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宋代砖室墓的墓圹与墓道营造

 历史探奇 2022-04-10

  学界关于宋代北方地区砖室墓葬的研究,着重于墓葬形制、壁画装饰等,涉及考古学、艺术史、建筑史等相关领域。但关于墓葬营建的研究总体较少,而涉及砖室墓土圹[1]的营造更是未见专论。值得关注的是邓菲对宋金砖雕壁画墓营建工艺的研究[2],其在墓葬营建的挖圹部分指出“从墓葬的工作痕迹可知,工匠通常先开挖斜坡墓道,墓道十分狭窄,这样既可方便建墓时的上下工作,又可少取土方。之后会在墓道末端挖空,形成墓室。墓室上部开口设天井,可通风透光,挖掘取土。一旦墓室的大致形状完成,砖作工匠会开始用砖加固土壁,从地面处向上铺砖。砖石与土壁之间的空隙,也用黄土和碎砖充填,以保持墙体的稳定性”。此外,也有学者在宋金砖室墓的研究中对挖圹部分有所讨论,但由于不是研究重点,所以只是进行了简要的概括[3]。本文在上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地区的宋代砖室墓[4]为例,着眼于砖室砌筑的开始阶段即墓圹与墓道的挖掘,以期能对砖室墓营造中的挖圹部分有所了解。

  墓圹与墓道的营造是在地下砌筑墓室之前进行的挖土工作。作为整体墓葬营建的开始阶段,其应服务于墓葬营造的整体设计,并体现出相关特点。墓圹为砌筑墓室提供空间,为运输建材提供途径,同时兼具通风及采光作用。墓道在墓葬营建过程中除服务于运土与砌造外,也可作为下葬时进入墓室的通道,故而往往与墓圹不同时填封。河南宋代砖室墓中,可确知墓圹情况的墓葬数量并不多,多数墓葬的相关描述很简略,且部分仅能据剖面图进行推测。墓道作为墓葬的组成部分,有较多的报道,但部分墓道也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完全发掘。所以本文就可见的有限材料,从墓圹与墓道的关系入手进行讨论。

  一、墓圹与墓道的关系

  从整体上就墓圹与墓道的情况进行考察,营造墓圹与墓道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墓圹为洞室,即先下挖墓道,而后向内掏洞,之后在土洞中砌筑墓室。第二类:墓圹与墓道均为自上而下挖出的竖穴土坑,且墓圹与墓道之间没有生土隔梁,即甬道的生土过洞。第三类:与第二类情况相似,唯墓圹与墓道之间保留了生土隔梁。以下详细说明。

  (一)  第一类情况

  墓室土圹为洞室,即先下挖墓道,而后向内掏洞,再在土洞中砌筑墓室。这一情况与土洞墓相似,只是在土洞之中修建了砖室。墓例仅见白沙宋墓M1、M2和M3[5]。以白沙宋墓M1为例进行说明:“自墓道北端向北为土洞。土洞面积较墓门和墓室略高,也略宽,它与墓门、墓室之间除底部外各面都留有空罅,空罅的宽度约8-11厘米不等。甬道和过道顶上的空隙较高,空罅处一般未特意填塞。”[6]

  对此种方式的营造特点进行推测。营造墓室时仅有墓道这一通道,人员、土方、建材也只能从墓道进出,故而营造效率应不及后两类。同时,此方式也要求墓道近墓室端即墓门前的空间更大以便施工,这在白沙宋墓中有所体现。白沙三座宋墓的墓道均为斜坡阶梯墓道,应有方便施工的作用。由于在土洞内进行砌筑,墓顶的砌造难度会加大,并且存在照明、通风等不利因素。然而,正由于未挖开土洞上方空间,可以一定程度减少挖土的土方量,也不需在砌筑完成后再回填。显然,若墓室距地表越深,则此方式越实用。

  此外,《白沙宋墓》此处注释:“土洞内砌墓室本为中原一带汉唐旧制。司马光谓此种穿圹法适于坚土之乡。”[7]可见此种方式为延续前代的做法。然而从实例而言,明确可知的仅有白沙这三座宋墓,殊为特别。所以宋代以来可能正由于其不便之处,而逐渐不再流行。

