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洁:书写教育日志,精彩教育人生

 笑容A 2022-04-10

/于洁

(注:本文为《福建教育》杂志约稿,已经发表于《福建教育》杂志。感谢李武编辑。)

1

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在一所完全中学,教师平均年龄40多岁。我的办公室里,绝大部分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我最爱的事是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

他们讲起那些已经毕业了多年的学生,表情是轻松愉悦的,曾经折磨他们的苦恼,都随着学生毕业而一笔勾销,言语间添了调侃幽默。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翻山越岭”变得“云淡风轻”。

但往往一个故事讲到关键处,讲故事的人却开始犯起迷糊了:我是不是记错人了?事是这个事,人好像不是那个人,算了算了,不讲了,记忆力一塌糊涂!讲故事的人原以为自己记得真真的,讲出来却发现细枝末节都忘记了。

这种情况遇到的次数多了,他们便认认真真地教育起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教师来:“你可不要像我们,要随时写下来。以后退休了自己翻翻,也是很好的回忆。你看着我们,现在想回忆都没戏了。”

这大概就是我坚持写教育日志的初衷:“写吧,'风干’在那里,等老了'下酒’。”

图片

2

那时候没有电脑,我全靠手写。记得第一次写的时候,我煞有介事地买了本软面抄记事本,但真要落笔,却思绪万千,似乎可以写的很多,但似乎能写出细节的很少。我知道,问题在于我的观察不细腻、素材不丰富。

比如,我想写某个学生最近有些进步,那么之前他为何不认真?最近是什么促使他认真了?他会不会只是一时认真而没有常性?作为教师,我该如何以此为契机,激励其他类似的学生也认真起来呢?

于是,我不急于动笔,而是先认准一个学生仔细观察一阵子,再把一些素材写在本子上,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素材的不断丰富,我可以一路在原有教育日志上续写下去。

这个发现和实践,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彻底变化:

原来总是为某个学生的各种不良状态而苦恼、怨愤,只觉得他是我的麻烦,一心想着如何一烙铁下去烫平了这个“顽劣分子”,但自从为了书写日志而观察后,反倒是真的开启了把生源当资源、把问题当课题的教育之旅。

当“顽劣分子”站在我身边时,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恼羞成怒地训斥他,不再只是期望三下五除二地让他认错;我反而诚恳地问他:“你怎么会那样做的呢?你没有想到后果会很糟糕吗?”

当一位教师的面目是诚恳的、询问是轻柔的时,我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桀骜不驯和破罐子破摔的状态顿时改变。教师转成一个采访者,带领学生梳理事情经过、回忆心路历程,帮助学生反省。而事情就在这个类似于采访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结果:师生没有了从前的剑拔弩张;没有厉声怒吼,事情在和风细雨中解决;回去写下这段事情经过时,我的心情平静祥和。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回忆起来,最初那些写在软面抄记事本上的文字最为朴实,没有任何文采的讲究,几乎等同于流水账。而且,我没有起题目,相当于每天写了一篇教育日志;没有任何读者,唯一的读者是作者自己;没有想过发表,没有一丝功利之心。

“流水账”写多了,渐渐笔下不再艰涩。有时候热乎乎的事情刚发生,我心里急得不得了,恨不得立刻有时间马上把经过写下来,生怕自己一转身忘记了某个精彩的细节,生怕时间稍微过去一些自己就没有了当时的那一腔饱满的情绪。

我这是真的开始主动地撰写教育故事了。

图片

3

作为写作者,没有读者是万万不行的。但谁愿意做我的读者呢?有几次写到自己恨不得马上抓个人来看我的文字,但真的自己把那些文字读给某人听了,换来的只是一个点头或一句称赞——“嗯,不错,挺好”——又觉得太不过瘾,仿佛看到一个觉得好笑得不得了的笑话,但真的复述出来讲给对方听时,又觉得一点儿也不好笑了。

直到有一天,我写到了班级里的一些进步、一些不足,写完后意犹未尽,于是在班级里把自己的文字读给了学生们听,他们的专注以及脸上的讶异——“没想到老师会观察那么仔细”——让我这个作者有了莫大的满足,没想到最好的读者就是我笔下的学生!

