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的悲剧

 循天园 2022-04-10

做大事不拘于小节,成大业不苟于现状,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韩信是一代名将,因背水列阵,疑兵易帜等一系列奇谋妙计而名传千里,但他却拘泥于刘邦对他的小恩小惠而不能自拔,本当乘乱自立,最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委实令人痛惜。

据说,韩信能忍,忍得了胯下之辱。他手提三尺宝剑走在大街上,一屠夫有意挑衅羞辱他,他居然忍着从屠夫胯下钻了过去。历史历来都这样评价,说他胸怀大志,不肯同凡人一般见识罢了。如果刺死了屠夫,必然招惹祸端,所以愿受胯下之辱。其实,也未必是这种原因,而懦弱的性格是主导因素,乱世英雄要想要做一番大事,何惧杀一人耳?远的不说,就说项羽吧,在稽郡杀了郡守殷通然后和叔叔逃往吴中;陈胜、吴广面对秦始皇的暴政果敢斩杀校尉而起义,时逢天下大乱,人人自身难保,杀一挑衅之徒,又有何妨?关羽也是从老家杀了有钱有势的恶霸而出逃,才得以遇到刘备和张飞的,如此看来,韩信能不能忍先不去探究,但这其中,懦弱犹豫的成分肯定是有的。

后来,刘邦拜他为将军,领兵作战,在领兵打仗上韩信的确有一套,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他背水列阵,大破赵兵。这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战术,非大智大勇者,绝不敢轻用。还有,疑兵易帜,半渡而出……这些奇谋妙计都得以成功运用,他统帅数万大军攻城掠地,百战百胜,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代名将。韩信的这些优点掩盖了他优柔怯懦的一面,试想,在楚汉相争的四年间,韩信大多数时间都手握重兵,他本可以以此独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其带兵打仗之智勇,绝不在刘邦、项羽之下,到那时鹿死谁手,不得而知。而且当时历史似乎有意地为他提供了多次机会,可惜的是,由于优柔寡断、胆小懦弱的性格,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次次机会去独自为王,而受他人驱使,最终还被一个女人杀害。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唐·李白

上天对每个人的垂青都是平等的,就看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成事。有些人能借机成事,有些人则未能抓住这瞬间即逝的机会,如果找一找原因,恐怕皆因性格所致,有人因谨慎失去机会,有人因懦弱而失去机会……韩信则因优柔不决而失去机会,他本有三次机会可以拥兵自立,独自为王。第一次是伐齐之后,他斩杀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地,不但扩大了领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此时,他已拥兵数十万,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天下的形势是,他如叛汉归楚则刘邦灭;如归刘攻楚则项羽灭;如果自己独立称王,便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当时,战争形势风云变幻,很难预料,诸侯各据一方,小股势力或降汉,或归楚,或自立为王,群雄逐鹿,各逞其能。韩信也有了自立为王之心,于是派使者去试探刘邦,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看刘邦如何答复,刘邦听说,勃然大怒,他认为韩信不但有野心,而且很阴险,自己在危难之时,他不但不来救援,反而乘机要挟自己。他气愤至极,抑制不住,当即就要大骂韩信的使者,刚一张口,就被谋臣张良用眼色制止了。张良私下里对刘邦说:“这个时候万万不可斥责韩信的使者,更不可流露出对韩信不满的情绪,你现在正需要他为你征杀。如果韩信背叛了您,而去帮助楚王,那您可就危险了。韩信派人来,无非是试探一下您的态度,不如先封他为齐王,让他守住齐地,至于其他的事,等灭了楚国再说。”刘邦听了张良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真的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的这一招果然有效,本来犹豫不定想造反自立的韩信,便不好意思反叛,只好死心踏地的效力于刘邦了。韩信优柔寡断的性格失去了一次自立为王的勇气。他手握数十万重兵,攻必克,战必胜,无人能敌。但他却不敢,他惧怕刘邦,因此只能老老实实地做刘邦的齐王了。

乱世容易造就英雄。蒯通是韩信手下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他看到了韩信在楚汉相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于是想说服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便拜见韩信说:“臣近来学习相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则贵不可言。”韩信觉得他话里有话,就把他带入密室问道:“你刚才所言,是何用意?”蒯通认真地向韩信分析道:“起初发难,群雄四起,人才云集,项羽起兵彭城,转战南北,直逼荥阳,威震天下,今困广武,连年难以进展。刘邦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凭借山河险要,却无尺寸之攻,反连遭失败,臣观天下大势,非有贤者,不能息争。将军可乘机崛起,介于楚、汉之间,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楚、汉两主的性命,就操在将军手中,如依臣之计,将军谁都不助,自立为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静待时机。以将军之大才,据有强齐,并吞燕赵,拥甲兵数十万,得以西进,为民请命,天下谁人不服。何国不从?将来宰割天下,分封诸侯,诸侯皆感德畏威,争相朝齐,岂不是霸王之业吗?臣闻天与不取,是违反了天命,反受其咎;时至不行,是不用其时,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

蒯通虽不出名,但把天下形势却分析得相当透彻。他把韩信的优势一一讲给了韩信听,劝他自立为王。可是韩信考虑了许久只说了一句:“汉王待我甚厚,我怎能见利忘恩呢?”蒯通见韩信为忠恩所绊,继续说:“越大夫文种,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尚且被杀,兔死狗烹是不易之论。试问,将军的忠心,恐比过越大夫文种吧?且臣闻将勇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今将军已蹈此辙,归楚楚不信,归汉汉必惧,那又到何处去安身?”韩信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但还是犹豫不决,不知怎么办好,他对蒯通说:“先生不要再说了,待我深思后,再作决定。”蒯通见说动了韩信,便告辞了。

