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验案】针灸名医杜德五临证验案

 紫天辰 2022-04-10

专家简介

杜德五:名元良,字德五,号居一,山东省临沂市人。生于1900年,清末世医之家,幼年从家兄读书,兼读《药性赋》、《汤头歌》及《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典籍。15岁开始习医。1946年被任为山东省中医师考询委员,并任山东省中医师公务常务理事,济南市中医师公务监事。解放后,曾任济南市第六联合诊所副所长。1955年调山东省立中医院工作,任针灸科负责人。先后晋升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现已退休。并曾任山东中医学会针灸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杜德五先生从事中医针灸医疗工作60余载,学验俱丰。倡导中医临床各科应针药并用,方能提高疗效。只药不针,或只针不药,皆俱偏面性。强调针灸补泻法是其灵魂。重视针刺与灸灼无痛操作法。巧针善灸,手技娴熟。临证遣穴主配分明,且善用奇穴。厘定腧穴再三斟酌,细微推敲。胆大心细,擅治疑难急症,危重痼疾,屡起沉疴。


针灸名家杜德五临证验案

张登

0
1
   急惊风案

冯某,男,4个月,住山东工学院宿舍,1958年6月28日初诊。

病史:其母代述:患儿生后数天即发抽风,昼夜发作数次,经某西医院诊为缺钙所致抽搐,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数日病势不减,仍1~2小时甚或数分钟发作1次。大便2天未下,纳呆。

诊见:诊时正值抽搐发作,四肢抽搐、孪急,两拳紧握,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翻,面色苍白,神识不清。指纹紫红。

诊断:婴儿急惊风

治疗:治则:清热豁痰,镇惊安神,开窍熄风。

针刺取穴:主穴:人中、印堂、百会、风府、大椎、肝俞、内关、合谷、中、足三里;备用穴:曲池、手三里、神门、阳陵泉、涌泉、哑门。

手法:施以重雀啄捻转手法,不留针,每日1次。经第一次治疗后,抽大减,发作次数减半,继针3次,诸症悉平而愈。随访多年未复发。

:此例急惊风,四诊合参,当属乳食不节,食积胃肠,痰热内蕴,气机壅滞,郁而化热,复感外邪或惊恐,痰闭心窍,神无所依,郁热引动肝风,故发惊风。杜老医师以清热豁痰、镇惊安神、开窍熄风为法。针取人中、印堂,以开窍、镇惊、安神;取百会、风府,以熄风、安神;取大椎、合谷、中脘、足三里,以清热豁痰、消肠胃积滞;取肝俞、内关,以疏肝调胃,养血宽中;备用穴取哑门、神门、涌泉,以镇惊安神,调养心肾;取筋会阳陵泉,手阳明曲池、手三里,以疏筋脉、调气血,诸穴相伍,并施以较重之雀啄拾转手法,以达痰祛热清、神复窍开、惊风熄平之目的,故速收其效。

0
2
   痉病案

林某,男,28岁,职工,住山东师范学院宿舍。1951年7月就诊。

病史:患者于长跑后,突感头疼,继而发高烧,神识不清,全身痉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卧不着席,闭目口紫,两足内翻,双手挛急。因其四肢挛急,故上、下肢用绳缚在床上,曾经某医院治疗,没能控制症状,故来针灸治疗。

检查:神志昏迷,四肢挛急,面亦摇头,脉弦紧。

诊断:痉病(风寒湿滞脉络,气血淤阻,筋脉拘急)

治疗:治则:祛风散寒,疏筋活血,开窍止痉。

针刺取穴:人中、印堂、百会、风府、风池、大椎、督俞、肝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双取。第一天上午、下午各针治1次。

手法:采用重雀啄术。针合谷、后溪穴后,手指痉挛缓解;针曲池后,肘关节能伸曲;针环跳、阳陵泉后,腿能仲曲;针肝俞、督俞后,脊背能着席;针风府、大椎后,项背强直缓解。共治疗12次,诸症消失获愈。追访多年未复发。

:痉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多为风寒湿邪壅阻脉络,或热甚于里,阴津耗伤太过,筋脉失养,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本案例当属外邪壅阻经络所致。《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而拘急,故发疾病。杜老医师以驱风、活血、开窍、止痘治之,取人中、印堂、百会,以开窍止痉,且人中又有利湿驱水之效,取风府、风池,以祛风安神;取大椎、后溪,通督阳、驱表邪、止痉挛,取督俞、肝俞,疏筋养血以祛风;取上肢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以疏调四肢经络气血,并有祛风湿、利关节之能。诸穴合力,以达驱邪、疏筋、止控之效。