至此,教育日志成为我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法。我用细腻的观察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练就出了“火眼金睛”;我在撰写中发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不当之处,边写边后悔自己当时的不冷静,还边想着后续可以如何挽回;我把教育日志读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细小优点都被我放大了,而且在我的文字里被狠狠夸赞;教育日志成为一座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我多了一条走进学生心中的路。

我也曾有过懒惰、懈怠的时候,尤其是一个超负荷工作的白天结束后很是疲累,到了晚上总想着放松一下、躺一会儿,这一躺时间也就“哗哗”过去了,没一会儿就该睡觉了。

2006年,我开通了教育博客《三年的缘》,学生、家长、同行,都成为我的读者,我有时候忙碌、有时候懈怠,便有学生问我:“老师,您啥时候也写写我呀?”有同行问:“您怎么不更新了,我挺喜欢看的。”

这些询问类似于小小的鞭策,让稍有懈怠的我又勤快起来了。如今,我开出了微信公众号“于洁沙龙2020”,也等同于是给大家递了一条小鞭子,麻烦大家常来抽抽我,使我不至于懒惰、懈怠。

在博客上发出几百篇教育日志后,我发现有点儿随性、杂乱,这就使我想要分分类,方便寻找。于是,我就开始分类撰写,有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的是眼中都是美的户外教育,有的是教学日记。

当教育日志撰写到一定数量时,我忍不住自己打印出来,拿个缝衣针装订成古代线装书的模样,自己画了插图,写了目录,做了封面,薄薄的一本,摩挲出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的文字。”我的心中很快升腾起一个强烈的对自己的认可——这是我做的教育。

一本一本教育日志装订出来后,放在办公桌上也有厚厚的一叠了。有同事说:“你写得很好,可以出书了,大家肯定喜欢看!”

一言惊醒梦中人。

在那之后,我撰写的几百万字的教育日志,以一本又一本的书的形式正式出版了。

图片

4

有教师好奇地问:“你怎么写得出来这么多文章?出版一本书得关在房间里写很久很久吧?你是不是一直要写到半夜三更凌晨几点?”

你爬过山吗?当你站在山脚下的时候,看见高山巍峨,山顶遥不可及,是不是也会生出畏惧之心?但是当你真的开始一步一步地前行时,路就在脚下,似乎也就这样了,爬着爬着就慢慢接近山顶了。

当然也会有累得想退缩的时候,可是想想一路走来看到的美好风景,还有同路人互相鼓励,也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过了那种想放弃的“极限点”,后面也就只有快乐的感觉了。

到今天,我已坚持撰写教育日志近20年,我的橱里依旧保存着最初撰写的那些简朴的线装本手写稿。我会时常拿出来翻翻,仿佛对着一张张旧照片,辨认那个年轻的、意气风发的自己,端详岁月的风尘里自己的教育之心有没有老去。这些文字忠实地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我常常对着它们感慨万端。

图片

5

全国知名班主任王立华老师曾撰文说:“教育日志是班主任在定期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记录有价值的事件、细节、体会进行深入反思、批判,提高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方法。”

我非常赞同。不过我很想在“批判”这个词语的后加上一句:“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回味、享受。”也许,曾经的一些教育行为不那么聪明有技巧,甚至笨拙又劣质,但是一路记录着,还真的有点像一个孩童从蹒跚学路到稳步行走再到可跑可跳,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自己一路看着自己走过来的,无论怎样的一个我,都那么真实,酸甜苦辣都是真实的教育滋味。

所以,撰写教育日志的核心追求是“成长”。文笔的越发老练,教育行为的越发艺术,教育理念的越发纯粹,都是成长。

如今,我除了这样撰写长长的教育日志来总结与反思,更喜欢和学生同写师生日记。我写了给学生们看,学生们写了给我看,我们像师生,但更像平等的朋友,在日记里互相欣赏、互相调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