蒯通本以为韩信是个胸有大志的人,他静候数日,仍无音信,便又去找韩信,说道:“愿将军速作决断,时机难待,失不再来。”此时,韩信已下了决心,不背叛刘邦,当即答道:“先生不要再劝我了,我决定不负汉王。我以为奉侍项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自归汉后,汉王授我将军印,今我统兵数万,现又封我为齐王,我若负之,必至不祥。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战功颇多,汉王又怎能负我!”蒯通听后,知再说无用便转身退出。

按理说,这是一次韩信脱汉自立的一次绝好机会。他本人勇略超群,又手握重兵,占据齐地,有条件自立为王;看看蒯通对他说的那番话,说明是一位很有远见的谋士,有这样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有何可惧?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而他却优柔寡断、胆小懦弱,想反又不反,也不敢反,白白错过了一次良机。

韩信在统兵打仗上干脆利落、谋策超群,让人不得不佩服,但在与刘邦相处的关系上却处处被动,掌握不好!其实,刘邦对韩信是只利用而非重用,用他的智慧帮自己打天下,但一刻也没放松对韩信的监控。项羽兵败自杀后,他的好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钟离昧就是一位,他被逼得走投无路,就奔往韩信处,韩信念其是旧交,就把他给藏了起来。不久,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他认为韩信勾结钟离昧谋反。于是下旨命韩信把钟离昧速速押解进长安,韩信接到圣旨后,不忍把老朋友交出去,否认钟离昧在自己这里。刘邦听完回报,不觉大惊,认为韩信拥有重兵,违抗圣旨,有反叛迹象。

刘邦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后来纳陈平之计,佯称游览南方云梦泽,并在陈地会集诸侯,韩信到时必来,然后趁机捉住,刘邦遂依陈平之计。

韩信得知刘邦出游之举,心中不免犹豫,但知自己虽然功劳大,但收留钟离昧之事,已被刘邦察觉,他想不去迎驾,又恐失礼,罪上加罪,如去迎驾,又恐遭不测,犹豫不定。属下见他神色忧郁,有人建议,不如把钟离昧绑了,送给陛下,了结此事,韩信认为此话有理,却难以下决断。钟离昧看出了韩信心理,便诚恳地对他说:“刘邦本来对你就有戒心,他只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就是怕你我二人联合对付他。你如果把我绑了送与刘邦,他今朝杀我,那么明日,他也会杀你。”说完,见韩信毫无反应,便嗟呼长叹:“你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人!我真不该来投奔你。”说罢拔剑自刎。

韩信见钟离昧自杀,割了他的人头,献给了刘邦,刘邦一见韩信,不容分说,当即将其拿下,此时韩信感慨万千叹道:“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我当如此。”

这是第三次独立为王的机会,韩信又放过了。如果他能抓住这个机会,当机立断,和钟离昧联手起兵,共同对付刘邦,那不但保护了钟离昧,而且也能使自己日后幸免于难。可惜的是,韩信在这次机会面前,仍犹豫不决。又眼睁睁地放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其实,韩信优柔的性格里面还夹杂着懦弱,他很怕刘邦,没有胆量反刘邦。何也?韩信已知刘邦对自己不放心,而且君臣之间隔阂很深,很难再相处下去,刘邦生性多疑,对他忠贞不二的开国功臣,他尚不能容,何况手握重兵在外的韩信?以韩信的聪明,他不会不知道这点,但他终究没反刘邦,这说明他的懦弱。

后来,刘邦虽说有人密报韩信谋反,但没有证据,加之韩信有功于朝廷,恐怕群臣有看法,于是,将他放了,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以示警告。

人在失意时,往往会思前想后一番。此时的韩信似乎有些后悔,一是后悔不听蒯通之言,如果当初依蒯通之计行事,那现在自己将会是另一番光景。二是不该不听钟离昧的劝告,如果按钟离昧的意见去做,决不会像今天这样倒霉。只因自己性格优柔,缺少果断,两次机会都失掉了。结果不但未发迹,反而被软禁,这决不是天意,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通过上面三件事,我们不难看出韩信的优柔懦弱的性格。其结局又是怎样呢?原来韩信自从被刘邦削王为侯后,心怀不满,渐生叛意。这次,他才真正的想反啦,可这次绝非自己当年手握重兵之时了,后代相陈霑谋反,约好与韩信里应外合。刘邦带兵亲征,临行内事委吕后,外事委萧何。不料韩信与陈霑串通之事却被吕后察知了,吕后闻听大惊,忙找萧何商议对策。议妥,欲将韩信骗进宫中再行擒获,韩信果然中计遭擒。吕后怕夜长梦多,下令立即将韩信斩首。临刑,韩信仰天长叹:“我不用蒯通之计,反被女子所杀,这岂非天命?”

韩信就这样被吕后杀死了,如果仔细想想韩信所为,不难看出韩信的命运是天意所致,也是性格所致。

韩信是悲剧命运,很值得深思。他勇武、谋略兼备,一生征杀疆场,南征北战,在刘、项相争中举足轻重,他拥有重兵,具备客观条件,又有奇才为之谋划,完全可以独树一帜,自立为王,与刘、项三分天下,甚至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可他却在多次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失掉一次次绝好的机会,实在是令人惋惜!(唐.赵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