0
3
   高烧不退案

刘某,男,58岁,医生,住山东医学院。1958年秋月就诊。

病史:患者头疼,全身酸疼,发高烧40℃,某西医院诊为病毒性感冒,住急诊室经服西药、输液4天,高烧不退,特邀余针灸治疗。刻诊:发烧,头身疼痛,无汗,唇干口渴,口苦,咽喉疼,纳呆,大便秘结数日未下,小便短赤。

诊见:体温40°C,舌质赤红,苔心黄厚,脉洪紧。

诊断:秋温(病毒性感冒)

治疗:治则:宜清温解表。

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百会、头维、太阳、大椎、合谷、中脘、阳陵泉、三阴交,每穴得气后行雀啄术泻法1分钟即出针。翌晨家属告云:针后烧退,头身疼减,夜间安然入睡。见患者精神转佳,惟纳差、乏力,周身倦,故又以清头目、壮筋骨、理中气为法,针取风府、四神聪、头维、太阳、印堂、大杼、膈俞、肾俞、膻中、中脘、气海、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行捻转补法。针后饮食增进,气力增加,第二天下午竟能登讲台授课。

:此案例外感温热之邪,高烧4天不退,针刺1次热退症减,足见针灸对急性热病取效之捷。杜老医师取风池、风府、百会、太阳、大椎、合谷以清热祛风解肌表,佐头维兼有清头目而止疼之效;取中脘,阳陵泉、三阴交,以和胃利胆,健运中州,并有宣阳和阴之力。诸穴相配,温热得清,肌表疏解,故高烧速退。然后又以清利头目、壮筋骨、理中气以善其后。

0
5
   肺痨案

张某,男,34岁,铁路工人。1953年3月5日会诊。

病史:患者因肺结核已住院11个月。经用抗痨药物,病势不减,故特邀余会诊。现仍咳嗽,吐青白色痰,带血丝,时而大口吐血,胸闷、胸疼,低烧,午后较重,夜间盗汗,身体逐日消瘦,神疲困倦,纳呆,腹泻,五心烦热。

诊见:体温37.8℃,面色白,身体明显消瘦,神疲、语声低微,两颧潮红,脉沉细弱,舌质淡,舌体瘦,苔心黄,边白。

诊断:肺痨(肺结核)

治疗:治则:滋阴保肺,补虚退蒸,健脾益胃。

针灸取穴:主穴:百劳、膏肓、陶道、肺俞、中府,施以轻刺补法,并加重灸;配穴:膻中、中脘、足三里、太溪,施以补法。疗程:每日施治1次,治疗20次后,改为隔日1次,治疗15次后,改为3日1次,再治疗10次。疗效:针灸5次后,午后潮热减轻,继治10次后,午后潮热明显减轻,纳食增加,精神转佳,吐痰大减,但仍微带血丝。治疗20次后,吐痰极少,痰中已无血丝,食欲良好,治疗35次后,精神良好,体力明显增加,大便正常。治疗45次后,已不咳嗽、吐痰,胸闷、胸疼消失,体温正常。胸部X线透视检查病灶基本吸收。嘱患者绝思欲,戒恼怒,寡酒色,静休养。

:肺结核属祖国医学肺痨、痨療范畴。其病因一为感染痨虫(结核杆菌),侵入肺脏,一为机体正气虚衰,二者往往互为因果。病初在肺,继而影响脾肾,甚则传遍五脏。本案例脉证合参,当为肺肾阴虚,虚火灼络,兼见脾胃虚弱。故杜老医师以滋阴保肺,补虚退蒸,健脾益胃为法。取百劳穴,此乃治肺痨奇穴,有独特功效;膏肓为主治诸虚百损之要穴,尤以灸之效良,肺俞配中府,为肺之俞募相配,可补肺益损;取陶道、腹中灸之,可扶正祛邪,理气止咳祛痰,并佐中脘、足三里,以补益后天脾胃,培土生金;太溪为肾经之原穴,补之可滋肾水、清虚热。肺脾肾同治,针补加艾灸,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正气渐复,虚损得补,故收良效。

注:本文培医教育(www.)整理,摘自《山东中医杂志》1988年第7卷第6期,  作者:张登部,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