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元大都遗址

 古磨盘州人 2022-04-10

“蓟门烟树”四个字是清朝乾隆皇帝御书的,蓟门烟树是传说中的景色,也是燕京八景之一,蓟门即燕国的蓟州城,烟树说的是土城上树木繁茂的景色。

考古学家说,这是乾隆皇帝的考古失误,其实,蓟门烟树根本就不存在。不管存在不存在吧,站在元大都城垣遗址上,确实能看到柳绿花红,在绳窗瓦灶的时代,只要有人家的地方,一定就有烟树,这是无可置疑的。

元大都的土墙往北延伸到知春路就转弯了,从西往东一直延伸着。说来也怪,西土城那边还是自然景观,到了北面,风格立即变化了,好像融入了人文的元素。

先不说别的吧,即便河边的公厕,其样式都是大明的大起大落的建筑风格,原本觉得这是错误的,因为,这座城墙是明朝之前的元朝人修的,可历史就是将北京城“断”在了明朝。

我们很多人知道的北京城的总设计师是朱棣的军师——道衍和尚姚广孝。这样的答案其实只对了一半,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确实是姚广孝组织设计的,在元大都城遗址游历,我才知道,姚广孝设计的北京城其实是有师承关系的,他师承了元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只不过在设计紫禁城的时候,他参考了潭柘寺部分建筑的特点。现代人传说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不是说潭柘寺建寺历史早于北京城的建城历史,而是说,北京紫禁城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的样式建造的。

在元大都遗址,我知道了,姚广孝规划的北京城也不是他首创,他是继承了元朝大都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局部优化。元大都是一件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构思到成形,至少有以下几位设计师的功劳:刘秉忠、也黑迭儿、阿尼哥、郭守敬等几个人。

假如详细地说,那就太复杂了,大致可以给这四个人的成绩做个分工,刘秉忠是元大都城整体设计的,也黑迭儿擅长的是宫殿群的设计,这点估计刘秉忠赶不上他,毕竟他精通蒙古人的习俗和传统,阿尼哥其实就是设计寺庙的,比如现在北京阜成门的白塔寺就是他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当然,他还设计了别的,可惜大多没有留下。

郭守敬是我们已知的大科学家,他主要功劳是北京城内的水系建设,他通过引昌平北浮的水进京,并通过疏浚河道,将大运河运到通州的粮食,通过城内的水系,将船只引到积水潭码头,极大地提升了城内粮食供应的效率。现在,积水潭边还有郭守敬的塑像,这足以说明,郭守敬对北京城的改造成果得到了后世人的高度赞赏。

当然,郭守敬的设计也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赞赏,蒙古人喜欢临水而居,水被引进到北京城,城市才会成为蒙古人心目中理想的家园的样子。元朝人设计大都的时候,特意模仿金中都和前人在城内建太液池的做法,不过元朝的太液池只包含现在的北海和中海,南海是明朝后开挖的,挖出来的土都堆了一座景山。

顺带说一下太液池吧,一座皇城中间大致都得有一片水域的,水不仅可以平衡城市的气候,更重要的是增加城市的美感。按照古代传说,太液池代表神仙居住的地方,太液池里通常都有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座仙山。有了太液池,皇城就有了仙气。

沿着元大都城垣遗址走了几个小时,我才知道不过走了北边的一半,我突然反应过来,先前资料说,明城墙往南移一公里的意思,即明朝的皇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整体往南平移了一公里。

用一个具象的例子就是,从健德门移到了德胜门,从安贞门移到了安定门。明光村正好在西直门的北边,朝阳门和东直门跟元大都的城门重合了。这就是说,明朝的北京城就是元大都的平移城,说白了,明朝内城的规格跟元大都是一致的。

谁这么牛,设计了元大都?他的名字叫刘秉忠。

刘秉忠是汉人,他是河北邢台人。在人分四等的元朝,汉人位列蒙古人、色目人之后的第三等,刘秉忠怎么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信任呢?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是金国邢州节度使,相当于邢台的最高地方长官。刘秉忠自幼聪明,博览群书,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邵雍的《经世书》,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一不精,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忽必烈继位后,听说了刘秉忠的才能,一直把他带在身边。

1256年,忽必烈还在潜邸,但是雄心勃勃,为了进军中原,他让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设计修建一座城。刘秉忠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座城的名字叫上都,忽必烈就是在这儿登基称帝的。忽必烈得到天下之后,至元三年(1266),刘秉忠又奉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取名大都,即今天的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元大都的建设历时18年之久。有了这两座都城,忽必烈太舒服了。每年春夏他到上都办公,秋冬季又到大都办公。这样的交替一直持续着。

元大都设计充分利用了易经中的原理,大都设计好后,刘秉忠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句子,将新建的国家取名“大元”,立即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

资料上记载“元大都的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还有384火巷、29弄通,颇为壮观。元大都城墙周长28公里多,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模宏大,规划整齐。”可惜的是,现在都见不到元朝都城的很多遗迹了。

好在还有一些东西,现在继续保存着,比如地安门大街的万宁桥,那可是当时皇城的中心点,这是我走元大都城垣遗址的最大收获,先前说忽必烈在万宁桥上策马扬鞭,心里觉得有点不踏实,现在,我知道,这样的场景在历史一定真实存在过,万宁桥从元朝一直使用至今,当年在建造这座桥的时候,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否则,一座700年前修建的桥,现在还每日接受着现代交通工具的碾压,那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通过寻访元大都城垣遗址,我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就是要经过知识的多重叠加,才会显出它本来的面目。我感觉知识叠加在我的思维力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希望这样的反应越来越多,让更多元大都城的历史真相,慢慢地走进我的意识里,以便我更全体读者展现更加精彩的历史,让历史真正地从尘沙的掩盖下鲜活起来。

元代大都城的地图

女儿属马,当年一岁多,这匹马脊背上,她没少坐。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