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15集

 jc2p 2022-04-09

兵守第十二

【题解】

兵守,即军队防守。在本文中,商鞅详细地阐述了防御战的战略战术。其实,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大量讨论防御战的名句,如《孙子兵法·军形篇》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又如:《孙子兵法·军形篇》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然观孙子所论之防守,更多的是以智取胜,而商鞅所论之防守,则更多的是以力取胜。孙子的防守之道,是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使得敌人不知该从何处进攻,因而不能集中兵力以形成局部优势。商鞅的防守之道,是积蓄力量而持久作战,使得敌人因力有不逮而不得不放弃进攻。两相比较之下,以智取胜固然事半功倍,却难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以力取胜虽然看似笨拙,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毕竟,智勇双全的战神总是少数,将国家的安全寄托在不世出的战神身上,这是极其不可靠的。因此,商鞅当然不是不明白以智取胜的轻松便利,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计,商鞅更加注重看似艰难笨拙的以力取胜。这种重力不重智的观点,在整本《商君书》中是一以贯之的,如其在【3.5】中记:“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好辩者以易攻,以易攻者必危”,在【4.3】中记:“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国以难攻者,起一得十;国以易攻者,出十亡百”,在【10.1】中记:“民习以力攻,难。难故轻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也正是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得以长期独霸天下的原因所在。秦军的所向披靡,靠的不是名将的智计奇谋,而是综合实力的强大和政治制度的优越。

12.1】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白话】四面受敌的国家注重防御战,背靠大海的国家注重进攻战。四面受敌的国家,如果喜欢出兵攻击四邻,那么国家就会危险了。因为四邻之国一一发动战争,自己就需要四面出兵迎敌,所以说会导致国家危险。四面受敌的国家,如果不能凭借万户规模的城邑以驻守数以万计的军队,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说:四面受敌的国家要致力于防御战。

【姚注】

①舍:住宿。钜:通“巨”,巨大,用以形容数目之多。

【姚论】

在本文的开篇,商鞅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可是由于商鞅变法所在的秦国既非四战之国,更非四海之国,故而后世有学者认为本文不是商鞅所作。可是在姚尧看来,这种论断是太过武断的。因为早在商鞅西行入秦之前,就曾经给魏国宰相公叔痤担任中庶子,而魏国正是典型的四战之国。至于所谓的“负海之国”,则毫无疑问是在指齐国。因此,我们合理推测,本文正是商鞅在魏国时所写。

在魏文侯执政期间,魏国非常注重与毗邻的韩赵交好。然后以吴起为将,攻占了秦国的西河之地,遂得以称霸天下。倘若魏国的统治者能够专注向西以彻底平定关中,则日后的天下或许就该由魏国来统一了。可惜的是,魏国的继任者完全不懂得这个道理。据《吕氏春秋·长见》记载,吴起治理西河时,魏国大夫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武侯听信谗言后派人将吴起召回。吴起走到岸门(今山西河津南)时,停下车来,回首遥望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吴起的仆人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对舍弃天下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平淡。如今离开西河而流泪,这是什么缘故呢?”吴起擦去眼泪后回答道:“你不了解。如果国君信任我,让我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那我就可以凭借西河来帮助国君成就王业。现在国君听信谗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要不了多久就会被秦国夺取,魏国从此就要被削弱了。”后来,吴起离开魏国前往楚国,西河就完全被秦国吞并,秦国的势力因此日益强大。

383年,赵国入侵卫国,卫国向魏国求援。于是,魏国援卫攻赵,而楚国又援赵攻魏,给魏国以重创。之后,魏国长期处在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赵的四方征战之中,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国”。354年,又是赵侵卫而魏攻赵,这次魏国的损失更加惨重。东边被齐国击败于桂陵,西边被秦国击败于元里、固阳,南边则被楚国侵占了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前353年,魏军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至前351年,魏军又被迫退出邯郸城而与赵国讲和。在北伐赵国的三年多时间里,魏国损兵折将、耗费钱粮,到头来却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在东、南、西三面损失了大量领土,遂进一步走向衰败。当此之时,距离商鞅离开魏国已有十年。试想,如果魏国的统治者当年能够听得进商鞅所说的这句“四战之国贵守战”,又岂会落得日后兵败割地、国势日衰的下场呢?