  (二)  第二类情况

  墓室土圹与墓道均为自上而下挖出的竖穴土坑,且墓圹与墓道之间没有生土隔梁。明确可知的实例包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8]、河南淅川杨岗码头宋墓[9]。(图一)此外,安阳韩琦家族墓地M4、M5[10]也未见甬道这一结构,从描述及图版来看,也可能属于此类情况。前两者的等级虽然相差很大,但是在进行墓道与墓圹的挖掘工作时却似乎有着相同的特点。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简报中对其地宫的营建进行了复原:“先自地面下挖一个略呈甲字形的土坑,并把南部挖成长斜坡,作为墓道,再用砖砌甬道和墓室,然后向土圹内填土,进行夯筑直至地面,再于墓室顶上堆土,夯筑成覆斗状的陵台。最后窆棺陈器,封门并回填墓道。”从描述可知,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在砌筑墓室之前,直接从地面向下挖出了一个略呈“甲”字形的土坑,墓室土圹与墓道应直接连为一体。从文字描述及剖面图来看,河南淅川杨岗码头宋墓也采取了墓圹与墓道直接下挖的方式。墓圹口大底小,墓圹与砖砌墓室之间的间隙较大,约为50厘米,如此似乎也是为了方便砌筑墓葬,即可以两侧同时进行作业。

图片

  对此种方式的营造特点进行推测。其与先秦以来大墓的营造方式相似,土圹往往口大底小,人员或可以从土圹壁面上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的墓道为长斜坡阶梯墓道,墓道两侧外扩,有上下台阶以便施工。淅川杨岗码头宋墓的土圹口大底小则很明显。采用这种方式的方便之处在于砌造墓室时活动空间大,施工方便,照明、通风等都不受限制。而最大的局限在于墓圹与墓道施工的土方量大。从财力上讲,宋太宗元德李后陵不必考虑土方量这一限制。淅川杨岗码头宋墓显然在考量最大程度减小挖土量与施工方便时,选择了后者。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工期或财力原因。此外,在墓室营造结束后,需要先将墓室上方回填而留下墓道。由于墓圹与墓道之间没有生土隔梁,填土难度加大,所以可见淅川杨岗码头宋墓墓门两侧有随墓圹自下而上逐渐变宽的挡土墙结构,其应是为方便对墓室上部填土而建造的。(图二)

图片

  (三)  第三类情况

  墓室土圹与墓道之间保留了生土隔梁。此隔梁一般位于墓门之后,甬道的上方。甬道则砌筑于生土过洞内。与前两类情况相比,采用此种方式的墓例占绝大部分。这一大类下,在墓室土圹与墓道的具体挖掘上,有多种不同的做法。以下详细说明。

  从墓室土圹的剖面看,包括直桶式土圹、袋状土圹和口大底小状土圹三种。(图三~图五)以上三种土圹,显然袋状土圹的土方量小,更具有营建优势。但缺点在于照明与通风稍差,出土效率不及另外两种,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从数量上而言,直桶式和袋状土圹的数量较多,且比例相当。口大底小式仅见1例。三种方式无明显的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若将砖室与墓圹的底部平面形状相结合来看,当底部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时,则见袋状土圹与直桶式土圹;而底部形状为方形时,往往为直桶式土圹。此外,墓圹底部的平面与砖室墓平面形状也有某种关系:墓室平面为方形,则墓圹底部平面为方形;墓室平面为多边形或圆形,则墓圹平面往往为圆形。如此的设计,也应是为了取最小土方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此种方式的营造特点进行推测。与前两类情况相比而言,第三类情况具有多种优势。对比第一类情况,其具有照明、通风、方便墓室砌筑的优势。墓道和墓室土圹可以同时向下施工,提高效率。对比第二类情况,其施工的土方量较少,且因为保留了甬道上方的生土隔梁,从而方便墓室上方的填土。第三类情况可以说是前两类大开大合之间的一个中和。此外,生土隔梁的设置也有利于墓门上方砖砌门楼的修建。这种单面坡的门楼往往依靠着其后的隔梁。(见图三)所以,综合以上各个因素,此种墓圹营造方式成为了宋代河南砖室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

  二、墓道的问题

  以上从墓圹与墓道的关系入手,讨论了在营造砖室墓时可选择的几种方式,并对各种方式的营造特点进行了讨论。然而,关于墓道的营造并未有详细的说明。墓道的形制是墓葬营造最基本的问题。其一方面参与整体墓葬的营造,起着运土等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下葬的途径,参与礼制活动,故而也是等级的反映。河南宋代砖室墓的墓道包括两个主要类别,其一为竖井墓道,其二为斜坡墓道。从数量上而言,斜坡墓道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竖井墓道。以下分别讨论。

  (一)  竖井墓道

  竖井墓道的实例较少,可确定的近20例。墓道开口为长方形或略呈南窄北宽的梯形,长度往往为1~3米,宽度多在1米左右。其做法是直接从地面向下挖掘,一般壁面陡直。在两座墓葬的墓道壁上还发现有脚窝痕迹,方便人员上下。墓道底部往往较平缓,也有的自外向墓门方向呈缓斜坡状。墓道形制在时代或地域上并无明显的区分。(见图四)

