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洁:云中谁寄锦书来?

 笑容A 2022-04-10
图片

云中谁寄锦书来?

图片

于  洁

江苏昆山葛江中学教师

二十七年教语文

二十六年班主任

全国模范教师

苏州教育十大年度人物

昆山最美教师

图片

云中谁寄锦书来?

葛江中学  于洁

也许童年的记忆是深入骨髓的吧。

幼年时,我见过祖母写信,竖着写,一笔一划,写完了,看一遍,再添补几句话。

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一种安静到成为剪影的美丽。 

少年时代,我因为转学到另一个学校,出人意料地收到原来的初中班主任的手写长信,除了温情的回忆和温暖的鼓励,还有盛情的邀请,希望我放假后能和原来的初中同桌一起去班主任的家里一起裹馄饨吃馄饨,因为我和老同桌感情很好,因为我的老同桌的学习需要我的鼓励。

信的开头称呼我为“洁洁”,信的结尾署名:愚师钱桂琴。 

我虽是她的课代表,却从来没有像收到信的时候那样感觉到她的平等与亲切。

那一刻,她不是老师,是一个温暖的人,是一个微笑着在对我说话的朋友。 

工作后收到过家里老太太(比我祖母辈分高的我们称为老太太,男太太和女太太是夫妻两个)寄给我的长信,除了家庭琐事的关照,还有亲昵的称呼和殷殷叮嘱。

男太太执笔写了很多,女太太在他的下面补充了五六行小字。 

写信和收信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世界上最美妙的就是文字了吧,

竟然能够远隔千里万里用薄薄的纸承载那么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为你千般思与想,我寄你千般感与情。

只因为,我在乎你。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你若见过写信与收信的美好,你便能理解我写信给学生的做法。 

初中的孩子正值叛逆期,苍白的说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疾风暴雨的责骂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何况,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做班主任的想要找个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和学生聊一聊,还挺难的呢。

时间、地点、语气、内容,都要左思右想。

有些老师和学生聊着聊着还聊出了火气来,结果适得其反。

有些老师和学生聊天基本属于一言堂,学生默不作声或者点头敷衍,心里盼望着快点结束谈话。

其实啊,关于做人和学习的话题,一届届老师谁没有说过呀,老调重弹罢了,学生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已。 

书信和字条就不一样了。

在这个高科技发达的年代,谁寄锦书来?

那真是瞬间穿越到古代的感觉了,以古取新,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

行行字密密缝,最能走心。

写信的时候因为是一字一句,所以速度快不起来,那么心情是平和宁静的。

因为带着期待之心而写,信中的内容和情感先感动了教师自己,字斟句酌中营造了美好的氛围。

书信是可以保留的,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今时今日,他时他日。

今时今地,他时他地,这是属于一个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的心灵交流,怎么会不美好呢? 

其实,一封书信,一张字条,传递了一个最明确的信息:我很在乎你。 

若没有爱,怎么会想到给学生写信呢? 

写信最需要真心真情的,不然自己写出来就觉得寡淡无味,更不用说走进学生内心了。

写信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了解后才能下笔千言的,不然只能浮光掠影和矫情。

写信是需要梳理头绪重新审视对方和自己的,不然只能干巴说教和指手画脚。

写信是需要最平静的心情和最热切的期待的,不然只会盛气凌人字字伤人。 

27万字的书信,与学生心灵交流,汇编成一本《草尖上的露珠》,朱永新教授称赞这些是“傅雷家书式的文字”,点点滴滴,没有苦心孤诣,没有斧凿的痕迹,纯净水一样,淡淡的,是生命自然的流淌。 

大概美好的东西会生根发芽吧,大概美好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吧,在我写信给学生的过程中,我时常收到学生们的回信,这些平日里被称呼为“冷漠的一代”的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给了我无边的温暖。

原来,他们不是冷漠,只是没有很好地表达过,而书信和字条,是最好的载体。 

我的语文书、讲台、门缝、作文本成为他们写给我的字条和书信的最好渠道。 

“您是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悉心呵护。您也像天边那片云,淡泊,宁静,用人格魅力感化了轻狂的少年,不经意间,桃李天下。” 

