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山作家群]冯旭的随笔《家乡的路》

 黄石新东西 2022-04-10

家乡的路

冯旭

小学毕业之后,因为家庭的原因,一直住校,中学时代的时光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度过。或许是专注于学习,对于学习之外的事情,很少留心,以至于偶尔周末回家,也忽视了家乡踩在脚下的路的变化。大学毕业之后,为追逐心中的热血,在外闯荡了一番,身处异乡,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感慨:异乡也是他人的家乡,而我自己的家乡呢,“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于是,收起行囊,返回家乡。
双脚踏上家乡的那一刻,如漂泊的游子重回母亲的怀抱,亲切而踏实。或许是自己阅历的变化,亦或是自己心态的变化,回过头来看,家乡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而是有另一番美好。放眼望去,“长空千里,望不尽,渺渺水天无际”的大冶湖,“连绵十九州,横跨三千里”的黄金山脉,“醉饮琼浆液,洒落瑶池玉珠”的美人照镜,碧竹横地,凫雁满塘;烟雨含翠,春风飘香……细细赏来,如醉如痴。只是风景并不代表繁华!对于异乡的华灯霓虹,高楼大厦,仍旧吸引了家乡不少躁动的心。
重回家乡,最大的变化,便是家乡的路,那是一条横亘全村的路。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都绕不开那段路,那时候条件艰苦,没钱修整,任由道路“自生自灭”。晴天还好,特别是雨雪天气,满是泥泞,踩在垫在路上摇摇晃晃的石块,稍有不慎,便滋一脚的泥,因此常常在父亲面前抱怨:“我不要走这坑坑洼洼的路!”父亲没有言语,只是蹲坐在门口,呆呆地望着门前的路,满眼都是无奈。父亲本是高大的身躯,在“满目疮痍”的道路面前,却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助。
父亲明白路的重要性,只有路顺畅了,家乡才会变得更好。父亲也常常教育我:这条路走了几代人,没有这条路,哪里有我们的生活。再次面对着这样破旧的路,我似乎有了不同的感觉。坑坑洼洼的路如同一个满身伤痕的母亲在负重前行。
记得那次抱怨之后,每次放学,总会看到父亲在路边转悠,或是拿根棍子在路上戳几下,或是与其他叔叔伯伯在路边商量着什么。对于大人们的事情,我很少去过问,当然,他们也不会跟我这个黄毛小子说些什么。
慢慢地,家乡似乎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偶尔的一次回家,竟发现有不少的私家车在村里穿行,村里不少的新楼房如春笋般冒了出来,田间地里劳作的身影也没有往常那么多……
跟儿时的印象相比,如今的家乡简直“天翻地覆”。在外出求学的期间,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后来我才知道,为了修好村里的路,父辈们四处筹资,亲自勘测,攻坚克难,硬是将一条破败不堪的道路铺成一条平整宽阔,绵延几公里的大道。
或许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很难具体描述当时父辈们的艰苦。不过可以想象当时挥舞着简单的铁铲、锄头的场景;可以想象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的场景;甚至可以想象满身泥秽却依旧奋力工作的场景。我想,我错过的不是家乡容貌的变化,而是错过了见证上一代人为了家乡的明天而付出的赤心。
跟父亲一起走在家乡的路上,亲切而踏实。再看父亲,却老了许多,当年高挺的身躯也渐渐佝偻了起来,走在宽阔的路上,显得无比瘦小。我似乎明白了当年父亲的那句教诲:没有这条路,哪里有我们的生活。
父亲是真的老了,走了几步便慢了下来。望着伸向远处不见尽头的道路,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冯旭,1993年9月3日出生,汪仁镇黄荆头村冯家湾人。2016年大学毕业,现在汪仁中学任教。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