12.2】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此,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白话】防守有城墙的城邑,不如以军民拼死之力来与入侵者的有生力量作战。这样一来,即便城墙被攻破,由于军民的拼死之力,使得入侵者非将城墙上的军民全部杀死不足以进入城中,这就是所谓的以军民拼死之力来与入侵者的有生力量作战。城墙上的守军全部被杀死后,入侵者若要再进入城中,此时也必定非常疲劳,城中的守卫者则必定安逸。以安逸的力量与疲劳的力量作战,这就是所谓的用有生力量去与入侵者的垂死力量作战。所以人们都说:“围困城邑的忧患,是担忧守卫者无不为城邑拼死作战。”对于这两种情况,如果进攻者的忧患意识不足,那就是将领的过错了。

【姚注】

①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死人之力,守卫者怀抱必死之心的力量。客生力,入侵者未经消耗的有生力量。

②罢(pí):通“疲”,疲劳。

③佚:通“逸”,安逸。当城墙上的守军在与入侵者拼死作战时,城内守军并未参加战斗,故而必定安逸。

④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生人力,城中军民未经消耗的有生力量。死力,入侵者因持续疲劳作战,已经处于垂死之际的力量。

⑤此二者:即上文所称之“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和“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

12.3】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徙徙,不洽而,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从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白话】守卫城邑的基本原则,在于增强防守的力量。因此,当有敌人前来入侵时,就要整理户口簿册而发出征召文书。征召来的三支军队人数众多,就根据入侵者的侦察战车的数量分别抵抗。三军是:壮年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壮年女子组成一支军队,年老体弱的男女组成一支军队,这就是所谓的三支军队。壮年男子组成的这支军队,要让他们备足粮食,磨快武器,各就各位以待敌人前来。壮年女子组成的这支军队,要让她们备足粮食,背负图框,各就各位以待命令下达。敌军到来后,就让她们用土构建难以穿越的险阻,挖设陷阱,毁坏桥梁,拆除房屋。如果来得及运走,那就都运走;如果来不及运走,那就将这些东西都烧掉,使敌人不能用这些物资来作为协助攻城的装备。年老体弱的男女所组成的这支军队,要让他们去放牧牛、马、羊、猪,将草木之中可以用来喂养牲畜的,都收集起来喂养牲畜,以此来为壮男壮女两支军队供应食物。要严格确保三支军队之间不得互相往来。壮年男子一旦进入壮年女子的军中,那么男子就会爱上女子,而坏人就会想出放纵淫荡的阴谋,国家就会因此而灭亡。况且,男女喜欢缠绵一处,就会害怕早日听到战争的消息,即便是勇敢的军民也不愿意作战。壮男壮女进入到年老体弱的军中,则老年人会使壮年人感到悲伤,体弱者会让强壮者感到怜悯。心中存有悲伤怜悯之情,就会使得勇敢的人改变意志,胆怯的人不敢作战。所以说:要严格确保三支军队之间不得互相往来。这就是增强防守力量的方法。

【姚注】

①盛:使动用法,即“使……强盛”、“使……壮大”。

②簿檄:簿,户口簿册;檄,征战檄文。

③盛(chéng)食:将粮食放入容器。

④耕格阱:挖设陷阱。耕,挖土;格阱,凹入地面的陷阱。

⑤发(fèi):通“废”,拆毁。

⑥给:来得及。

⑦洽,即“给”,来得及,古时两字通用。熯,燃烧。

【姚论】

商鞅之论防守,是基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因为是持久战,所以需要提振士气,激励全体军民皆拼死作战。因为是持久战,所以需要设置纵深,通过城内以逸待劳而决胜。因为是持久战,所以需要巩固后勤,通过饲养牲畜以保障粮食。因为是持久战,所以需要全民皆兵,使男女老弱全部参加作战。因为是持久战,所以需要稳定军心,使三军之间不得互相影响。

姚尧的书 交易担保 放心买 点击购买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