  竖井墓道的砖室墓,规模均不大。可见这一墓道形制在砖室墓中的等级可能较低。对比河南地区宋代土洞墓的情况,其中采用竖井墓道的土洞墓占到土洞墓的绝大多数,且墓道形制上两者也相似[11]。所以砖室墓采用竖井墓道,不能说没有受到土洞墓的影响。且河南地区宋代砖室墓在北宋时期存在使用人群上的变化[12],也为其互相影响提供了条件。

  对竖井墓道的营造特点进行推测。与斜坡墓道相较而言,竖井墓道可以取最小土方量,施工效率高,且在地面上也占用了最小的土地面积。然而其空间较小,通过脚窝而上下墓道,不便施工。若是采用前述的第三类情况,则可一定程度缓解施工的不便。

  (二)  斜坡墓道

  采用斜坡墓道的砖室墓数量较多。其墓道口平面往往为长方形,长度相差较大,从几米到三十多米,宽度也从1米左右到3米以上。墓道北端近墓门处往往略宽且底部平缓,壁直或稍有倾斜,底部多修有台阶,部分台阶两侧有护坡。

  斜坡墓道的营造包括直接下挖和下挖天井两种方式。从墓葬规模和等级上看,是否带有天井已经不具有明显的等级含义。五代宋初较集中地出现了带天井的墓葬,如宋初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宋王怡孙墓[13],(图六)其天井可能还带有部分作为等级区分的遗痕。天井的数量有1~3个,最靠近墓室的天井,往往位于墓门前平缓处的正上方,就像此处有一个竖井墓道一般。采用下挖天井的方式,虽减少了土方量,但墓道空间则显得较局促。河南新安县古村北宋壁画墓[14]的墓道天井壁上还发现有脚窝痕迹,可见部分天井也具有上下墓道的功能。但有些天井则很小,如洛阳涧西宋墓(九·七·二号)[15],天井长0.30米,宽0.20米,应仅有运土的作用。

图片

  斜坡墓道中集中出现墓道营造痕迹的并不多见,具有代表性的为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图七)其墓道长34米,北端底宽2.50米。墓道南段可见对称缺口2对,北段上部有外扩台阶、二层台,可供上下。墓道北端底部西壁有方木加固痕迹。而这些遗迹现象也可简单分为墓道挖掘遗迹和加固遗迹两类。此外,安阳韩琦家族墓地M1、M3在墓道底端两侧也有挡土墙的加固措施[16]。可见在营造规模较大的墓道时,虽不受制于财力,但其工序显然更为复杂。

图片

  以上对两类墓道形制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比较两者的特征,竖井墓道规模往往较斜坡墓道小,土方量少且更节省地面用地。而斜坡墓道则更便于出土及墓室的营造。在等级上,高等级墓葬均采用斜坡墓道,但天井已经不完全是等级的标志。

  综合以上讨论,与前文对墓圹与墓道关系的讨论相同,不同墓道的营造方式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具体的建造上,另一方面也部分体现在身份等级上。墓圹与墓道的营造与砖室墓的砌筑是一个整体,服务于整个墓葬的营造设计。不同的营墓者根据风俗、身份、财力、工期等因素,通过不同结构的组合关系,选择了更适合自身情况的墓葬营造方式。

图片

注释



向上滑动阅读

[1]本文墓圹指的是墓室的土圹,并非广义上整个墓葬的土圹。

[2]邓菲.试析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的营建工艺——从洛阳关林庙宋墓谈起.考古与文物,2015,(1).凡引材料出自此文者,不另注,下同。

[3]俞莉娜.宋金时期墓葬仿木构建筑史料研究——以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为例.北京:北京大学,2012.

[4]可见的河南地区宋代砖室墓已有百余座,以仿木构单室墓为主。另有少量的长方形砖券墓,无墓道或甬道结构。其墓圹应为直接下挖而成,不再专论。

[5]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6]同[5]:27.本书此处注释:“土洞内砌墓室本为中原一带汉唐旧制。司马光谓此种穿圹法适于坚土之乡。《司马氏·书仪》(《学津讨原》本)卷七《丧仪·穿圹》条注:'其坚土之乡,先凿埏道,深若千尺,然后旁穿窟室以为圹,或以砖范之,或但为土室,以砖数重塞其门,然后筑土实其埏道。’”

[7]同[6].

[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巩县文物保管所.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3).

[9]郭智勇.河南淅川杨岗码头宋墓发掘简报.文物世界,2014,(2).

[10]河南省文物局.安阳韩琦家族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1]常玉熙.河南地区非仿木结构砖室宋墓初探.北京:北京大学,2016.

[12]秦大树.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38.

[13]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邙山镇营庄村北宋王怡孙墓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6,(3).

[1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新安县古村北宋壁画墓.华夏考古,1992,(2).

[15]赵青云.洛阳涧西宋墓(九·七·二号)清理记.文物参考资料,1955,(9).

[16]同[10]:彩版一三,彩版一八.

(作者:王云飞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22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