“您不在乎布置课后笔头作业,因为您认为课堂更为重要。您常常花一整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培养课外阅读的能力,您帮我们分小组,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在一起讨论一起思考。您的用心我们一直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您常常为我们写信,来鼓励某个人,让他知道他的进步您看到了。同时您的生活作息、习惯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您热爱大自然、热爱摄影,常常会去外面走走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用相机来记下那一刻的美丽风光,有时在中午自习的时候,您会与我们一起分享您记录下的美好,您用您的一言一行来改变我们,让我们在学习之余也能拥有轻松快乐的心情。” 

“在比赛后我们赢了,但是您更看重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您让我们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说自己的感受,我相信我们也没让您失望,我们更深刻的记住了古文的翻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您通过您自己的方式来让我们更努力的学习。”

“你是个用心的人。每周的家校联系单,你都细细地一项项罗列出每一个孩子一周的情况。有时还将教学感受也附带其中,那字里行间渗着的都是你的关爱,一字一句,都是对我们的鼓励与期待。似乎每一个孩子在你心中都是一颗奇迹的种子,你等的只是时机,只要时机到来,我们便自然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昂首挺胸,大步踏向前。” 

“你是个细心的人,似乎任何一个细节你都不肯放过,你便把它们整理成一篇篇随笔,记在本上。应该是本太小,而你的心又太大了吧,本记不下了。于是你开通了博客,叫三年的缘。在那儿,每周的一篇,一直都没有变过,一直可以找到很久很久以前。你长发旁的学生换了又换,而你,仍旧用心在为我们记录着点滴。”

“难怪妈妈们都成了你的粉丝,原来那里记录的都是真挚与温情。” 

“你教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语文,您更像是个人生的导师,在未来那条迷茫曲折的人生路上,您先给我们亮起一盏明灯,我们也便不怕了。您教给我们女孩最重要的是气质,男孩要挺拔、有担当、有责任,我们都会记得!”

“你送的那颗红豆我还留着,季xx和我高中在一个班,他也留着的。红豆终于实现了它相思豆的意义了。” 

“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因为你总是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与一个有作家梦想却又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书信交流整整一个学期,连缀成25000字的《致青春》,在中考的前一天她害怕颓废的时候,我用一身红裙子,再次激发了她的信心和勇气,终于让她梦想达成,考出最好成绩。

女孩子在高中里给我寄来长信《一年一月好时光的艳红色结尾》。

这些文字,若你收到一两次,职业的倦怠感一定会少很多了吧。

我有个抽屉,教书27年来,装了一抽屉,一抽屉的职业幸福感。 

银河清浅,却阻隔了牛郎织女,好在有鹊桥飞架;

师生本是一场缘分,却偏偏常因沟通不畅闹出许多的矛盾,好在还有锦书传递。 

总有一条路,走进学生心。 

相隔千里之外的同行,发给我一封封求助信,若不是对着身边人有口难言,若不是内心焦虑万分,怎么可能向我这个千里万里之外的人求助呢?

那是一份诚挚的信任。 

而我,又如何在那些简短含糊的字里行间找出蛛丝马迹来一路寻根究底找到解决的方法呢?

他们毕竟不是我的学生,更何况就算是我自己的学生,我也不是神医人人能治的。 

我唯一能做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书信安抚求助者焦躁的内心,用一个知心姐姐的姿态对他们表达理解,然后调解他们的心态,告诉他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传递一种教育的理念:

竭尽全力直到你无能为力,就算没有改变也是问心无愧的。 

所以我在答复的时候,尽量是手写在纸上,拍成照片发给求助者,或者同时再打成电子稿发给对方方便他们阅读。

我这样做,貌似有点辛苦,但在每次的答复时,在一个字一个字的书写中,仿佛临水照花,看到从前那个一路走来的艰难又坚定的自己。

与其说是我在答复对方,不如说是我在研究自己。 

“发现你自己”,这句刻在神庙上的话,是世间最深刻的哲理。

对求助者,我没有感觉烦累,相反是深深的感谢。 

你要相信,做每件事情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在一次次写给学生的书信中,我检视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搜寻着自己的教育方法,审问着自己的教育初心。 

在一次次写给同行的书信中,我回首着与他们相似的往日的自己,整理着自己教育管理的思绪,也拷问着自己的教育能力。

这不是书信,是镜子。 

这不是书信,是在闷闷的老屋开一扇天窗,天晴时望星月,落雨时听流光。 

是对岁月的记录,筛去砂砾,留下美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