生跟自己的距离就差一扇门。

  北大,就是那块敲门砖。

  然而现实是,十五年过去了,那扇门迟迟没有打开。

  外人看来,她们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

  但用她们自己的话形容,考上北大可能就是人生最高光时刻。

  这可不是“凡尔赛”言论。

500

  顶着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光环工作、生活不是一件易事。

  嘻嘻分享说,工作之后“北大”带给自己很多加成,但这个加成往往只存在于一瞬间。

  名校毕业的孩子确实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得到机会。但这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用来撑起所有人的期待,而不是一劳永逸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能有一次高光时刻已经不易,更难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后半生一直保持在那条水平线上。

  所以,在所谓的“登顶”之后,有的人会努力保持谦卑,时刻提醒自己的平庸。

  也有很多人迅速迷失自我,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变得傲慢无礼。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人生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接受自己平庸很难得,接受孩子平庸更是不易。

  想起热播剧《心居》里,中年“废柴”施源和她的妈妈。

  妈妈总觉得儿子施源是人中龙凤,可施源在成长过程中每做失败一件事,就挫败一次。时间一长,施源心理压力过大,有极强自尊心的同时还极度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

  施源活得憋屈又拧巴,将近40岁,生活仍然一地鸡毛,甚至因此而伤害到优秀的妻子。

  其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长更利于长期发展。

  02

  “龟兔赛跑,能做那只乌龟已经很不容易”

  这句话来自世中的一段经历:

  一个曾坚定地要走学术道路的女生,却在读博第四年时主动放弃。

  世中说,以前觉得才华就像翅膀,插上翅膀才能飞到巅峰。

  那时的她非常在意自己有没有读博的天分,并因此抑郁。

500

  我们年轻时大概都是如此,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发现做起来很吃力,便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信念也开始动摇。


  其实,坚持大于天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成立。

  世中反思道,如果是现在,她一定能坚持下去,拿到学位,奈何年轻时代自己过于偏执。

  就像龟兔赛跑,当一只天赋异禀的兔子固然好,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一骑绝尘。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成为那只默默无闻的乌龟不丢人,甚至是更明智的选择。

  坚持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我最近粉上一位素人女博主,身体天赋平庸、自小讨厌体育的她,在奔4的年龄43分钟跑11公里,全马可以跑进3小时。

  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她已坚持长跑10年。

  那时我就在想,我有没有坚持做一件事10年?5年?3年……

  如果我有,那我将来也可以拿出来跟孩子分享。

  03

  “把苦难熬啊熬,熬成粥一口干掉”

  整段谈话,让我印象最深刻一部分是关于“绝望之谷”——

  她们三位经历过的人生至暗时刻。

  其中佳佳讲到的那个关于自己婚姻的故事,格外能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样子。

  佳佳的另一半经历了两年多抑郁,整个人长期处于悲伤状态。

  在那段时间里,佳佳努力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回到家默默地帮丈夫恢复。

  直到现在走出那个泥潭,她才讲出这段经历。

500

  两位好友很惊讶,从来没有听她提到这件事。

  佳佳说,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只有自己,做出决定的也只有自己。

  早些年或许还会跟姐妹倾吐,但没有人会一直陪在身旁,抱怨也解决不了问题

500

  佳佳让我们看到,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内心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足以抵御“生活的苦”。

  如今我们不缺吃、不缺穿,只是精神方面,我们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父母除了给予孩子无私的爱护,还要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04

  “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比赛”

  最近还看到一个视频:

  一位餐厅服务员看着写字楼里工作的女生心生羡慕,感慨道:

  “后悔啊!怎么能不后悔啊?如果人生能重来多好。”

500

  人人都会这么想,我也时常如此,羡慕自己得不到的另一种人生。

  可如果我们连眼下的生活都无法掌控,羡慕只会徒增焦虑。

  当我们不具备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得到再多的物质条件都是白费。

  我说的能力,不仅仅指文凭、知识、技能……

  由此我想到《人生七年》,一部从孩子7岁跟踪拍摄到63岁的纪录片。

  14个孩子,来自英国不同阶级的家庭,他们每7年接受一次采访,向公众“汇报”自己的生活现状。

  《人生七年》的拍摄初衷是为了验证“你的出身阶级,是否会决定你的未来”。

  片中有一句与“龙生龙,凤生凤”对应的话:

  “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500

  确实,总体来看,出身上层社会的孩子过得大都不差,人生被规划得清清楚楚。

  他们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在知识、艺术熏陶中长大,长大后从事着最光鲜、稳定的职业。

  但摸爬滚打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一定不幸福吗?

  比如生长在伦敦东区的苏,28岁离异成了单亲妈妈,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过得很拮据。

  然而42岁那年,她的生活开始发生转变。

  当孩子长大,她得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用7年时间从最底层的助理做到主管。

  工作之余,她还积极社交,并遇到人生伴侣。

  片中,苏总是不吝啬自己的笑容,对待孩子也是温柔细致。

  这样的人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再残酷,也拖不垮他们。

500

  另一个出身底层却让人印象深刻的孩子叫托尼。

  7岁那年他说自己的理想是当骑手,13岁他便辍学成为了骑手。

  后来他又说想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21岁那年他又开始为下一个理想努力。

  相比医生、律师这些职业,托尼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他每当有了新的目标,至少会付诸行动。


​  在世俗观念中,托尼就是大家常说的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他也确实坐过牢。

  可多年后,他也一样靠自己的努力盖了房子,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种价值观自洽的幸福,不也很好吗?

  其实除了苏和托尼,我们还能看到出生农村,靠着勤奋和热爱逆袭成名校教授的案例。

  这些年,我们家长心中那条“起跑线”被刻画越来越深重。

  与其紧盯那条线,不如引导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朝自己的目标踏实前行。

  20岁功成名就令人羡慕,40岁走上人生小巅峰,也值得庆贺。

  当多数人在强调社会地位,我们绝不能丧失对不同人生轨迹的尊重。

  我常说,人生是一场跨越几十年且没有终点线的长跑比赛。

  要支撑起这段旅程,钱固然重要,知识也很重要,热爱生活更加重要。

  我特别喜欢佳佳这个比喻:

  “人生后面,你用到数学的场合,可能比你相亲的场合要少很多很多。”

500

  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出身差异巨大,天赋有高有低;

  或许10年之后,他们将来有的念北大,有的上职校;

  或许20年之后,他们有的年薪百万,有的月薪3000;

  但幸福这件事,没法从一个角度定义。

  在学校之外,我们能教给孩子的最好的能力:

  就是乐观、坚毅、从容地生活!

 点击「窈窕妈妈」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